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k阶差分数列、高阶等差数列及k 阶差分多项式的定理、引理导出求高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数学中,我们知道k = 1+2+3+…+n = n (n+1)可利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得出。而对于k2 = 12+22+32+…+n2 = n (n+1)(2n+1),它不是等差数列,我们怎样得出的呢?第一个推导出的人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他是用恒等式(k+1)3 - k3 = 3k2+ 3k+1推导出来的。
  那么,对任意自然数r,该如何求kr = 1r+2r+3r+…+nr 的和?这是有一般公式的,它最早由瑞士数学家雅谷。贝努利推出的,有了贝努利公式,求kr就成了一种步骤,但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来简单介绍。
  2 高阶等差数列
  定义1 如果△k{an}不是零数列,而△k+1{an}是零数列,则{an}称是k阶等差数列。特别地,非常数的等差数列称为一阶等差数列,高于一阶的等差数列称为高阶等差数列。下面给出关于高阶等差数列通项的两个重要定理。
  定理1数列{an}是k阶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可以用一个关于n的k次多项式来表示,即an = knk +k-1nk-1 + …1n + 0。
  定理2若数列{an}是高阶等差数列,则有
  an = Crn-1a1(r) = C0n-1a1(0) + C1n-1a1(1) + … Cn-1n-1a1(n-1)
  3 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3.1 公式法(I)
  例1求:k(k+1) = 1·2 + 2·3 + 3·4 + …+n(n+1)。
  解:在恒等式k(k+1) ≡ k(k+1)(k+2) - (k-1)k(k+1)中,分别令k = 1,2,3,…,n-1,得1·2 =- ;2·3 =- ;
  ……
  (n-1)n =-
  整理得:k(k+1) = 1.2+2.3+3.4+ … +n(n+1)(n+2)
  类似例1的方法,利用恒等式k(k+1)…(k+r) ≡ k(k+1)…(k + r + 1) -(k-1)k…(k+r)
  可得一般的结论:
  k(k+1)(k+2)…(k+r) = n(n+1)…(n+r+1)(1)
  由定理1知,r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k项的)为
  f (k) = rkr +r-1kr-1+…+ 1k + 0 (2)
  若能将此式化为
  f (k) = rk(k+1)…(k+r-1)+r-1k(k+1)…(k+r-2)+…+1k = 0 (3)
  则r阶等差数列前n项和
  Sn = f (k) = rk(k+1)…(k+r-1)+…+1k + 0k0
  便可由(1)式直接求出,但(2)式化成(3)式是否总是可能呢?为此,引入差分多项式。
  定义2形如 Pk(x) =x(x-1)(x-2)…(x-k+1) k≥1的多项式称为k阶差分多项式,称P0(x) =1为零阶差分多项式。
  定理3设an = f (n),f (n)是关于n的k次多项式,则Sn = am是关于n的k+1次多项式。由引理1,2知:
  Sn = f (m) = f (m) - f (0) = rPr+1(n+1) - f (0) (I)
  显然Sn是n的k+1次多项式。
  由此,便可得出由公式(I)求高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步骤:①求出k阶等差数列的通项f (x);②令f (x) = rPr(x),代入f (0),f (1),…,f (k)的值求出1,2,…,k;③把1,2,…,k的值代入公式(I),即可求得Sn。这种求和方法的特点是计算方便。
  3.2 公式法(II)
  {an}的通项可由其各阶差分数列的首项线性表示,那么,其前项n和Sn是否也能由{an}的各阶差分数列的首项线性表示?
  定理4 设{an}为k阶等差数列,记其前n项和为Sk(n) =am,则Sk(n) = Cnr+1a1(r)(II)
  注:當k≥n时,结论仍成立,特别地,当{an}为一阶等差数列时,有a1(1) = d,a1(2) = a1(3) = … = 0,有S1(n) = Cnr+1a1(r) = Cn1a1(0) + Cn2a1(1)。
  所以,S1(n) = na1 + n(n-1)d,这就是通常的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3.3 待定系数法
  定理5k阶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是n的k+1次多项式。
  例2:求和: (2k-1)2。
  解:设Sn = 3n3 + 2n2 + 1n + 0
  分别以n =1,2,3,4代入 (2k-1)2,得S1 = 1,S2 = 10,S3 = 35,S4 = 48
  即
  
  所以,Sn = n3 - n = n(2n-1)(2n+1)。
  由例2可看出,对于阶数不高的高阶等差数列,如果事先能确定其阶数,则应用待定系数法求其前n项和Sn较为简便,直观。
  3.4 母函数法
  定义4设{an}= {a0,a1,…,an,…}是一给定数列,则称形式幂级数f (x) = a0 + a1x + … +anxn + …为数列{an}的母函数。
  例如:数列1,2,3,…,n,…的母函数是f (x) = 1+ 2x + 3x2 +… +nxn-1+…。现设{an}为高阶等差数列,f (x) 是{an}的母函数,即f (x)= a0 + a1x + … +anxn + …
  由 = 1 + x + x2 + … + xn + …,得
  
   = (a0 + a1x + … +anxn + …)(1 + x + x2 + … + xn + …)
   = a0 + (a0 + a1) x + (a0 + a1 +a2 ) x2 + … + (a0 + a1 +a2 … +) xn + …
   = Snxn
  即{Sn}的母函数为,由此可得到下面定理:
  定理6 设f (x)是阶等差数列{an}的母函数,如果记{Sn} = am
  (n = 0,1,2,…),那么数列{Sn}的母函数为。
  这样一来就归结为如何计算k阶等差数列{an}的母函数f (x)了,由定理1,若{an}是一k阶等差数列,则,
  an = C1k+1an-1+C2k+1an-2 - …+(-1)k-1an-k-1 = 0
  所以,特征多项式为
  1- C1k+1x + C2k+1x2 - … +(-1)k-1xk+1 = (1-x)k+1
  从而得{an}的母函数为f (x)=
  这里0,1,2,…,k由{an}的k+1个初始值和特征多项式的系数通过下列各式确定:
   (4)
  于是{Sn}的母函数fs (x)为
  fs (x) == (5)
  由此,可得到用母函数求高阶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的一般步骤:①确定{ a n }的阶数,由阶数确定f(x);②通过(4)式求r (r =1,2,3,…,k);③把r的值代入(5)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Sn。
  用母函数方法求自然数方幂的和在方次不太高时还是可以的,当方次高时,就显得比较麻烦。
  以上对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五种方法进行了粗略的介绍,它们各有优、缺点也各有妙处,但殊途同归,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史济怀.母函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杨迅文.数列求和方法拾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林六十,赵继源.初等代数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除认知因素(智能等)以外,最不容忽视的还有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非认知因素(动机、兴趣等)。文章对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焦虑、动机、兴趣、态度等进行研究,旨在阐述非认知因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为如何发展高中数学素质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非认知因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