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转换层梁架支撑体系的施工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转换层部位大梁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探讨,通过措施及计算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关键词:转换层;转换大梁;分层浇捣;梁架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是由二层地下室、二层裙楼和二栋28 层高的塔楼组成的大型商住楼,建筑总高度101.5米 ;其结构转换层位于第三层,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混凝土量约5000立方米,用钢量约1400顿。该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结构,其承担上部二栋塔楼全部荷载,以上为剪力墙结构,以下为框支- 剪力墙结构,是该高层建筑的结构关键。受力主筋最大为Φ32,大梁底筋最密集处为三排共38 根Φ3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梁筋采用HRB335 级钢(次梁箍筋除外)。
  二、 施工技术及有关计算
  1 满堂红脚手架支撑巨型梁施工技术
  为了减轻空间大体积混凝土巨型梁巨大的荷载和缓解水化热的影响,在转换层大梁内留设一道水平施工缝,按叠合梁的原理将巨型混凝土梁分为二次浇捣成型,第1 次浇筑至离板面800mm,第1 次浇筑的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梁混凝土内部温度处于下降阶段时,进行第二次浇筑。此时,梁模板支撑体系仅需承受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恒载和施工活载,新增的恒载和活载大部分有第1 次浇筑完成的钢筋混凝土承载。为了保证安全可靠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梁架空施工支撑体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支模体系的每个受力构件要有足够强度;②支模体系要有足够的整体强度;③由于施工时产生的振动荷载很大,支撑体系在巨大荷载作用下容易整体失稳破坏,因此支撑系统整体稳定性要好;④本转换层是一种大型梁式结构转换层,使用的支撑材料和構件多,支撑系统的安装工程量大,对工期影响大,因此,支撑系统的构件要易装、易拆,构件能通用,以便缩短工期,减少造价。针对以上分析,采用φ48×3.5 普通钢管搭设满堂红脚手架的支撑体系,同时对一、二层楼面结构支撑体系不拆除,并适当增加二层楼面梁的承载力,靠一、二层模板支撑体系将转换层荷载传递至柱,再传递至基础的方案。
  1.1 巨型梁模板及支撑体系
  梁底模及侧模采用18mm 厚胶合板,采用80mm×100mm松杂木木方,对拉螺杆采用φ12 对拉螺杆;模板和支撑系统布置,见图1。
  
  支撑系统搭设Φ48×3.5 满堂钢管脚手架,立杆沿梁方向间距@500,横向间距@400(800 宽梁)及@450(900 宽梁)布置以保证大梁底中线部位有支撑,小横杆间距同立杆沿梁方向间距为@500,小横杆与立杆用扣件连接。沿立杆高度@800 设横杆一道加固。跨度不小于4 米的梁应起拱3L‰。横枋间距@400,为让模板起有效的保水、保温作用,板缝均用胶带纸封闭。满堂红普通钢管支撑体系要求:①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②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平面上,全面设置,梁断面方向2000mm 设一道;③整个支撑按满堂红脚手架的要求搭设,梁下承力小横杆采用双扣件与立杆扣牢。
  1.2巨型梁支撑系统稳定计算
  下面以最大截面梁(900mm×2300mm)为例进行大梁支撑稳定计算:
  (1) 第一次浇筑高度1500mm, 计算荷载如下:Q1=0.9×1.5×25=33.75kN/m(钢筋混凝土自重标准值);Q2=1.1kN/m(模板、木枋、支架自重);Q3=2.5kN/m(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Q4=4kN/m(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ΣQ=1.2×(Q1+Q2)+1.4×(Q3+Q4)=50.92kN/m。
  (2)立杆承载力验算:立杆间距@500,按每米内参与分布荷载6 根立杆考虑。立杆承载力设计值:N=205N/mm2×489×10-3=100kN ;6×N=600kN>50.92kN,满足要求。
  (3)扣件承载力计算:每米内参与分布荷载的扣件为9 个,每个扣件承载力为8kN ;8×9=72kN>50.92kN,满足要求。
  (4) 立杆稳定计算:长细比λ=μh/i=94 ;稳定系数φ=0.634 ;截面积A=489mm2 ;φAf=63.6kN>50.92/6=8.8kN ;故稳定性满足要求。
  (5)因在梁底铺有方木架于水平钢管(小横杆)上,且靠近接头位置,故可不核算水平杆抗弯承载力。
  (6)对拉螺杆验算: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F=γH=25×1.5=37.5KN/m2 ;螺杆承受拉力:P=FA9.375KN;验算:σ=P/S=9375/(12/2)2·π=82.9N/mm2<210N/mm2,故满足要求。
  2巨型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
  本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有许多不利因素,需采用高强混凝土的水泥强度高、用量大、水化热大,针对以上特点,采取以下温控措施:在混凝土内掺入高效减水剂,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采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尽量降低入模温度,搅拌站所用原材料采用淋水降温;采用带模养护进行保温,混凝土浇筑完成后7 天内不拆模,并保持模板24 小时浇水养护。巨型梁混凝土浇筑内外温差计算:转换层大梁混凝土设计强度C55,施工配合比为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510kg,混凝土比重取2500kg/m3。按0.9m 厚大体积混凝土计算:
  2.1 混凝土浇筑温度按日平均温度200℃考虑。
  2.2 混凝土绝热温升:3d 时水化热最大,计算3d 时的绝热温升,水泥按42.5 普通水泥考虑,每公斤水泥发热量为461KJ,①混凝土绝热温升:Tτ=WQ/cρ(1-e-mτ)=66.90 ℃。② 当龄期3d,浇筑厚度0.9m 时,ξ=0.36。则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3d)为:Tmax=Tj+Tτ·ξ=44.10℃。
  2.3 对只考虑模板保温,不采用草袋养护设想的混凝土表面温度计算:模板厚1.8cm,大气温度Tg=20℃。①混凝土的虚铺厚度:β=1/(Σδ/λi+1/βq)=8.2,h′=K·λ/β=0.666×2.33/8.2=0.19m。②混凝土计算厚度H :H=h+2h′=0.9+2×0.19=1.28m。③混凝土表面温度(3d):ΔT3=24.1℃,Tb(3)=Tq+4/H2·h′(H-h′)ΔT3=32.2℃。
  2.4 结论:混凝土内外温差为1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差为11.2℃,均未超出25℃的温差规定。
  3二次浇筑界面裂缝控制
  为保证转换梁混凝土的二次浇筑时,新旧混凝土的接合完好,不出现水平裂缝,保证结构良好的整体性,浇筑下层混凝土不过振,以减少浮浆。在下层混凝土浇筑完0.5h 后,由专人按Φ12 钢筋双向间距200mm 进行插筋处理,插筋长600mm,上下层混凝土内各留300mm。下层混凝土浇筑完后,及时撒上与预拌混凝土同材质、同级配的石子,用灰铲轻轻将石子拍入混凝土浆内,使其外露高度占粒径一半,形成石笋界面。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φ8@150 钢筋网片,以承受混凝土的温差应力,避免混凝土开裂。
  三、 结语
  对于大体积的结构转换大梁,我们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水平施工缝处理质量的前提下,留设施工缝时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浇捣,可使整个转换层大梁的支撑体系承受荷载相对减少,以便节约周转材料及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余红生.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M].建筑安全.2003..
其他文献
摘要:MapInfo软件作为与当今GIS技术同步发展的GIS应用平台,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概述了MapInfo制图的基本功能及可绘图技术,同时也融入了本人对MapInfo的看法与研究。  关键词:MapInfo;GIS,绘图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MapInfo简介  MapInfo 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它依据地图及其应
摘要:主要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安全性鉴定的重要性,列出了检测重点,介绍了火灾后的现场勘察情况,论述了过火构件烧伤深度的检测方法,确定混凝土构件损伤情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处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现场勘察;检测;加固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述  火災是一种包括流动、传热和化学反应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燃烧过程,是各种灾害中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