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刚刚走上讲坛的我暗自下定决心:要用我的智慧和汗水为求知的学子架设一座通往理想殿堂的桥梁。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初出茅庐的我一次次陷入困惑、迷茫、无助之中……
2007年的那个阳春三月,我百无聊赖地走进了学校的阅览室,漫无目的地翻阅着书架上的杂志。
“小黄,你也来看书呀?”我一抬头,才发现高年级的李老师正在一边看书。我点点头。“是不是在教学上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说一说,看我能不能帮帮你?”李老师的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痛处。
我将自己的困惑说给他听。没等我说完,李老师笑了,笑得我莫名其妙。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杂志,一边递给我一边说道:“小伙子,好好看看这本杂志,你要的答案就在这里面!”我将信将疑地接过那本杂志一看,是一本崭新的《江西教育》。我随意翻了几页,果然,对于我正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杂志中开辟了相关的专栏,并且有几位老师写了相关的讨论文章。那一天,我一口气读完了阅览室里所有的《江西教育》,一篇篇文笔隽永的文章,一个个经典的案例,让我茅塞顿开。
等我醒过神来,已经到了阅览室关门的时候了。正好李老师也没有走,于是,我俩一路同行,边走边聊。
在槐花飘香的校园里,李老师给我讲起了他的经历。他说,刚参加工作时,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困惑,于是,他选择了“泡”图书馆。那时,学校的条件还不是很好,可供借阅的书籍也十分有限。但在这有限的书籍里面,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江西教育》了,正是这本薄薄的《江西教育》让他受益匪浅。后来,每年他都自费订阅《江西教育》。“正是得益于长期订阅《江西教育》才有我的今天。”聊着聊着,李老师喃喃自语起来,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第二天,他把家里珍藏的十几本装订精美的《江西教育》借给我,让我好好研读。那些日子,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江西教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着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仔细研究其中的每一个栏目。“教育纵横”让初登讲台的我清晰地了解到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各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育人艺术”让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我能及时学习到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育人方法与相关技巧;“课改涛声”给了我接触新课改的机会,也让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教海泛舟”让懵懂无知的我能够畅快地品读到优秀教师的育人心得和体会,让我能够及时学习到他们的有益经验……
那些日子,每读一篇文章,我都用心写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记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并结合个人教学中的困惑,逐一比照,不断揣摩,一一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改进、修正。就这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实践后,我的课堂教学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我的写作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科研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得到加强。
此后,每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不要怕,因为有《江西教育》与我相伴;每当同事迷茫的时候,我都极力向其推荐《江西教育》,因为她是我们教师真正的良师益友……
每当崭新的《江西教育》刚刚上架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借到手,捧着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江西教育》,用心品读着上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教坛耕耘的道路上我能及时与《江西教育》相逢!一篇篇论文的获奖,一次次公开课的成功,使我收获着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虽然我们的相逢是从我的困惑开始,但我们相伴的过程是欢乐的,我们的相知也是甜蜜的。
创刊6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采编人员的精心呵护与辛勤浇灌下,《江西教育》已经硕果累累;60年来,《江西教育》一路芬芳,香飘万家。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耕耘者从《江西教育》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
展望美好未来,我更加坚信:有《江西教育》相伴的日子,我们信心百倍!在三尺讲台上,我们一定能乘风破浪,越走越好,在教育的沃土上越行越远!◆(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鹤壁高中)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初出茅庐的我一次次陷入困惑、迷茫、无助之中……
2007年的那个阳春三月,我百无聊赖地走进了学校的阅览室,漫无目的地翻阅着书架上的杂志。
“小黄,你也来看书呀?”我一抬头,才发现高年级的李老师正在一边看书。我点点头。“是不是在教学上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说一说,看我能不能帮帮你?”李老师的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痛处。
我将自己的困惑说给他听。没等我说完,李老师笑了,笑得我莫名其妙。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杂志,一边递给我一边说道:“小伙子,好好看看这本杂志,你要的答案就在这里面!”我将信将疑地接过那本杂志一看,是一本崭新的《江西教育》。我随意翻了几页,果然,对于我正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杂志中开辟了相关的专栏,并且有几位老师写了相关的讨论文章。那一天,我一口气读完了阅览室里所有的《江西教育》,一篇篇文笔隽永的文章,一个个经典的案例,让我茅塞顿开。
等我醒过神来,已经到了阅览室关门的时候了。正好李老师也没有走,于是,我俩一路同行,边走边聊。
在槐花飘香的校园里,李老师给我讲起了他的经历。他说,刚参加工作时,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困惑,于是,他选择了“泡”图书馆。那时,学校的条件还不是很好,可供借阅的书籍也十分有限。但在这有限的书籍里面,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江西教育》了,正是这本薄薄的《江西教育》让他受益匪浅。后来,每年他都自费订阅《江西教育》。“正是得益于长期订阅《江西教育》才有我的今天。”聊着聊着,李老师喃喃自语起来,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第二天,他把家里珍藏的十几本装订精美的《江西教育》借给我,让我好好研读。那些日子,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江西教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着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仔细研究其中的每一个栏目。“教育纵横”让初登讲台的我清晰地了解到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各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育人艺术”让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我能及时学习到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育人方法与相关技巧;“课改涛声”给了我接触新课改的机会,也让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教海泛舟”让懵懂无知的我能够畅快地品读到优秀教师的育人心得和体会,让我能够及时学习到他们的有益经验……
那些日子,每读一篇文章,我都用心写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记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并结合个人教学中的困惑,逐一比照,不断揣摩,一一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改进、修正。就这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实践后,我的课堂教学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我的写作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科研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得到加强。
此后,每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不要怕,因为有《江西教育》与我相伴;每当同事迷茫的时候,我都极力向其推荐《江西教育》,因为她是我们教师真正的良师益友……
每当崭新的《江西教育》刚刚上架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借到手,捧着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江西教育》,用心品读着上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教坛耕耘的道路上我能及时与《江西教育》相逢!一篇篇论文的获奖,一次次公开课的成功,使我收获着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虽然我们的相逢是从我的困惑开始,但我们相伴的过程是欢乐的,我们的相知也是甜蜜的。
创刊6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采编人员的精心呵护与辛勤浇灌下,《江西教育》已经硕果累累;60年来,《江西教育》一路芬芳,香飘万家。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耕耘者从《江西教育》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
展望美好未来,我更加坚信:有《江西教育》相伴的日子,我们信心百倍!在三尺讲台上,我们一定能乘风破浪,越走越好,在教育的沃土上越行越远!◆(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鹤壁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