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早上,一学生在早餐店喝豆浆,因为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第二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他一勺一勺慢慢地喝,觉得味道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毛曾说:“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是啊,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当我们浅尝后便停下,远不能发现其中的滋味。恰如白雪、青菜、豆腐,粗尝无味,倘若细嚼慢咽,则发现味美非常。
一群人登山观景,去者行色匆匆,将美景尽收眼底。不料,途尽而返,却感叹景色无比平庸。事实上,山底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但在他们眼中,这些只是普通的乡野景象;山中古木参天,林静山幽,他们却因匆忙,只觉得如同身陷迷宫一般。终于来到山顶,看那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应该感受江山如此壮观了吧!而在那些浅尝者眼中, 不过是雾茫茫一片,何来壮美可言?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只因他们未曾驻足细细欣赏。从“流水潺潺”到“古木参天”,再到“云海茫茫”,虽渐入艰难险道,也渐入观景佳境。行人因忙于登上山顶,未曾驻足片刻静享心外的美好世界,急于到达目的地,自然觉得风景一般。最终,错过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更是那份融于自然的本心。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不禁让人感叹那看似不起眼的葡萄,它的生长过程竟是这般美好。在月光下,葡萄静静地吮吸着水分,柔柔的月光照在水嫩的葡萄上,是那般地水灵,令人为之心动。这是汪先生细嚼出来的滋味,倘不细嚼,恐怕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而已,绝不会有美好的感觉。
平日里,我们未尝静下心去观赏万物的生长过程,一味地忙碌于生活,悔叹生活的滋味是那般苦涩。当你欣赏过汪老笔下的葡萄,你才兴许会感叹生活中其实也有无限美妙。汪老之所以写下这动人的文章,不正因为他有着那份与自然万物合一的心吗?不正是因为他懂得驻足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咀嚼生活吗?
汪先生之所以如此细嚼生活,可能受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文革”期间,沈先生下放牛棚劳动,在脏累、苦、的农业生产中,沈先生慢慢嚼出了自然之美:“这儿的荷花真好……”
生活如斯,学习上亦当如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那三重境界很值得我们去细嚼、参悟。做学问的过程枯燥且索然无味,倘若潜心于某个问题,用心、耐心地去细嚼,你会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此,你会感叹学习的美好,亦能收获不一样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人生如行走,沿途之上,你会发现美妙之景无处不在,但你必须对这些美景细嚼慢咽。
思维发散
本文根据材料中“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这一关键句来立意行文,语言流畅自然。但若另辟蹊径,则发现文章重点是在论述“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收获”,作为议论性散文,不免层次太浅。若减少汪曾祺、王国维等人的事例,把论述重点转到如何“细嚼”上,则能使文章更深刻。文章也可从“如何对待生活”或“生活的滋味”这些角度,论述“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细细品味,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采用桑兰、海伦·凯勒等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也可结合自身体验来谈怎样品味生活的滋味。
(罗晶老师荐评)
一天早上,一学生在早餐店喝豆浆,因为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第二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他一勺一勺慢慢地喝,觉得味道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毛曾说:“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是啊,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当我们浅尝后便停下,远不能发现其中的滋味。恰如白雪、青菜、豆腐,粗尝无味,倘若细嚼慢咽,则发现味美非常。
一群人登山观景,去者行色匆匆,将美景尽收眼底。不料,途尽而返,却感叹景色无比平庸。事实上,山底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但在他们眼中,这些只是普通的乡野景象;山中古木参天,林静山幽,他们却因匆忙,只觉得如同身陷迷宫一般。终于来到山顶,看那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应该感受江山如此壮观了吧!而在那些浅尝者眼中, 不过是雾茫茫一片,何来壮美可言?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只因他们未曾驻足细细欣赏。从“流水潺潺”到“古木参天”,再到“云海茫茫”,虽渐入艰难险道,也渐入观景佳境。行人因忙于登上山顶,未曾驻足片刻静享心外的美好世界,急于到达目的地,自然觉得风景一般。最终,错过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更是那份融于自然的本心。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不禁让人感叹那看似不起眼的葡萄,它的生长过程竟是这般美好。在月光下,葡萄静静地吮吸着水分,柔柔的月光照在水嫩的葡萄上,是那般地水灵,令人为之心动。这是汪先生细嚼出来的滋味,倘不细嚼,恐怕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而已,绝不会有美好的感觉。
平日里,我们未尝静下心去观赏万物的生长过程,一味地忙碌于生活,悔叹生活的滋味是那般苦涩。当你欣赏过汪老笔下的葡萄,你才兴许会感叹生活中其实也有无限美妙。汪老之所以写下这动人的文章,不正因为他有着那份与自然万物合一的心吗?不正是因为他懂得驻足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咀嚼生活吗?
汪先生之所以如此细嚼生活,可能受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文革”期间,沈先生下放牛棚劳动,在脏累、苦、的农业生产中,沈先生慢慢嚼出了自然之美:“这儿的荷花真好……”
生活如斯,学习上亦当如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那三重境界很值得我们去细嚼、参悟。做学问的过程枯燥且索然无味,倘若潜心于某个问题,用心、耐心地去细嚼,你会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此,你会感叹学习的美好,亦能收获不一样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人生如行走,沿途之上,你会发现美妙之景无处不在,但你必须对这些美景细嚼慢咽。
思维发散
本文根据材料中“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这一关键句来立意行文,语言流畅自然。但若另辟蹊径,则发现文章重点是在论述“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收获”,作为议论性散文,不免层次太浅。若减少汪曾祺、王国维等人的事例,把论述重点转到如何“细嚼”上,则能使文章更深刻。文章也可从“如何对待生活”或“生活的滋味”这些角度,论述“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细细品味,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采用桑兰、海伦·凯勒等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也可结合自身体验来谈怎样品味生活的滋味。
(罗晶老师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