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自平民家庭,少年时成为一名普通禁军。他在与西夏的作战中经历保安军之战、安远之战等战斗,屡立战功,其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最后成为泾原路经略招讨副使。通过对狄青与西夏作战的史实的研究,可以更详细地了解狄青其人。
【关键词】狄青;保安军之战;安远之战;金汤城;招安寨;一方帅臣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6-0063-2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嘉佑二年(1057年)。狄青出身自平民家庭,自行伍起家,初为一名普通禁军,后在北宋与西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威名远播。后来率军平定了侬智高叛乱,宋仁宗任命其为枢密使,成为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狄青的一生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名将。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各小政权更迭频繁,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一举而建宋代周。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自宋太祖起,北宋历朝皇帝都贯彻以文制武的原则,一方面抬高文臣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武将的实权,重文轻武成为北宋的一项主要国策。狄青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能够自行伍出身而终能以军功致显贵,足见其才略过人。今人研究狄青时,对其在与西夏作战的内容极少论及。笔者作此文,便是想要弥补这一缺陷,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当时的一些历史真实情况。不当之处,尚祈批评指正。
一、保安军之战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反,侵略北宋西北边境。战争状态下,朝廷要从禁军中选拔优秀人才出职以应对战事,狄青在选拔中脱颖而出,随军至西北前线。狄青当时已经做了十年禁军,时为骑御散直,乃是一禁军的小头目。仁宗时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开府延州,统辖延州、鄜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四州一军。狄青到了西北后,便被任命为延州指使,掌管数百士兵,相当于当前的营长,职务还算不错,为狄青施展其军事才能提供了基础。
宝元二年(1039年),元昊以官爵和钱财对保安军巡检刘怀忠进行招降,“怀忠毁印斩使,元昊怒,”①命大军进攻保安军,刘怀忠率军出战,结果战败身死。此时狄青作为延州指使,延州与保安军同属鄜延路,理应相互支援,鄜延路钤辖卢守勤急命狄青率军进行支援拒敌。当时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②就连此次命令狄青出战的上司卢守勤,也是一名无能的将官,在后来的三川口一战中,“刘平、石元孙被执,守勤抚膺涕泣不敢出。”③狄青率军到达保安军战场后,“青临阵披发带铜面具,往来奋击,元昊知不敌,解围退。”在狄青的苦战下,西夏兵居然被打的招架不住,退出了战斗。
保安军一战虽然打败了李元昊的军队,但事实上西夏军也有麻痹宋军的战略意图在内,当时北宋方面的赵珣就说:“是役也,元昊弃下攻城之具极多,然观其器极拙钝不堪用,盖欲边将见之,疏其备也。”④即使如此,狄青凭借在此战中的勇猛善战名扬全军,当时狄青杀得西夏人胆战心惊,但他们只知道狄青是延州指使,但不知道指使是什么大官,故此就畏称狄青为“狄天使”。此次保安军之战是狄青对西夏的第一次重大战斗,狄青在此战中表现突出,最后论功行赏,“青功最多,故超四资授官”。⑤
二、安远之战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又发动攻宋战争,首攻北宋鄜延帅府地延州。在战斗中,狄青在安远寨和西夏军作战。史书有记录说狄青“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⑥终于击退了进犯之敌。但是很快在西夏军的大举进攻之下,宋军主力在三川口中夏军埋伏,大将刘平、石元孙战死,狄青所在的安远寨也随之失守。三川口之战失败后,朝廷因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范雍表现不佳,指派范仲淹、韩琦为经略安抚使,实际上接管了陕西方面的防务工作。而狄青因在安远寨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上司尹洙所召见,尹洙时为经略判官,与狄青谈论兵法之后,很认同狄青的观点,于是把他推荐给了范仲淹和韩琦,“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⑦在尹洙的推荐下,不久范仲淹就派遣狄青率军进攻西夏方面的要塞卢子平,狄青也不负所托,很快将其击破。此时狄青仍是延州指使,只是虚衔由初至西夏时的殿伺升为右班殿直,由狄青能够率领数百士兵可以完成的任务自然属于较小的军事行动,但这也说明了范对狄青的器重。狄青不仅骁勇善战,并且通过读书熟知兵法,在范仲淹的重用下,不断获得提拔,职务从指挥使逐步升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三、大破金汤城
虽然范仲淹在鄜延路的经营富有成效,然而宋朝泾原路的军事形势一直在恶化。庆历元年(1041年),元昊率大军向北宋渭州境内进发,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韩琦急调大部兵马,以任福为大将,率兵迎敌。然而在宋夏好水川会战中,宋军包括大将任福在内共六千余名将士阵亡,西夏军势愈发嚣张。同年庞籍上任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成为狄青新的上级,庞籍到任后作风较范仲淹更为进取,宋军展开了对西夏军的新攻势。庆历二年(1042年),宋军以王仲宝为统帅,狄青为副将,一举攻破西夏要塞金汤城(今陕西志丹县西洛河川北岸金汤城村),进而围困重镇宥州,“屠庞徉、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焚烧积索数万,收其帐二千三余,生口五千七百多。”⑧宥州被围五天连连告急,元昊急率主力来救,宋军也不恋战迅速安然撤退。此战狄青率军深入夏境,破金汤城,围宥州,令西夏人颇为胆寒。
与西夏的作战中,北宋方面的官员认为“然自有边事以来,当州常控制不暇。……惟知此路冠军不多,士兵又少,间有冲突。今东路自承平至安远约二百里,自长宁至承平百余里,自长宁至黄河一百里,中间空阙,并无城、寨。”⑨于是修筑城寨被提到对西夏的防务日程上来。
在狄青大破金汤城的同一年内,在庞籍的领导下同时进行着一系列的其他军事行动。当时在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县南碟子沟)西北方有个浑州川,当地土地肥沃,川尾有个桥子谷,是西夏军出入的要道,庞籍命狄青率万余人在此处建起了一个招安寨。并准备在当地募民耕种,将部分收上来的粮食用来供养军队。招安寨建成后,因桥子谷的地位重要,元昊派三万兵马来争夺,但宋军已先占据有利地位,夏军因难以取胜而退,“自此兴、灵东界不得并力西出。”⑩招安寨的修筑很有效的做到了对西夏的防御。
四、一方帅臣
在庞籍的一番军事行动之后,鄜延路的军事情况逐渐好转之时,庆历二年十月,宋军在泾原路的作战却遭遇了定川之战的惨败,主将葛怀敏等十多位将领阵亡,此时北宋方面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之战三场大战中全线溃败,形势极为严峻。
北宋朝廷在此关键时刻,需要提拔大批新的军官,在这个背景下,狄青凭借战功获得飞升,被任命为秦州刺史、泾原部署,并很快被再次提拔,成为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当时陕西沿边分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狄青已经是泾原路主管西夏战事的主要官员,成为一方帅臣。宋仁宗听说了狄青的威名便召见狄青,但是狄青恰好要指挥军事作战,于是仁宗“乃命图形以进”。宋夏两国多年作战,都对战争感觉到乏力,于是双方进行了和谈,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李元昊屈服并削去帝号,宋朝每年给西夏一定的财物作为安慰。庆历和议之后二十多年间,宋夏之间暂无战事。
五、结语
狄青出身于平民家庭,且以北宋朝廷中低人一等的武将为职业,然而最终得以凭籍战功获得显赫的官职和地位,都是与他在军队中的不断努力分不开的。从狄青初时的骁勇善战,到他受范仲淹所感折节读书,都是他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狄青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社会的底层最终成为显赫一时的大宋枢密使,也同时成为我们后人努力奋斗的一个榜样。
【注释】
①④〔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⑥⑦〔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九十)《狄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六十七)《宦者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五),仁宗宝元二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八),仁宗庆历二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⑨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⑩〔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五),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狄青;保安军之战;安远之战;金汤城;招安寨;一方帅臣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6-0063-2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嘉佑二年(1057年)。狄青出身自平民家庭,自行伍起家,初为一名普通禁军,后在北宋与西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威名远播。后来率军平定了侬智高叛乱,宋仁宗任命其为枢密使,成为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狄青的一生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名将。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各小政权更迭频繁,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一举而建宋代周。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自宋太祖起,北宋历朝皇帝都贯彻以文制武的原则,一方面抬高文臣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武将的实权,重文轻武成为北宋的一项主要国策。狄青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能够自行伍出身而终能以军功致显贵,足见其才略过人。今人研究狄青时,对其在与西夏作战的内容极少论及。笔者作此文,便是想要弥补这一缺陷,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当时的一些历史真实情况。不当之处,尚祈批评指正。
一、保安军之战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反,侵略北宋西北边境。战争状态下,朝廷要从禁军中选拔优秀人才出职以应对战事,狄青在选拔中脱颖而出,随军至西北前线。狄青当时已经做了十年禁军,时为骑御散直,乃是一禁军的小头目。仁宗时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开府延州,统辖延州、鄜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四州一军。狄青到了西北后,便被任命为延州指使,掌管数百士兵,相当于当前的营长,职务还算不错,为狄青施展其军事才能提供了基础。
宝元二年(1039年),元昊以官爵和钱财对保安军巡检刘怀忠进行招降,“怀忠毁印斩使,元昊怒,”①命大军进攻保安军,刘怀忠率军出战,结果战败身死。此时狄青作为延州指使,延州与保安军同属鄜延路,理应相互支援,鄜延路钤辖卢守勤急命狄青率军进行支援拒敌。当时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②就连此次命令狄青出战的上司卢守勤,也是一名无能的将官,在后来的三川口一战中,“刘平、石元孙被执,守勤抚膺涕泣不敢出。”③狄青率军到达保安军战场后,“青临阵披发带铜面具,往来奋击,元昊知不敌,解围退。”在狄青的苦战下,西夏兵居然被打的招架不住,退出了战斗。
保安军一战虽然打败了李元昊的军队,但事实上西夏军也有麻痹宋军的战略意图在内,当时北宋方面的赵珣就说:“是役也,元昊弃下攻城之具极多,然观其器极拙钝不堪用,盖欲边将见之,疏其备也。”④即使如此,狄青凭借在此战中的勇猛善战名扬全军,当时狄青杀得西夏人胆战心惊,但他们只知道狄青是延州指使,但不知道指使是什么大官,故此就畏称狄青为“狄天使”。此次保安军之战是狄青对西夏的第一次重大战斗,狄青在此战中表现突出,最后论功行赏,“青功最多,故超四资授官”。⑤
二、安远之战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又发动攻宋战争,首攻北宋鄜延帅府地延州。在战斗中,狄青在安远寨和西夏军作战。史书有记录说狄青“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⑥终于击退了进犯之敌。但是很快在西夏军的大举进攻之下,宋军主力在三川口中夏军埋伏,大将刘平、石元孙战死,狄青所在的安远寨也随之失守。三川口之战失败后,朝廷因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范雍表现不佳,指派范仲淹、韩琦为经略安抚使,实际上接管了陕西方面的防务工作。而狄青因在安远寨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上司尹洙所召见,尹洙时为经略判官,与狄青谈论兵法之后,很认同狄青的观点,于是把他推荐给了范仲淹和韩琦,“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⑦在尹洙的推荐下,不久范仲淹就派遣狄青率军进攻西夏方面的要塞卢子平,狄青也不负所托,很快将其击破。此时狄青仍是延州指使,只是虚衔由初至西夏时的殿伺升为右班殿直,由狄青能够率领数百士兵可以完成的任务自然属于较小的军事行动,但这也说明了范对狄青的器重。狄青不仅骁勇善战,并且通过读书熟知兵法,在范仲淹的重用下,不断获得提拔,职务从指挥使逐步升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三、大破金汤城
虽然范仲淹在鄜延路的经营富有成效,然而宋朝泾原路的军事形势一直在恶化。庆历元年(1041年),元昊率大军向北宋渭州境内进发,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韩琦急调大部兵马,以任福为大将,率兵迎敌。然而在宋夏好水川会战中,宋军包括大将任福在内共六千余名将士阵亡,西夏军势愈发嚣张。同年庞籍上任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成为狄青新的上级,庞籍到任后作风较范仲淹更为进取,宋军展开了对西夏军的新攻势。庆历二年(1042年),宋军以王仲宝为统帅,狄青为副将,一举攻破西夏要塞金汤城(今陕西志丹县西洛河川北岸金汤城村),进而围困重镇宥州,“屠庞徉、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焚烧积索数万,收其帐二千三余,生口五千七百多。”⑧宥州被围五天连连告急,元昊急率主力来救,宋军也不恋战迅速安然撤退。此战狄青率军深入夏境,破金汤城,围宥州,令西夏人颇为胆寒。
与西夏的作战中,北宋方面的官员认为“然自有边事以来,当州常控制不暇。……惟知此路冠军不多,士兵又少,间有冲突。今东路自承平至安远约二百里,自长宁至承平百余里,自长宁至黄河一百里,中间空阙,并无城、寨。”⑨于是修筑城寨被提到对西夏的防务日程上来。
在狄青大破金汤城的同一年内,在庞籍的领导下同时进行着一系列的其他军事行动。当时在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县南碟子沟)西北方有个浑州川,当地土地肥沃,川尾有个桥子谷,是西夏军出入的要道,庞籍命狄青率万余人在此处建起了一个招安寨。并准备在当地募民耕种,将部分收上来的粮食用来供养军队。招安寨建成后,因桥子谷的地位重要,元昊派三万兵马来争夺,但宋军已先占据有利地位,夏军因难以取胜而退,“自此兴、灵东界不得并力西出。”⑩招安寨的修筑很有效的做到了对西夏的防御。
四、一方帅臣
在庞籍的一番军事行动之后,鄜延路的军事情况逐渐好转之时,庆历二年十月,宋军在泾原路的作战却遭遇了定川之战的惨败,主将葛怀敏等十多位将领阵亡,此时北宋方面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之战三场大战中全线溃败,形势极为严峻。
北宋朝廷在此关键时刻,需要提拔大批新的军官,在这个背景下,狄青凭借战功获得飞升,被任命为秦州刺史、泾原部署,并很快被再次提拔,成为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当时陕西沿边分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狄青已经是泾原路主管西夏战事的主要官员,成为一方帅臣。宋仁宗听说了狄青的威名便召见狄青,但是狄青恰好要指挥军事作战,于是仁宗“乃命图形以进”。宋夏两国多年作战,都对战争感觉到乏力,于是双方进行了和谈,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李元昊屈服并削去帝号,宋朝每年给西夏一定的财物作为安慰。庆历和议之后二十多年间,宋夏之间暂无战事。
五、结语
狄青出身于平民家庭,且以北宋朝廷中低人一等的武将为职业,然而最终得以凭籍战功获得显赫的官职和地位,都是与他在军队中的不断努力分不开的。从狄青初时的骁勇善战,到他受范仲淹所感折节读书,都是他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狄青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社会的底层最终成为显赫一时的大宋枢密使,也同时成为我们后人努力奋斗的一个榜样。
【注释】
①④〔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⑥⑦〔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九十)《狄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六十七)《宦者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五),仁宗宝元二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八),仁宗庆历二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⑨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⑩〔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五),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