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高考,随着对“天才”学生争论之声的渐渐平息,彻底归于平静。但这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平静,因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此前也曾就此类现象做过预言,不幸皆被言中。如不出所料,明年的“天才”、“奇才”、“怪才”会更多。余若不信,可试目以待。
如果不是很健忘,人们对去年的类似情况应该仍有印象:湖南一考生写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用的是古体诗形式,被称为“最牛满分作文”;四川一考生更绝,他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杂着写了一篇作文,使阅卷老师不知所措,无法评判。对此,媒体跟进炒作,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大声叫好,一时之间,“天才”、“奇才”、“怪才”之类的帽子满天飞,要求“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两位考生由此一夜成名。为此,笔者曾写过一篇《应试教育催生高考作文“怪胎”》的文章,对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断定在以后的高考中一定会有人步其后尘,为了一举成名而效仿之,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贝”来,将一篇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奇文”(因为一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奇文”不一定都是考生自己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目瞪口呆。果然,今年江苏考生王云飞的一篇《绿色生活》,让人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古文”,阅卷老师不认识其中的大部分生僻字,更不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只能求教于文献学方面的专家,因此该生被人称为“古文奇才”;无独有偶,陕西也出了个“国学天才”孙见坤,据说从小就喜读线装古籍,至今已读了两千多册经史典籍,平均一年要读二百多册,并在与国学有关的比赛中获过奖,尽管分数未上当地一本线,仍有“复旦八教授联名要求破格录取”,引来无数争论的口水。
实在不想再对这些事件的具体情况多费口舌。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高考作文到底想要考查什么?为什么怪诞不经或逆时而行的东西总能吸引人的眼球,并博得一片喝彩之声?白话文运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白话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为什么还有人将不伦不类、艰涩难懂的东西视为至宝?为什么总有人把掌握了一些半生不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的考生,都捧成了“天才”、“奇才”,照这么说,那古代的读书人岂不都成了“天才”、“奇才”?专家学者们想必也是见识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学问,为什么一遇到这样简单的事情就跟着瞎起哄,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媒体和网友对只要能胡诌几句古文的人都要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为什么我们的考生会用这样的“奇招”、“怪招”来应对高考,投机取巧,博得关注,获取名利?
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奔着一个“利”字而来。考生是为了在考试中“出奇制胜”,以弥补其他方面之不足,凡是作此类文章者,都心存希冀,试图被“慧眼识珠”者破格录取,或在“盛名”之下达到曲线入学的目的;高校则做出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调姿态,借以展示自己的形象,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为自己做免费广告;各种媒体则借此进行炒作,推波助澜,以吸引眼球,从中得利。以往的事实证明,所有各方最后都会各获其利,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也许上面说的这些话也已经显得有些多余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多么高深、多么复杂的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前一阶段特意查看了网上就此事的讨论,其中一些人的文章就写得很好,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很深刻,也很透彻。这里只想从公平的角度提示一点,就是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恶性蔓延,有关方面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高考作文作一些适当的限制,即要求所有考生都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这样评判起来才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才会更公平。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连最常用的白话文都写不好,非要生搬硬套地写出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堆砌一些生字僻字故弄玄虚,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成绩。要通过这样一种限制,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和家长,在高考中不能存有任何投机和侥幸的心理,以矫正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不使高考作文的考查偏离正确的轨道,失去应有的功能,成为一些人“以小搏大”应对高考的“终南捷径”,成为他们获得非正常录取的借口和渠道,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与公平。不然,今后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领悟其中的奥妙,纷纷如法炮制。难以想象,从今往后,假如无数学子都从老祖宗那里整出些五花八门的古董来,都想成为媒体和某些专家眼中的“天才”、“奇才”,都自诩为未来的钱钟书、国学大师,都要求“破格录取”,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如果不是很健忘,人们对去年的类似情况应该仍有印象:湖南一考生写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用的是古体诗形式,被称为“最牛满分作文”;四川一考生更绝,他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杂着写了一篇作文,使阅卷老师不知所措,无法评判。对此,媒体跟进炒作,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大声叫好,一时之间,“天才”、“奇才”、“怪才”之类的帽子满天飞,要求“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两位考生由此一夜成名。为此,笔者曾写过一篇《应试教育催生高考作文“怪胎”》的文章,对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断定在以后的高考中一定会有人步其后尘,为了一举成名而效仿之,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贝”来,将一篇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奇文”(因为一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奇文”不一定都是考生自己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目瞪口呆。果然,今年江苏考生王云飞的一篇《绿色生活》,让人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古文”,阅卷老师不认识其中的大部分生僻字,更不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只能求教于文献学方面的专家,因此该生被人称为“古文奇才”;无独有偶,陕西也出了个“国学天才”孙见坤,据说从小就喜读线装古籍,至今已读了两千多册经史典籍,平均一年要读二百多册,并在与国学有关的比赛中获过奖,尽管分数未上当地一本线,仍有“复旦八教授联名要求破格录取”,引来无数争论的口水。
实在不想再对这些事件的具体情况多费口舌。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高考作文到底想要考查什么?为什么怪诞不经或逆时而行的东西总能吸引人的眼球,并博得一片喝彩之声?白话文运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白话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为什么还有人将不伦不类、艰涩难懂的东西视为至宝?为什么总有人把掌握了一些半生不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的考生,都捧成了“天才”、“奇才”,照这么说,那古代的读书人岂不都成了“天才”、“奇才”?专家学者们想必也是见识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学问,为什么一遇到这样简单的事情就跟着瞎起哄,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媒体和网友对只要能胡诌几句古文的人都要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为什么我们的考生会用这样的“奇招”、“怪招”来应对高考,投机取巧,博得关注,获取名利?
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奔着一个“利”字而来。考生是为了在考试中“出奇制胜”,以弥补其他方面之不足,凡是作此类文章者,都心存希冀,试图被“慧眼识珠”者破格录取,或在“盛名”之下达到曲线入学的目的;高校则做出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调姿态,借以展示自己的形象,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为自己做免费广告;各种媒体则借此进行炒作,推波助澜,以吸引眼球,从中得利。以往的事实证明,所有各方最后都会各获其利,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也许上面说的这些话也已经显得有些多余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多么高深、多么复杂的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前一阶段特意查看了网上就此事的讨论,其中一些人的文章就写得很好,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很深刻,也很透彻。这里只想从公平的角度提示一点,就是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恶性蔓延,有关方面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高考作文作一些适当的限制,即要求所有考生都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这样评判起来才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才会更公平。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连最常用的白话文都写不好,非要生搬硬套地写出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堆砌一些生字僻字故弄玄虚,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成绩。要通过这样一种限制,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和家长,在高考中不能存有任何投机和侥幸的心理,以矫正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不使高考作文的考查偏离正确的轨道,失去应有的功能,成为一些人“以小搏大”应对高考的“终南捷径”,成为他们获得非正常录取的借口和渠道,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与公平。不然,今后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领悟其中的奥妙,纷纷如法炮制。难以想象,从今往后,假如无数学子都从老祖宗那里整出些五花八门的古董来,都想成为媒体和某些专家眼中的“天才”、“奇才”,都自诩为未来的钱钟书、国学大师,都要求“破格录取”,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