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明、清以来哈尼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来源 :思想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尼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与交流,其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别到群体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渗透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2010年11月22日上午,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省政协副主席倪慧芳,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等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云南高校代表,云南大学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出席了落成典礼。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的夏里寺是当地越南裔社区活动主要聚集地,它在越南新移民实现自身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在帮助新移民适应当地新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移居国新环境,夏里寺中的组织架构也发生了变化,妇女成为宗教的创立者和领导者。
由云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的人类专业联合邀请主办,商务印书馆协办的“国际人类学大师乔治·E.马库斯教授中国行”系列学术活动于2006年6月26日至7月16日分别在广州,上海,昆明,北京四地五校隆重展开。
应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邀请,2001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总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于2007年3月13日出席了云南大学举办的“东陆经济高端论坛”,发表题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制度框架”的演讲。演讲中,斯蒂格利茨博士阐述了自己多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观点,特别针对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对民族志进行反思的过程,包括了对田野研究中民族志学者与当地报告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与民族志文本伴随始终的想象特质的正视和承认,以及对民族志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在全球化的当下,人类学的民族志是民族志学者和对自己的角色有主见、有认识的地方合作者共同制造的想象,而民族志的功能则是对这种合作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作为一个媒介而不是真理的知识,让人们能够了解、研究这种合作关系。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意识延伸”的一部分,具有某种能动性。即,艺术被创造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关系网络。艺术品不仅仅要表现其样貌与风格所传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除了美感以外的能动性,超越了纯艺术与工艺品、个人与社会的界限。因此,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品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2004年,是本刊艰辛探索的一年.作为地方院校主办的期刊,跻身于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之列,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荣誉,同时也是强劲的鞭策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水平,编辑部上下求索,进北京,走西口,闯上海,下广东,访大漠,反复向学报界同仁讨教,不懈与学界朋友探讨,在交流中获取思维的灵感,在碰撞中点燃思想的火花.
加拿大华人社会从19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老移民团体在制度性种族歧视下受到了各种限制与压迫.新移民团体在不平等法案法规废除以后,通过社会流动取得了一些改善与进步."唐人街"(中国城)的产生、发展及加拿大华人群体面对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白人社会主流文化涵化与融合的过程.加拿大华人自身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也促使他们形成新的文化身份,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
自人类存在至今,人和人之间就存在互相仇恨与轻视,这种仇恨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有时甚至可以演变为整个地区或民族间的仇恨.虽然所有国家极力反对种族歧视,但是它的确还存在.在移民国家,对有色人种特别是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通常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族歧视不是一个政治观念,也不是价值的裁判,而是一种根据人们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而产生的不公平待遇.
庄孔韶教授出生于194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泰斗林耀华先生。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美国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共同工作,并长期在该校担任访问教授与访问学者。庄先生1988年在林耀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教育人类学》,于1989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本土教育人类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