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ngah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安全工程学科特点和《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重要性,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发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 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是生产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安全专业人员是应用型复合人才,需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事故处理能力[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是持续孕育和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根本保障。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专业规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建设经验[2-4]。但安全工程专业存在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走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培养道路[5-8]。
  我国的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安全管理、应急平台建设、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国家对安全工作日益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安全工作中的事前预防原则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安全工作的重心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故预测和预防。如何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查找事故教训、切实有效地进行事故整改,如何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事故后果预测、分析事故诱发过程、作好事故应急处置,是目前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关键。
  一、《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特点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法律、管理、经济、人文、医疗卫生等多领域的知识内容,所跨行业也非常多。我国从50年代开始,各大高校陆续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尝试,都是借鉴了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经验,但由于安全工程本身特点,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处于探索时期[9-11]。
  1.实用性强。
  安全工程学科的设立是源于工业发展中对安全生产的需求。随着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工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危险性越来越严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免受伤害,必须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对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性进行预测,做好预防工作。安全学科正是建立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之上的。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减少事故损失,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2.工作领域广,工作种类多。
  首先,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如:矿山、建筑、交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等行业。另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消防等属于安全的范畴。其次,安全工作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监察、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咨询、企业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
  3.涉及知识面广。
  安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人文、保险、经济、管理、心理、医疗卫生等社科知识,还包括具体的理工专业背景知识。
  4.工作责任心强。
  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从事生产工作,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从事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出发点是对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的工种多、知识面广,课程跨度比较大。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授课要求也不同,这些都给安全工程专业学习带来困难。
  1.课程跨度大,课程内容杂。
  安全工程的课程体系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给授课和学习带来很大不便。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内容难度基本不大,但知识点多且杂,讲授时难免会显得枯燥。但安全无小事,每个具体的细节都可能导致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都要引起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兴趣为主导,而是以责任为主导。这一点在授课时很难要求到位。
  2.学科特色鲜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都是以某一具体的行业为背景,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不利于拓展就业面。
  3.课程对实践的要求高。
  安全专业人才要求保障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与现实接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考虑生产中的各个方面。
  (三)《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是通过对已经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进行分析认定,旨在从大量事故中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为事故预防做好准备工作。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1.事故统计与分析。
  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反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和安全工作成效。统计结果也可用于分析特定类型事故的发生规律,并可以通过事故原因分析,确定事故预防措施和整改计划。
  2.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
  自从1919年,英国梅林伍德和伍兹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能量意外逸出理论等。致因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事故内在诱发因素的认识,也体现了工业生产由人力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只有认识到事故发生、发展过程和内在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措施。   事故分析方法是通过故障树、事件树、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对具体事故类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3.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爆炸、火灾、中毒等事故模拟技术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粗略估计事故危害范围,增强安全意识,也可以作为事故预案编制依据。
  4.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险程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可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响应,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至最低限度。
  (四)对学生要求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要求学生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事故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和预测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危害程度、能够制订专项事故救援应急预案。此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新知识、应对突发和意外事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可以说,本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的实践性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晦涩枯燥,仅凭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基于该门课程内容和安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课内实践环节。具体措施是紧紧围绕课程的相关知识,提出实践性很强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监察,保障学生正确的求知方向和思维方式[12-16]。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上,把学生按四五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定某一类危险化学品或者某一特定化工设施的事故案例,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强化训练。
  (一)案例统计与分析
  案例统计与分析是学生认识生产事故,增强专业责任感、使命感的最直接途径。本部分实践内容必须确保实用价值,所提出的实践任务要能够体现当前的安全现状,从中总结的事故规律和经验教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来指导安全生产。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2000年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修订了大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生产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本部分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近10年某类危险化学品事故或某种化工设备、设施事故进行统计,并且要对每个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进行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事故直接责任、主要责任认定,总结事故教训,提出事故整改建议。根据事故分析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事故发展趋势。
  (二)事故分析方法分析
  包括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故障假设分析、原因-结果分析等。例如:故障树是选取危害后果作为顶上事件,逐层查找可能的直接原因,直到基本事件,是一种演绎分析法;事件树是以事故隐患为初始事件,逐步分析可能的直接后果,属于归纳分析法。事故分析方法分析可以用于确定事故隐患到危害后果的发展历程,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规程编制方法。完成本阶段的实践内容,需要学生查阅设备、设施或工艺过程的详细资料,结合案例分析结果进行。
  (三)事故重大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对一系列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后果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可能发生事故危害范围的合理估算,可以作为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本阶段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案例相比较,确保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订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安全工作中主动防御措施的意义和作用,并为以后从事安全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对特定的事故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通过以上实践任务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练习本课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实践内容会在安全工作中用到。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单纯的课程内容讲解,很难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内实践,发现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认定不清。不能够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准确地将事故原因归类。
  2.责任分析中的“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混淆,常常把主要责任直接归为领导责任。
  3.在对事故进行分类时,产生交叠。
  4.故障树分析中,存在事故原因列举不全面、故障树过于简单,上下层事件之间缺少中间事件、逻辑关系不清等问题。
  5.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中,存在模型选取不当或条件参数选取不合适的问题,导致模拟结果与现实相差甚远。
  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往往过于泛泛,缺少针对性,关键细节的安排不合理或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辨识及责任认定上存在偏差。
  2.缺少实践经验,以往实践环节评定结果反馈不足。多数的实践课程考核只对学生上交结果进行评定和打分,没有将评定意见和改进建议反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既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主动向老师询问。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做事不负责任、虎头蛇尾、应付了事的做事方式。
  3.学生对工艺过程不熟悉,相关资料查阅不足,导致故障树编制不全面、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
  针对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们在实践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时刻了解实践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责任认定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二次讲解,并就学生收集的案例资料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力。及时指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督促学生查阅资料,针对每一组学生的实践内容,单独进行故障树分析方法的辅导。选取典型应急预案进行点评和演练,在演练中引导学生发现预案的不足。通过以上的过程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安全分析与事故调查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为了切实做好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课内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演练。
  (二)实践任务有一定的系统性,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一项完整的工作。
  (三)实践任务必须是现实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对现实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四)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保证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牛金成,许放.安全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65-168.
  [2]田云丽,廖可兵,易灿南.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56-60.
  [3]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4]张景钢,张桂英.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151-155.
  [5]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67-170.
  [6]傅贵,周心权.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7]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2-115.
  [8]张景钢,原征岚,张桂英.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81-184.
  [9]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10]聂百强,张金峰,胡铁柱.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增):14-16.
  [11]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1-54.
  [12]高光发,袁树杰.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77-180.
  [13]张小良,刘英学,高洁,等.安全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办学思路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232-236.
  [14]苏亚欣,汝俭.专业基础课研究性教学与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6(2-3):50-51.
  [15]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16]赖绍聪,华洪,王震亮.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2-14.
  项目名称和编号:淮海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0-4)“强化应用的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建设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文通过对各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实践环节,实现课堂开放、实验室开放,引导大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资源优化与共享 机械创新设计 网络平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摘 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机械产品美的要求日趋提高。面对这种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开设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者以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产品外观造型设计能力为目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主要从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培养工程审美观和训练产品造型设计能力三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 审美意识 教学建议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属
摘 要: 飞机空气动力学是民航机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空气动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主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创新实践 多媒体  飞机空气动力学作为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飞机和气体做相对运动时气体的流动特点,分析飞机的受力特性,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
摘 要: 数控专业课程是中职学校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以往强理论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针对目前社会状况提出了校企合作数控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变革。中职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但就中职学校状况看,与企业用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结合当前数控专业教学状况,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有针对
该文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通过对山东省六座基岩海岩城市龙口、蓬莱、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的实时调研,结合大量的文献研究,探讨滨海景观带环境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方法.文中以
摘 要: 本文细致分析了机械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以及现代课堂教学现状和不足,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提出改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学习互动、多媒体动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机械工程材料》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及近机类专业,材料专业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2]。本课程从材料的本质出发,介
该项研究是在月季专家多年来从事栽培管理、科研工作积累的成果、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以提高月季切花生产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对品种、栽培养护、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对
该研究利用RAPD方法,对梅花宫粉型42个品种和朱砂型17个品种进行品种分析并制定用于品种鉴别的指纹图谱.从Sangon公司生产的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2个引物对59个梅花品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