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手术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及体外循环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气管手术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方法以及体外循环的应用经验。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共行气管手术91例,男性76例,女性15例,年龄4~77岁。包括肿瘤60例、外伤性狭窄8例、气管切开后狭窄23例。在术前评估中,根据气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56例患者行快速诱导插管,25例经气管切开处插管,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在保留自主呼吸下插管,6例行体外循环辅助,1例在建立体外循环失败及插管失败后紧急开胸手术。7例体外循环均使用微创体外循环系统。

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住院死亡及重要器官系统并发症。2例患者发生术中大量出血,1例发生术后气管瘘,1例发生术后切开感染,均经积极处理后生命体征稳定或治愈。1例拟建立体外循环但未成功的患者经历6 min低氧。所有体外循环病例无论是否为紧急情况,转流中均血流动力学稳定,围手术期无大量输血情况。

结论

大部分气管手术可通过谨慎的麻醉技术操作和与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体外循环是气管手术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之一。建立适应气管外科的微创体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胃癌患者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11年4-10月连续入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口服碳水化合物组和口服安慰剂组,术前4 h监测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及呼吸商,并抽取空腹血,测定血糖、胰岛素及三酰甘油,麻醉前2~3 h口服500 ml碳水化合物(或安慰剂),2组患者均在硬膜外加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术,
目的探讨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膝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血管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9~93 岁,平均年龄(78±9)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严重间歇性跛行(3级)3例,重度下肢缺血(4~6级)25例。将逆向操作分为两类:一类采取小腿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确诊且具有系列肝脏穿刺活检结果的ITBL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9~61岁。按是否接受西罗莫司治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损伤前、损伤期和治疗后3个时段,观察汇管区IL-2、叉头型转录因子(FoxP3)及IL-10的表达、肝功能的变化、胆管损伤程度评分、临床预后。
期刊
目的研究直肠腔内超声进行直肠癌T分期与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9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44例,年龄22~82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就诊时间把患者分为A(2007年1-12月)、B(2008年1-12月)、C(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3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其中272例术前超声由医师甲(n=162)、乙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41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60±12)岁。手术方式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取Child顺序进行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1%(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