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银行试点破冰的冷思考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dd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了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首批5家民营银行将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试点,商汇、华北、均瑶、复星、阿里巴巴、万向、正泰、华峰、腾讯、百业源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此前,各界对是否开放民营银行看法基本一致,但对于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则存在激烈争论。这次由银监会牵头的民营银行推进工作显示,民营银行的开放仍然采取了增量改革为侧重点的方式。市场对此反应热烈,相关企业股票接连涨停。对于银行业这一高利润的领域,市场本就垂涎已久。现在民营银行破冰,正式掀开了民营企业进军银行业的序幕。但是很多甚至从未涉足金融行业的这些民营企业家们能否真正驾驭好银行这艘巨轮,目前还无法妄断。客观来看民营银行的开放,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但是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背后发展的困难。
  民营银行的开放:将推动我国金融业改革
  民营银行的开放对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竞争激发创新和发展。设立民营银行具有“鲶鱼效应”,可以冲击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垄断格局,倒逼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促使其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进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也能够帮助国有银行抵御外资银行冲击,更好地应对金融开放的局面。
  民营银行的开放有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结构,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大型的金融机构与众多中小型金融机构竞争共存的新局面,从而能够满足各个层次融资的需求,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银行结构的变化也有利于提高储蓄向投资率转化的效率,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防范和化解非正规金融的风险,稳定我国的金融秩序
  民营银行的开放实际上将原本生长于地下的一部分非正规金融转移到了地上,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得原本潜在的风险“显性化”,并且让那些非正规金融纳入到监管视线,使得其风险可控。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吸储及投资活动将被纳入监管审查。
  有利于推动和加速金融改革的进程
  很多学者认为深化金融改革需要稳定的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中小金融机构仍然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之中,因此短期内开放民营银行的准入限制不宜作为金融改革的首选。这是没有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到经济金融的问题。金融业的问题更多的是不改革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问题。如果继续维持现状,那么积重难返,以后连改革的机会都会失去。我认为,推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民营银行的开放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民营银行的开放将会为利率市场化培育厚实的土壤,同样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也将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金融坏境。同样的,民营银行的组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从而有利于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民营银行破冰的冷思考:欢宴之后可能是荆棘
  虽然民营银行的开放对于金融改革必然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这次的民营银行破冰仍然有着很多桎梏,这也使得民营银行的前途迷雾重重。在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的这场欢宴之下,有些问题我们还是必须要进行冷思考:
  问题一:民营企业会不会增加系统风险?
  民营银行虽然可以将一部分的地下隐形风险置于监管视线内,但是民营银行同时也是一个追求高利润的主体。在存款制度尚未建立,退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确实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所以本次破冰,银行会多次强调“风险自担”,就是要去除政府的隐形担保。而且银行的风险是根植于银行内部的经营机制,在这个方面,民营银行的表现是要优于国有银行的。以台州为例,当地的民营信用社10年时间便将资产从10万元发展到几十个亿,并且将坏账率控制在2%以下。而且,目前民营银行的资本和体量都还无法和国有银行相抗衡。所以,目前来看,民营银行的系统风险是可控的。
  问题二:民营银行到底能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民营银行定位于服务中小银行,此次破冰也是“有限牌照”,银监会规定了四种模式,希望能够解决中小银行的融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应该是自主选择和相互竞争的过程,这同样也是自身经营优势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这使得民营银行自破冰开始就面临着限制,这可能会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融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风险较高,本身就是国有企业不愿去碰的领域,让民营银行一开始就去啃这块硬骨头,也是有些不公平的。由于民营银行本身的逐利性,民营银行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最后绕开了中小企业的服务领域,这便和银监会初衷背道而驰了。而且,民营银行存在信用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在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实际上,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所谓的“银行信用”,实际上是国家信用的延伸。此次监管机构强调“自担风险”。此举意在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风险外溢,或演化成依赖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但是同时,也将民营银行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这样这些新生的金融力量在发展的将来肯定会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如果失败了,更谈不上为中小企业服务了。
  问题三:民营银行能够真正独立经营不受干预?
  民营银行的优势本来就是不受行政干预,机制灵活,但是在中国,虽然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是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这使得很多企业也难摆脱政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面前,民营银行能否独善其身,值得思考。其次,关于内部人控制和家族控制问题,虽然银监会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对发起人数量和持股比例都作了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民营银行沦为民营企业的提款机,这反而会加剧市场的不公平和风险。
  问题四:对于农村金融方面,新增民营银行是否合适?
  至少到目前为止,新增民营银行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农村金融改革还是主要应该以存量改革为侧重点。因为农村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同时由于农村的资本报酬率低也没有留住民营银行的土壤。农村的民营银行还是应该让那些成功经营农村信用社的银行家们去引领。这些人对于农村金融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谙熟农村金融的逻辑和风险控制。让农村银行家掌握这些金融机构,比增设民营银行更加切实。
  制度和监管配套是关键
  制度配套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没有国家信誉作担保,所以有必要建立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帮助民营银行更好地吸收存款;另一方面,一旦民营银行倒闭,则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范系统风险,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法规。市场准入制度的设计能够让优质的民营资本进入到民营银行,即可以防止过度竞争带来的金融混乱,也可以防止银行成为个别主体的特权资源。市场退出制度的完善可以增强市场约束,从而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监管配套
  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对立统一的。民营银行的这股新生力量的成长需要监管部门的适时引导。监管机构应该动态监管,及时化解潜在的风险,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银行透明度,同时设定严格的资本金要求,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民营银行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抽逃资金也要加强监测。
其他文献
面对首次信息化普查的重重困难,犍为县始终坚持依法普查、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早、全、广、准、精、细、严”七个方面,认真做好信息化普查的各项工作,  首次信息化普查取得圆满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笔者在总结信息化普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定位普查,依法组织普查,规范实施普查”的工作思考。  科学定位普查  普查的总体目标是摸清重大国情国力家底,主要目的是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