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喜福会》透过母女两代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故事之梗,挖掘了文化差异性所蕴含的文化共通性,揭示了“和而不同”对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多元文化发展的价值,籍此弘扬了儒学传统。有文化必有哲学。作为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范式,文化哲学强调人文精神的重建,实现对人的文化实践的终极关怀。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多元共存精神已成为海外华人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喜福会》 和而不同 文化差异性 文化共通性 文化哲学
《喜福会》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有显赫地位。对其成功,评论界褒贬不一。代际鸿沟、母女冲突、寻求认同构成了吸引众多读者的主题。也有学者将谭恩美与汤婷婷相比,认为作者缺乏汤婷婷对抗美国种族主义的政治自觉,“在对自己主人公‘中国性’的强调中,读者甚至可以感到她对白人主流文化对中国偏见的屈服。当她极力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中国人的‘中国性’是与生俱来的时候,令人不幸的感到某种“种族主义”的味道。”然而细读作品会发现无论“中国性”还是“美国性”,都是主人公作为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与其说主人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中国性”是种族主义的证明,不如说是对自己双重文化归属的接受与确认,以此消解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达到了解构种族主义的目的。小说的深刻寓意就在于对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采取的文化立场进行了厘定: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这与“和而不同”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颇具异曲同工之妙,是《喜福会》步入经典的关键。
一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和而不同”
作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范式,文化哲学以对人的总体性把握为深层对象,其旨趣在于“回答和解决人类在文化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普遍价值与文化个性、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自觉地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
文化哲学从哲学高度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是,它以寻求终极关怀为己任。从该层面上讲,儒家学说强调在世俗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在经验世界建立和谐、富有秩序的大同社会,正是全球化图景下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哲学书写。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倡导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包纳不同意见,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将尚“和”思想运用于民族、诸侯间的相处——“协和万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前由于西方现代化浪潮导致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下,“和而不同”无疑为文明对话提供了精神资源。如卡西尔所言:“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纷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它试图把这些事实理解为一种体系,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哲学整体观揭示出尽管人类文化的发展形式各异,甚至出现多方面的对立与冲突,但是在各种差异性的背后却有着相同的文化之根,如果追溯到各种文化形式的源头,所有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统一。
作为文化交流的范本,《喜福会》似乎过多地展现了文化差异性。无论时空转换还是代际矛盾,都向读者暗示了中美文化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小说以美国女儿的中国省亲之旅结尾,在增添喜剧色彩的同时寄予文化共通性以美好的愿望。作品本身以16则口述故事布局,正是人物克服语言障碍进行思索和交流的方式,也是文化沟通的渠道。“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道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尤其对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散居族裔而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唯有在族裔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致完整、健康的主体建构。
二 中美文化之“不同”
文化差异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四对移民到美国的中国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产生的冲突体现。受家族制影响,母亲孝亲敬祖、望女成凤,视女儿成功为全家荣耀。女儿成长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中,渴求自由、崇尚独立。钟林冬、韦弗利就经历了一场无形的较量。在林冬帮助下,韦弗利成为象棋神童。当林冬四处炫耀时,不甚尴尬的女儿与其发生争执,遂转身逃离。回到家后,不料母亲未大发雷霆,相反慢条斯理地边吃饭边说:“这闺女不顾我们,我们也不管她”。“我们”一词的使用可见中国人所言之人乃群体中人,非个体之人。个体隶属于宗法组织,言行必受集体限制。卢作孚指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位的社会生活。人从降生到老死,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家庭也许倚赖你成功,家庭亦帮助你成功。你须为它提高地位。不但你的家庭这样仰望于你,社会众人亦是以你的家庭兴败为奖惩。”美国长大的韦弗利断然无法理解她的举动对全家而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误将母亲当作对手,甚至以终止下棋为快。不料再次回到棋盘时,才华已消失殆尽。此时她懊悔与母亲的争斗背离了自己渴望独立的初衷,母女关系也难以修复。
除家庭观念与个体意识的对立外,文化差异性的另一个突出表征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中国母亲惯于喋喋不休、责骂喝斥,却又事事替女儿考虑,处处为女儿分忧。罗斯坦言从小到大安梅都希望她“听话”。“女儿就像小树,听妈妈的,才会长得又直又壮”(191)。中国父母往往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视青春期为童年步入成年的过渡,也就不会给予子女自主。相反,无论从家庭角色、地位还是责任义务而言,青春期都是童年的延续,因此子女对父母要言听计从。吴素云和精美的隔阂就始于素云一厢情愿地“塑造”精美为钢琴天才。女儿视母亲的努力为奴役,甚至是阻碍她成为美国人的绊脚石,因为她拥有自主选择权,那就是普通的美国女孩。而素云坚信只要深挖女儿潜力,精心培养,定能成才。正是这种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让她不惜投入了巨大精力——为钢琴教师打扫房间,省吃俭用买回钢琴,安排密集课程。事与愿违,所有付出成为高压和负担,使精美疲于应付,表演失败也在所难免。至此,女儿以不当班长,不进斯坦福,中途辍学辜负母亲的期望。童年的怨恨、成年后的平庸让精美心中的羞耻感挥之不去,然而她却从未试图去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因为与母亲的交流不但是文字也是文化的翻译。母亲蹩脚的英语永远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女儿也只能以美国思维方式解释母亲的只言片语。事实上,所有喜福会女儿视母亲为文化“他者”——当众剔牙,穿着怪异,聚会丢人,因此对母亲代表的一切选择了全盘否定。谭恩美曾以“神话”一词指涉“美国熔炉”。二代美国华裔“无一例外地会接受热狗和苹果派,对中国的一切熟视无睹。”“同化”意味着种族自憎,唯有抛弃族裔背景,方能成为美国人。母女两代的对抗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排斥异族文化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边缘性,二者必经过一番非此即彼的较量,以钟林冬的话来说就是:“在美国要保持中国人的面孔相当困难,选择就意味着牺牲”。 三 中美文化之“和”
名为“喜福会”,小说的确做到了“喜”与“福”的结合。“喜”的是以精美为代表的美国女儿应邀参加了中国母亲的麻将会,由此开启了寻求理解和沟通的文化之旅;“福”的是精美的中国之行为中美文化之“和”带来了希望。素云去世后,精美得知她在中国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何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战乱造就了母亲坚强的意志,于是成立喜福会保持乐观,美国版的喜福会同样为在异乡寻求生活动力。而每当她以不同结尾讲述桂林遭遇时,都在不断选择、创造,因为她深信定能找回在中国失散的双胞胎女儿,从而为故事添加圆满的结局。神话不神,是母亲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精美正是母亲在美国的唯一希望,即使钢琴表演失败后母亲也对她的“神童气质”坚信不移。多年后精美能驾驭久违的钢琴,恰恰说明过去她从未努力。“不打不骂不成才”是中国母亲独特的教育理念,“藏而不露”是中国母亲含蓄的表达方式,但目的与美国母亲相同:希望下一代幸福。
作品以母女口头叙述为线索,采用故事交错的手法,不断从两代人自身经历出发,对照、省思、甚至感同身受为人物提供体认对方内心世界的契机,籍此避开语言障碍,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随着误解消除,母女两代曾经因文化差异而削弱的亲情纽带得以恢复。华裔女儿开始审视、调整对待中美文化的态度,尤其在解决跨文化婚姻问题的过程中,女儿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丽娜向来笃信美国式“平等”观念,她自恃个人工作能力与白人丈夫不相上下,加之自己帮他创办了个人公司,因此对婚姻充满自信。然而当生意兴旺发达时,全公司除她之外人人提职加薪。婚前“账目均摊”的规则也延续至婚后,尽管丈夫收入远超过她,她也心甘情愿支付一半家用。事业上的援助、经济上的忍让并未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关怀。一纸家庭开销清单细化了夫妻之间的所有,唯独忽略了情感。在母亲的积极干预下,她终于明白自己对美国文化的绝对认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丧失和性格上的消极被动,丈夫成为“平等”婚姻的主宰。过去她曾竭力否认自身中国血统,视母亲为满脑迷信、古怪落后的中国老妪。现在她从母亲那里获得人生的支持和忠告,“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
小说以幽默风趣又细腻感人的笔调展现了母女由疏离走向融和,从而达致女儿认同母亲、认同中国文化的全过程。已过而立之年的韦弗利计划与母亲和美国丈夫赴中国度蜜月。母亲告诉她中国本地人仅凭走路姿势就能看出她是外来的,她脸上显出痛苦。过去她会因为不像中国人而叫好,但现在她却希望表现中国文化的气质,且欣然接收了母亲给她的面像:“只要你得到想要的东西,两副面孔就是好事!”(266)吴精妹在经历了文化对立、挣扎和深刻反思后来到中国完成了母亲一生的宿愿。与双胞姐姐的相聚使她不再为纯粹的中国或美国身份感到困惑,而是倾向灵活的文化认同。她能平衡两种文化的关系,以成熟、包容的姿态成为一名美籍华人。
四 结语
“个性迥异人物往往会发现她们之间的‘同’其实大于‘异’。”作者谭恩美将现实生活与小说创作的奇妙归于对相似点的捕捉。这种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多元共存情怀使小说有别于具有政治诉求的愤世之作,读来哀而不伤、忧而不怨,而是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开放性,以一种普世的艺术感染力向读者娓娓传达。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形态交流、冲突与融合的景观下,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解决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必将引发人们的深思。《喜福会》无疑提供了重要参照。
参考文献:
[1] 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衣俊卿:《文化哲学15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 Hall,Gordoc C.N.,and Sumie Okazaki.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M].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7] Snodgrass,Ellen M.Amy Tan:A Literary Companion [M].North Carolina:McFarland & Company,2004.
[8] Tan,Amy.The Opposite of Fate:A Book of Musings[M].New York:G.P.Putnam’s Sons,2003.
(罗娴,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
关键词:《喜福会》 和而不同 文化差异性 文化共通性 文化哲学
《喜福会》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有显赫地位。对其成功,评论界褒贬不一。代际鸿沟、母女冲突、寻求认同构成了吸引众多读者的主题。也有学者将谭恩美与汤婷婷相比,认为作者缺乏汤婷婷对抗美国种族主义的政治自觉,“在对自己主人公‘中国性’的强调中,读者甚至可以感到她对白人主流文化对中国偏见的屈服。当她极力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中国人的‘中国性’是与生俱来的时候,令人不幸的感到某种“种族主义”的味道。”然而细读作品会发现无论“中国性”还是“美国性”,都是主人公作为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与其说主人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中国性”是种族主义的证明,不如说是对自己双重文化归属的接受与确认,以此消解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达到了解构种族主义的目的。小说的深刻寓意就在于对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采取的文化立场进行了厘定: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这与“和而不同”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颇具异曲同工之妙,是《喜福会》步入经典的关键。
一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和而不同”
作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范式,文化哲学以对人的总体性把握为深层对象,其旨趣在于“回答和解决人类在文化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普遍价值与文化个性、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自觉地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
文化哲学从哲学高度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是,它以寻求终极关怀为己任。从该层面上讲,儒家学说强调在世俗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在经验世界建立和谐、富有秩序的大同社会,正是全球化图景下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哲学书写。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倡导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包纳不同意见,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将尚“和”思想运用于民族、诸侯间的相处——“协和万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前由于西方现代化浪潮导致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下,“和而不同”无疑为文明对话提供了精神资源。如卡西尔所言:“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纷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它试图把这些事实理解为一种体系,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哲学整体观揭示出尽管人类文化的发展形式各异,甚至出现多方面的对立与冲突,但是在各种差异性的背后却有着相同的文化之根,如果追溯到各种文化形式的源头,所有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统一。
作为文化交流的范本,《喜福会》似乎过多地展现了文化差异性。无论时空转换还是代际矛盾,都向读者暗示了中美文化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小说以美国女儿的中国省亲之旅结尾,在增添喜剧色彩的同时寄予文化共通性以美好的愿望。作品本身以16则口述故事布局,正是人物克服语言障碍进行思索和交流的方式,也是文化沟通的渠道。“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道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尤其对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散居族裔而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唯有在族裔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致完整、健康的主体建构。
二 中美文化之“不同”
文化差异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四对移民到美国的中国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产生的冲突体现。受家族制影响,母亲孝亲敬祖、望女成凤,视女儿成功为全家荣耀。女儿成长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中,渴求自由、崇尚独立。钟林冬、韦弗利就经历了一场无形的较量。在林冬帮助下,韦弗利成为象棋神童。当林冬四处炫耀时,不甚尴尬的女儿与其发生争执,遂转身逃离。回到家后,不料母亲未大发雷霆,相反慢条斯理地边吃饭边说:“这闺女不顾我们,我们也不管她”。“我们”一词的使用可见中国人所言之人乃群体中人,非个体之人。个体隶属于宗法组织,言行必受集体限制。卢作孚指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位的社会生活。人从降生到老死,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家庭也许倚赖你成功,家庭亦帮助你成功。你须为它提高地位。不但你的家庭这样仰望于你,社会众人亦是以你的家庭兴败为奖惩。”美国长大的韦弗利断然无法理解她的举动对全家而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误将母亲当作对手,甚至以终止下棋为快。不料再次回到棋盘时,才华已消失殆尽。此时她懊悔与母亲的争斗背离了自己渴望独立的初衷,母女关系也难以修复。
除家庭观念与个体意识的对立外,文化差异性的另一个突出表征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中国母亲惯于喋喋不休、责骂喝斥,却又事事替女儿考虑,处处为女儿分忧。罗斯坦言从小到大安梅都希望她“听话”。“女儿就像小树,听妈妈的,才会长得又直又壮”(191)。中国父母往往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视青春期为童年步入成年的过渡,也就不会给予子女自主。相反,无论从家庭角色、地位还是责任义务而言,青春期都是童年的延续,因此子女对父母要言听计从。吴素云和精美的隔阂就始于素云一厢情愿地“塑造”精美为钢琴天才。女儿视母亲的努力为奴役,甚至是阻碍她成为美国人的绊脚石,因为她拥有自主选择权,那就是普通的美国女孩。而素云坚信只要深挖女儿潜力,精心培养,定能成才。正是这种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让她不惜投入了巨大精力——为钢琴教师打扫房间,省吃俭用买回钢琴,安排密集课程。事与愿违,所有付出成为高压和负担,使精美疲于应付,表演失败也在所难免。至此,女儿以不当班长,不进斯坦福,中途辍学辜负母亲的期望。童年的怨恨、成年后的平庸让精美心中的羞耻感挥之不去,然而她却从未试图去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因为与母亲的交流不但是文字也是文化的翻译。母亲蹩脚的英语永远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女儿也只能以美国思维方式解释母亲的只言片语。事实上,所有喜福会女儿视母亲为文化“他者”——当众剔牙,穿着怪异,聚会丢人,因此对母亲代表的一切选择了全盘否定。谭恩美曾以“神话”一词指涉“美国熔炉”。二代美国华裔“无一例外地会接受热狗和苹果派,对中国的一切熟视无睹。”“同化”意味着种族自憎,唯有抛弃族裔背景,方能成为美国人。母女两代的对抗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排斥异族文化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边缘性,二者必经过一番非此即彼的较量,以钟林冬的话来说就是:“在美国要保持中国人的面孔相当困难,选择就意味着牺牲”。 三 中美文化之“和”
名为“喜福会”,小说的确做到了“喜”与“福”的结合。“喜”的是以精美为代表的美国女儿应邀参加了中国母亲的麻将会,由此开启了寻求理解和沟通的文化之旅;“福”的是精美的中国之行为中美文化之“和”带来了希望。素云去世后,精美得知她在中国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何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战乱造就了母亲坚强的意志,于是成立喜福会保持乐观,美国版的喜福会同样为在异乡寻求生活动力。而每当她以不同结尾讲述桂林遭遇时,都在不断选择、创造,因为她深信定能找回在中国失散的双胞胎女儿,从而为故事添加圆满的结局。神话不神,是母亲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精美正是母亲在美国的唯一希望,即使钢琴表演失败后母亲也对她的“神童气质”坚信不移。多年后精美能驾驭久违的钢琴,恰恰说明过去她从未努力。“不打不骂不成才”是中国母亲独特的教育理念,“藏而不露”是中国母亲含蓄的表达方式,但目的与美国母亲相同:希望下一代幸福。
作品以母女口头叙述为线索,采用故事交错的手法,不断从两代人自身经历出发,对照、省思、甚至感同身受为人物提供体认对方内心世界的契机,籍此避开语言障碍,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随着误解消除,母女两代曾经因文化差异而削弱的亲情纽带得以恢复。华裔女儿开始审视、调整对待中美文化的态度,尤其在解决跨文化婚姻问题的过程中,女儿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丽娜向来笃信美国式“平等”观念,她自恃个人工作能力与白人丈夫不相上下,加之自己帮他创办了个人公司,因此对婚姻充满自信。然而当生意兴旺发达时,全公司除她之外人人提职加薪。婚前“账目均摊”的规则也延续至婚后,尽管丈夫收入远超过她,她也心甘情愿支付一半家用。事业上的援助、经济上的忍让并未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关怀。一纸家庭开销清单细化了夫妻之间的所有,唯独忽略了情感。在母亲的积极干预下,她终于明白自己对美国文化的绝对认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丧失和性格上的消极被动,丈夫成为“平等”婚姻的主宰。过去她曾竭力否认自身中国血统,视母亲为满脑迷信、古怪落后的中国老妪。现在她从母亲那里获得人生的支持和忠告,“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
小说以幽默风趣又细腻感人的笔调展现了母女由疏离走向融和,从而达致女儿认同母亲、认同中国文化的全过程。已过而立之年的韦弗利计划与母亲和美国丈夫赴中国度蜜月。母亲告诉她中国本地人仅凭走路姿势就能看出她是外来的,她脸上显出痛苦。过去她会因为不像中国人而叫好,但现在她却希望表现中国文化的气质,且欣然接收了母亲给她的面像:“只要你得到想要的东西,两副面孔就是好事!”(266)吴精妹在经历了文化对立、挣扎和深刻反思后来到中国完成了母亲一生的宿愿。与双胞姐姐的相聚使她不再为纯粹的中国或美国身份感到困惑,而是倾向灵活的文化认同。她能平衡两种文化的关系,以成熟、包容的姿态成为一名美籍华人。
四 结语
“个性迥异人物往往会发现她们之间的‘同’其实大于‘异’。”作者谭恩美将现实生活与小说创作的奇妙归于对相似点的捕捉。这种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多元共存情怀使小说有别于具有政治诉求的愤世之作,读来哀而不伤、忧而不怨,而是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开放性,以一种普世的艺术感染力向读者娓娓传达。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形态交流、冲突与融合的景观下,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解决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必将引发人们的深思。《喜福会》无疑提供了重要参照。
参考文献:
[1] 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衣俊卿:《文化哲学15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 Hall,Gordoc C.N.,and Sumie Okazaki.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M].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7] Snodgrass,Ellen M.Amy Tan:A Literary Companion [M].North Carolina:McFarland & Company,2004.
[8] Tan,Amy.The Opposite of Fate:A Book of Musings[M].New York:G.P.Putnam’s Sons,2003.
(罗娴,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