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分作文的失误总是千差万别的,而高分作文却有着许多共性,比如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语言规范、得体、流畅、优美,充满个性与思想性是高分作文的一大亮点。高分作文要有文化底蕴,具有时代精神,不能文白夹杂。
语言表达是一门学问,每个人对语言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也是有区别的。有的考生擅长议论、说明,有的考生擅长叙述、描写。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要求语言不拘一格,强调综合运用,但具体到个人,还是以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为根本。我们应力争“基础等级”不丢分,“发展等级”多得分。
另外,朴实是写作语言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学生作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但作为一种写作境界来说,朴实无华而又有一定功力,是远远胜过语言浮华而内容乏味的作文的。浮华的作文,我们可以看出技巧在其中起作用,朴实无华的作文完全看不出它在使用什么技巧,而是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在自由奔泻涌动。巴金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第二,开头清新自然,忌重复哕唆。
让我们先看两个所谓的“万能开头”:
①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②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
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开头能反映出学生怎样的水平?考生只需在考前背诵这么几段,然后根据考场情况,随便调换一下词语就可以了。如句①,把“青春”换成“理想”“信念”等词语;句②,把“月光”“余晖”“红叶”“芳草”相应换成其他类似词语,不就行了?
有的同学作文开头总是喜欢故弄玄虚,故意兜圈子,不愿将所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有意让人琢磨不透,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之所在,是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好的作文开头,应是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灵活机动地来安排,而不能考前就提前安排。那些看似华丽的开头,阅卷老师只会看得眉头直皱,笔下低分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结尾回味无穷,令人击节三叹。
古人云:“结尾如撞钟。”文章结尾是全篇内容的升华之处,也是意境的深邃之处。因此写作文一定要在结尾处多下些工夫,将结尾这个“钟”撞响。结尾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放异彩;反之,也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考场作文的结尾,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能“结”得住,断得下,能够点明意旨,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切不可草草收兵,或画蛇添足。同学们可别忘了这最后一道风景线啊!
第四,文体鲜明,不可写成“四不像”。
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文体不限”是否意味着“淡化文体”呢?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学生在选择某一种文体进行写作时,一般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要严格按这种文体的格式和要求写作。还是那句老话——“写啥像啥”。
高考作文命题与征文大赛作文命题性质上完全不同。高考作文就是实实在在的应试作文,“四不像”的文体,会招致阅卷老师的反感。有的同学看了《赤兔之死》(2001年江苏一考生),就想写文言文;看了《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1年四川一考生),就想写实验报告;看了《乌鸦中的老鹰》(2006年河南一考生),就想写寓言故事;看了《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一考生),就想写剧本;看了《悲中行》(2008年四川一考生),就想写诗歌。如此勉为其难,以自己短处示人,不是为难自己吗?
第五,感情真挚,力求达到做人与作文的完美统一。
有些考生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写作态度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信笔抄袭,文章中失去“自我”和“本真”,失去以“尊重、感恩、反思”为主体的人文精神。其实,作文是培育思想、养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写作者思想的表达、精神的提炼。理解他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于审视自我、赋予批判精神,是新课标对高考作文的现实要求。
作为高中生,应当意识到写文章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从培养目标来说,写现实性较强的文章更有利于培养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真实的、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细节。做文先要做人,要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
第一,语言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语言规范、得体、流畅、优美,充满个性与思想性是高分作文的一大亮点。高分作文要有文化底蕴,具有时代精神,不能文白夹杂。
语言表达是一门学问,每个人对语言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也是有区别的。有的考生擅长议论、说明,有的考生擅长叙述、描写。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要求语言不拘一格,强调综合运用,但具体到个人,还是以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为根本。我们应力争“基础等级”不丢分,“发展等级”多得分。
另外,朴实是写作语言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学生作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但作为一种写作境界来说,朴实无华而又有一定功力,是远远胜过语言浮华而内容乏味的作文的。浮华的作文,我们可以看出技巧在其中起作用,朴实无华的作文完全看不出它在使用什么技巧,而是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在自由奔泻涌动。巴金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第二,开头清新自然,忌重复哕唆。
让我们先看两个所谓的“万能开头”:
①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②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
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开头能反映出学生怎样的水平?考生只需在考前背诵这么几段,然后根据考场情况,随便调换一下词语就可以了。如句①,把“青春”换成“理想”“信念”等词语;句②,把“月光”“余晖”“红叶”“芳草”相应换成其他类似词语,不就行了?
有的同学作文开头总是喜欢故弄玄虚,故意兜圈子,不愿将所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有意让人琢磨不透,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之所在,是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好的作文开头,应是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灵活机动地来安排,而不能考前就提前安排。那些看似华丽的开头,阅卷老师只会看得眉头直皱,笔下低分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结尾回味无穷,令人击节三叹。
古人云:“结尾如撞钟。”文章结尾是全篇内容的升华之处,也是意境的深邃之处。因此写作文一定要在结尾处多下些工夫,将结尾这个“钟”撞响。结尾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放异彩;反之,也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考场作文的结尾,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能“结”得住,断得下,能够点明意旨,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切不可草草收兵,或画蛇添足。同学们可别忘了这最后一道风景线啊!
第四,文体鲜明,不可写成“四不像”。
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文体不限”是否意味着“淡化文体”呢?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学生在选择某一种文体进行写作时,一般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要严格按这种文体的格式和要求写作。还是那句老话——“写啥像啥”。
高考作文命题与征文大赛作文命题性质上完全不同。高考作文就是实实在在的应试作文,“四不像”的文体,会招致阅卷老师的反感。有的同学看了《赤兔之死》(2001年江苏一考生),就想写文言文;看了《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1年四川一考生),就想写实验报告;看了《乌鸦中的老鹰》(2006年河南一考生),就想写寓言故事;看了《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一考生),就想写剧本;看了《悲中行》(2008年四川一考生),就想写诗歌。如此勉为其难,以自己短处示人,不是为难自己吗?
第五,感情真挚,力求达到做人与作文的完美统一。
有些考生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写作态度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信笔抄袭,文章中失去“自我”和“本真”,失去以“尊重、感恩、反思”为主体的人文精神。其实,作文是培育思想、养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写作者思想的表达、精神的提炼。理解他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于审视自我、赋予批判精神,是新课标对高考作文的现实要求。
作为高中生,应当意识到写文章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从培养目标来说,写现实性较强的文章更有利于培养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真实的、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细节。做文先要做人,要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