抗战时期的劳模评选--以群英大会为例

来源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选劳动英雄,大力发展生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敌人“扫荡”、“围剿”所采取的一种特殊举措。通过召开群英大会,边区政府选拔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既巩固了政权,又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现代的劳模评选工作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丙泊酚或七氟烷的选择可能存在主观偏好。文中比较丙泊酚或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差异,探讨新鲜气体流量对患者苏醒速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74例,并按照完全随机法分成3组,分别给予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n=25)、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低流量新鲜气体(n=25)及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高流量新鲜气体(n=24)。记录各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包括其自主呼吸、意识和定向力的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肿瘤细胞,是液体活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肠癌(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CTC是大肠癌转移和复发的关键环节,在大肠癌发生的各时期均存在。研究表明,CTC的数量及类型与大肠癌患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反应等相关,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将对大肠癌CTC的检测方法、临床价值等进行总结。CTC作为液体活检的一种形式,可应用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治疗反应以及肿瘤复发的检测等重要环节,在促进大肠癌患者实施精准医疗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力。
目的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复发死亡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旨在通过分析接受根治性手术辅助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复发后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妇产科接受根治性手术辅助放化疗后出现复发的153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统计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疾病术后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等),将复发患者是否在1年内死亡分为死亡组(n=44)和生存组(n=109),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早期死亡的关系,
头颈部鳞癌(HNSC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的综合治疗,但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治疗在HNSCC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只有部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疗效。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是由多种免疫细胞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参与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抑制反应。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阻断Tim-3能够展现出抑制肿瘤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Tim-3在TME中的作用,HNSCC中的免疫抑制机制和可行的应用方式进行综述。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危重症,严重者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各种病因(如肺炎、创伤、DIC、体外循环等)引起的炎症细胞因子浸润加重了肺损伤进程。乙酰转移酶p300可通过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释放参与肺损伤。目前针对ALI的防治仍是医学难点,文章就乙酰转移酶p300调节细胞因子与肺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可达33%,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病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脑卒中后抑郁缺乏标准公认的客观评价方法。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的客观评价方法包括生物学指标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其中以血液类指标最为常见,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同型半胱氨酸、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等。文章主要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客观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脯氨酸羟化酶2(PHD2)是脯氨酸羟化酶家族(PHDs)最重要的氧感受器,通过氧依赖性途径催化降解缺氧诱导因子(HIF),从而影响其转录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PHD2在肿瘤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究PHD2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PHD2的基本特征、与缺氧诱导因子(HIF)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前,肝细胞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是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肝切除术常伴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影响肝癌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因素较多,其中CD4+T细胞参与的免疫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就Th1、Th2、Treg和Th17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变化和作用及其对肝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可引起下肢缺血、缺氧、感染等,糖尿病足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约高达80%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缺血。下肢动脉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疗重点是重建和恢复下肢动脉的血供。文章主要从腔内介入治疗、传统外科手术以及血管新生疗法三个方面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血管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疾病,复发率高。肠道菌群紊乱在IBD中普遍存在,致使黏膜屏障功能受损。IBD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酸代谢异常,因此胆汁酸可作为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评价其炎症活动程度。文章主要就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在IBD中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