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十二)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線国家之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爱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文章通过分析爱沙尼亚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探讨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现状和路径,寻求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并为“一带一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十二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爱沙尼亚
  一、爱沙尼亚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体系
  爱沙尼亚有两类高等教育机构,一是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即大学(University),包括公立大学(Public University)和私立大学(Private University),主要提供学术方面的高等教育和毕业文凭的课程学习;二是专业型高等教育机构(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包括国立专业高等教育机构(State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和私立专业高等教育机构(Private Professional Higher Institutions),主要提供文凭课程的学习。截至2017年,该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20所,包括6所国立大学、1所私立大学、8所国立专业高等教育机构、5所私立专业高等教育机构[1]。此外,爱沙尼亚设有教育信息系统(Estonian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该系统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有关教育机构、学生、教师、毕业文件、学习材料、课程等的详细信息。同时,EHIS是教育系统监督体系的一部分,以便政府能准确把握未来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方向。[2]
  在学位等级上,爱沙尼亚的高等教育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类——本科阶段的学习通常为3~4年,毕业前要求获得180个(特殊专业要求为240个)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学分;硕士阶段的学习通常为1~2年,毕业前要求获得60~120个ECTS学分;博士阶段的学习通常为3~4年,毕业前要求获得240个ECTS学分[3]。爱沙尼亚高校主要以爱沙尼亚语教学,但大多数高校都能提供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
  (二)高等教育入学率与经费
  1991年,爱沙尼亚宣布脱离苏联,恢复独立。此后随着该国社会的稳定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40.19%增至2007年的67.67%;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其毛入学率在2007-2009年间呈现小幅下降;随着经济的复苏及教育战略和改革措施的实施,2010-2015年有所上升(见图1)。
  然而,尽管独立后的爱沙尼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长,但该国的人才培养尚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爱沙尼亚教育研究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MER)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如颁布《2006-2015爱沙尼亚高等教育战略》(Estonian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2006-2015)[5][6]、《爱沙尼亚2020终身学习战略》(The Estonian Life long Learning Strategy 2020);积极缩小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7]
  1996-2014年,爱沙尼亚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低为4.66%,最高达6.69%,近些年来稳定在5%左右(见图2)。
  衡量“欧盟2020年战略”(Europe 2020 Strategy)目标的其中一项指标是在30~34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5~6级)人数所占比例,其目标为该比例达到40%,而爱沙尼亚此指标早在2010年就已达到目标要求,为40.2%,并于2017年增至48.4%,远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39.9%)[9]。由此可见,爱沙尼亚不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目前,爱沙尼亚学生的出国留学率为7.8%,国外学生赴爱沙尼亚留学的比率为5.2%[10],两者呈现不均衡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的统计,近几年,爱沙尼亚学生留学目的国前10名的国家分别为:英国、芬兰、丹麦、德国、俄罗斯、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拉脱维亚[11],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人数远多于其他各国;赴爱沙尼亚的留学生的生源国主要为芬兰、俄罗斯、土耳其、格鲁吉亚、拉脱维亚等与之地域接近的周边国家,而来自亚洲和北美的留学生数量较少[12]。爱沙尼亚的来华留学生仅为个位数,且中国学生赴爱沙尼亚留学的人数也较少。
  从国际化举措来看,爱沙尼亚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于2004年加入欧盟,并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大量吸收外来资本,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此外,爱沙尼亚充分把握时机,积极融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13],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术人员的流动,深度融入欧洲教育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二、中爱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1991年9月,中国同爱沙尼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打下基础。在教育合作方面,1993年,中爱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关于文化、教育与科学合作的协议》,该协议鼓励两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直接交流与合作,促进互派专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关系;2008年,中爱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2008-2012年合作协议》,对教育机构合作、语言课程互设、政府奖学金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协定;2015年4月,中国教育部时任副部长李卫红在出席第五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期间,与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时任部长尤尔根·利基(Jurgen Ligi)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爱沙尼亚共和国教育与研究部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文凭的协议》;2017年,中爱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爱沙尼亚共和国教育与研究部2017-2022年教育合作协议》,依据1993年签订的协议,涵盖留学生交换、奖学金授予、语言教学、文化历史与两国青年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中爱双方互派的留学生人数较少,爱沙尼亚几乎没有来华留学生。根据新的教育协议,中国每年向申请攻读中国大学或学院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爱沙尼亚学生授予3项国家奖学金;同时,爱沙尼亚将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申请者提供3项同等的奖学金。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爱沙尼亚语专业,爱沙尼亚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有利于双方加强语言互通。两国还互相提供夏季课程资助,促进双方相关人员的语言和文化学习。[14]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网站2017年1月3日报道,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教育机会的个性化远程学习正在成为越來越普遍的趋势。这促使人们想出创新的方法应对当前教育和发展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2016年11月28-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举行“通过个性化远程学习应对挑战和新兴的教育需求”(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s and E
摘 要:近年来,STEM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文章针对2011-2017年我国相关STEM文献,从文献数量、文献作者、来源期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关注国内STEM教育发展以及STEM教育本土化;注重学校教育系统内部STEM研究与校外STEM研究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STEM教育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中国;STE
歌德学院主席雷曼(Klaus-Dieter Lehmann)在2015年12月2日于德国柏林召开的年度记者会上表示,全球各地学习德语的热情持续高涨。2015年,约23万人参加了歌德学院的海外课程,较2014年增加约1万人;德国境内歌德学院的就读人数约为4.5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雷曼表示,鉴于持续的难民潮,歌德学院2016年的工作重点将依然是为移民和志愿者提供相关课程服务,具体内容可在歌德学院
摘 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对来华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是提高留学生培养和管理质量的前提,也是留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太原理工大学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开展研究,并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管理办法、政府政策为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一带
据德国巴符州文教部消息,该州将在2017-2018年学年启动建设新的5所综合中学。届时,该州公立综合中学将达304所。  巴符州对现有学校参与综合学校改革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评审的主要依据是民众需求,即参与启动阶段的学生人数不低于40人。教育部门还要审核申请学校及所在社区是否满足改制的教室和其他硬件要求。  德国传统的学校分为文理中学(相当于我国的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又译实用专科学校)和主体中學
在一年一度的英国大学校长联盟(Universities UK)年会上,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新任分管大学、科学及城市事务国务大臣格雷格·克拉克发表讲话,对高等教育政策重点进行解读。  克拉克表示,大学、科技与城市工作紧密相连,大学是基础,是科学研究的载体和思想源泉;教育与科技产生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大学又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在教育政策部分,克拉克首先高度肯定并赞扬其前任威利茨对
最近几天,新闻媒体最关注的有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东海防空识别区,另一件事是PISA成绩的公布。PISA成绩的公布引起了媒体的很大关注,我已经看到了很多国家对此的评论。我认为,世界各国对PISA成绩的关注,体现了教育国际交流。所谓教育国际交流,不仅是中国要了解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因此,让中国了解世界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国际化。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德国科学资助组织联合会与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报告表明,2009年到2015年间,德国经济界每年投入高等学历教育的经费从21.8亿欧元增加达到了33.2亿欧元,增幅达50%,平均每年增长7.2%,超过了同期研发投入的增幅(5.5%)。  研究指出,企业增资的重要目标在于推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此保证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优秀大學毕业生,解决其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瓶颈。企业投
我将从回顾教育史的黄金时代开启对教育史危机的探讨。在教育史学科的繁荣期,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一门或几门教育史课程进行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风行于20世纪前半叶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史课程,无论是课程的讲授,还是教材的编写,都称不上理想。彼时,教育史课程的讲授是由一些没有历史感,或对教育史学科价值缺乏认识的、所谓“多面手”教师来承担。所使用的教材也大都如埃尔伍德·P·克伯莱(Ellwood P. Cub
编者按:在2017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工业大学位居亚洲第107位、国内高校第26名,8个学科进入QS全球排名前400。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行列。作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校长柳贡慧在接受采访谈到学校发展时提出,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立足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立足于京津冀的协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