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狭义的造句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造句因素,包括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和语义因素。这四个方面的造句因素和歧义关系密切。歧义现象的产生和规避,为归纳各种造句因素的修辞效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成功运用造句因素修辞造句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造句因素 歧义 修辞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通过造句完成的。组词造句时,有许多语言因素参与其中并左右句子的语义。我们把这些能左右句子语义的语言因素统称为造句因素。造句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造句因素涉及语言的外部因素,即语境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造句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造句因素,包括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和语义因素。
语言不同,各种造句因素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亦不同,这受制于不同语言本身的特点。汉语自身的特点,如语素大多为单音节、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虚词和词序是主要语法手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造句因素的特点。要考察汉语造句因素,分析歧义现象是一个观察窗口,分析引起歧义的原因能找到左右句义的因素,因而也就能分析出造句因素。所以,通过分化歧义,来归纳说明汉语造句因素,实为一种简明经济的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考察歧义产生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来分析说明汉语的主要造句因素。
一、语音因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意义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口语表达,主要靠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下面我们着重从重音和语调两个方面作阐释。
(一)重音
重音是说话或演讲时有意加强某些词语或句子音势的语音现象,运用重音的目的在于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它可以帮助说话强调某些重要思想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同样一句话,重音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
(1)赵:李明,你会不会修电视机?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赵:感情你是会装配电视机?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赵:那好,我录音机也坏了,帮我……
赵之所以会误解李明的意思,是因为李明答话的重音所致(加着重号部分是李明答话时的逻辑重音)。再如:
(2)我又没说你什么。(别人说的,你不要怪到我头上啊。)
我又没说你什么。(我说的不是你,不要误会。)
(3)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借,更不是偷。)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报纸,不是杂志。)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数量是一,而不是二或其他数字。)
(4)他一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重读,强调写信的数量少;轻读,则强调写信的数量多。)
上面几组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同,所以意义差别很大。可见,重音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因素之一,说话时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把句子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些,给人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偷换重音式诡辩就是通过随意变换某些语句的重音位置来偷梁换柱,以达到诡辩的效果。
(二)句调
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弦外之音往往是通过巧妙的语调表现出来的。语调不仅可以强化说话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批露说话者的心态和心境。说话时语句高低升降的变化,就是句调。句调低沉称为“抑”,句调高亢称为“扬”。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在书面语里,可以用问号、感叹号、句号等表示语句的不同类型和语气,而在口头语言中,只能用不同的句调来表明语句的类型和语气。看下面的例子:
(5)这件事就这么办(。!?)
肯定语气表示陈述,感叹语气表示决然肯定,疑问语气则表示怀疑和否定。再如: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到自己家乡讲学,邀请函中有这样的话:
(6)除了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
因为王阳明每次来,都讲“良知说”。所以他的朋友希望王阳明这次来能讲点别的。但是没有料到王阳明在回信中用了同样的话作答:除了良知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字面意思相同,语气却是反问。王阳明用同样的语句表达的是:“良知”是最紧要的学问,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别的是值得讲的?这里左右句子意思的造句因素是句调。
(7)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么?
这是一个标题,作为孤立的问句,其意思难以断定。作为标题,一般的理解是反问,而反问句往往表示否定的意思。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机械化养鸡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文章恰恰说明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
二、词汇因素
词语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也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造句因素之一,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的形式或意义不同,句子意思自然不同。所谓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不同,可以分为形异义异和形同义异两类,形异义异很容易理解,如“我学习语法”和“他学习语法”中的“我”与“他”便是形异义异的例子。下面我们主要分析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形同义异的几种情况。
(一)一词多音
语言中有很多形同实异的成分,一词多音便是其中的一种。看下面的句子:
(8)在会上讨论的同志不要把话说重了。
(9)胡子长成这样子了。
“重”有两个音,zhòng或chóng,“长”可能读“zhǎng”或“cháng”,词形相同,语音可不同,意义也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
(10)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词中的“莫”可作两种解读:莫mò或暮mù,意思都说得通,所以自古对此句诠释不一。
(二)一词多义
句子中的词语是一个多义词,且它的两个或几个意思在句子中都解释得通,就会产生歧义。如:
(11)攻乎异端,斯害而已。
“攻”作为动词,可以是“攻治”或者“攻击”的意思,两种解释词性相同,词义不同。
(12)山上有很多杜鹃。
“杜鹃”可以有两种理解,“杜鹃花”或者“杜鹃鸟”,虽然都是名词,但是意义不同。
(13)菜不热了。
“热”在句中可以解释为形容词,也可以解释动词,意为“加热”。因词性不同,所以意义不同。
(三)代词异指
处于句中特定位置的代词,其所指一般是前面的某个成分,若前面有两个成分,且皆可视为所指,就会产生歧义,代词异指可看作是词语形同义异的一种。如:
(14)小张作证说那天他看见李民和自己的妻子在车间干活。
句中“自己”所指是“小张”或者“李民”,可有两种解释,所以句子有歧义。
(15)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她”是指“死者”还是“死者的母亲”,指代有异。
(16)这个观点最近有些文章提出批评,我认为这是对的。
同上,句中“这”存在异指现象,所以使得整个句子在理解上存在歧义。
这些现象是和汉语同音字多、同形词多、形同实异等特点相关联的。在说话和写作中,要充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多角度地考察,避免误用,产生歧义。
三、句法因素
(一)语序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语序或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词序或语序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新闻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由于句中词语换位,主宾适反,这句话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新闻性质的理解和人的好奇心,含义深刻。
有时词序颠倒一下,意思虽然有差别,但还变化不大。如:
(17)报纸我看了/我看报纸了
(18)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上述例子虽然话题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强调的程度不同,但是基本意义相差不大。更多的情形是,词序颠倒后意思相差很远,甚至相反。看下面的例子:
(19)工人写的诗/写工人的诗
(20)千古诗人/诗人千古
此外,复句中分句顺序的变换,也会使意思发生变化。偏正复句的顺序,一般是先偏后正,语义中心在后一分句上。若把分句位置互换一下,虽仍保持原基本语义,但是语义重心已转移到后面的分句上。如条件复句:
(2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强调既反对内战,又坚持斗争的原则,有来犯者,必反击之。若换一下顺序,改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就有丧失革命原则之嫌了。
通过调整语序改变含义,古代有很多典型例子。据载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节节败退,在写奏章时,不敢隐瞒军情,当他写到“屡战屡败”时,他的一个幕僚建议:不若改成“屡败屡战”,曾氏听后拍案叫绝,当即采纳。呈报上去,不但未被贬职,反而受到赏赐。这一改动,虽表达的客观情形未变,但是语义中心后移,寓意不同。
(二)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是语言成分之间相互组合时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联合关系、偏正关系等。结构关系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语法关系,是受制于语言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同时,结构关系对意义也有反作用,它受制于语义,又反过来实现和制约语义。如果一个句法结构成分不变,构造层次单一,即只可能有一种构造层次分析,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可能不同,即有两种结构关系同时都说得通,那么也还是会产生歧义的。比较常见的有:
1.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
(22)进口/汽车 研究/方法 烤/白薯 调查/报告
2.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
(23)学生/家长 党员/干部 爱人/弟弟 生物/化学
3.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
(24)我们/学校 你们/医院 运动场/那边 小杨/师傅
(25)1930、1931两年亡友朱佩弦/兄约我在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教中国音韵沿革两小时。
4.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
(26)语音/规范 生活/困难 用语/标准
5.连动关系或述补关系
(27)她挣扎着爬了/起来
(28)我想/起来了
复句省略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29)人在政策在,困难何所惧。
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就在”,是假设关系;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也在”,是并列关系。
结构关系和词语异同一样,是造句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在修辞上经常用到,如对偶,除字数要求相同外,还要求结构对称,也就是相对应部分的结构关系要一致。如“江山如画,唱春光好”,其病因就是结构关系不对称,不符合对联原则。
(三)构造层次
汉语句子中词与词间,并非简单的依次发生关系,而是在组合上或疏或密,有其内在的构造层次。如ABCD,可能是AB+CD,也可能是A+BCD或ABC+D等。这种有疏有密的组合关系,于说话人是有定的,这种有定性从根本上说,受制于句子的语义。但从解读者来说,如果一个句法结构的成分之间,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组合关系,即有几种可能的构造层次,那么这个句法结构就会有歧义,就可能被误解。例如:
(30)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
(31)安排好的工作( 安排+好的工作;安排好的+工作)
(32)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
(33)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
上面的例子都有歧义,原因是内部构造层次都有两种可能。这说明,句子内部构造层次不同,意思就有可能不同。当不同的构造层次引起结构关系不同或修饰关系前后成分不同时,就成为歧义句。例如:
(34)省委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写了一封慰问信。
(35)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荣文给少先队员们介绍了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
(36)区里的通知说,让张校长本月16日前去汇报。
上例是多项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语,对中心语来说,多项定语是递加关系,所指对象同一,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层次,都不会引起结构关系的变化,也不会引起意思的变化,没有歧义。
构造层次不同,只是表层结构不同。在多数场合下,构造层次不同产生歧义,是通过结构关系来实现的。因为引起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才由可能的歧义变成现实的歧义。
四、语义因素
有的句子成分,句法的结构关系只有一种,构造层次也相同,如“母亲的回忆”,只能是定中关系,层次划分方法单一,但是在理解上却有歧义,这是词语间不同的语义关系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施受关系不同
(37)开刀的是他父亲。
(38)鸡不吃了。
(39)许多人还不认得。
上面几个例子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父亲”“鸡”“许多人”“他”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所以存在歧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40)财务组应当清查。
(41)螃蟹难吃。
(42)女子理发店。
上述句子都有歧义,因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但是属于这类句式的句子并不是都有歧义,构成歧义的条件是,在“名词+动词”中,名词可作动词的施事,也可以作受事,如“鱼吃了”有歧义,“杯子打了”就无歧义,因为杯子不作施事。“猫吃了”一般来说无歧义,因为“猫”不作为肉食对象,不能作受事。但是在另一语境下,“猫”如在森林里,有其他动物在,“猫吃了”就有歧义,因为可能作施事也可能作受事。
(二)位置关系不同
位置关系不同就是句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潜在的不同的位置关系。如:
(43)在火车上写字。
这个例子的结构关系和层次构造只有一种,但是存在两种可能的位置关系,“字写在火车上”或者“字写在纸上”,因而存在歧义。再如:
(44)他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例(44)可有三种可能的位置关系:他在屋顶上;敌人的哨兵在屋顶上;他和敌人的哨兵都在屋顶上。因为潜在的位置关系不同,所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三)所指关系不同
所指关系不同,就是语义指向不同,即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同别的成分的语义联系不同。看下面的例子:
(45)他看了一个月的报。
“一个月”作为“报”的定语,语义指向不是单一的,当语义指向“看”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看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语义指向“报”的时候,意思是“读完了一个月的报”。再如:
(46)弟弟做哥哥的工作。
“哥哥”与“工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语义关系,可能是性质关系,意思是“做哥哥的思想工作”,也可能是领属关系,指“接替哥哥的工作”。
(47)张老师只教我们外语。
状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但在语义上却不一定与所修饰的中心语有直接联系,可能只与某个词语直接联系。例(47)中的“只”有限定范围的作用,它可能限定“我们”,以排除他人,也可能只限定“外语”,以排除其他课程。限定的范围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
五、结语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真正产生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有语言和非语言等因素的制约。同一语言形式如何表达多种语义,而同一语义又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正是汉语的错综复杂和精妙细微所在。我们研究歧义,归纳造句因素,除造句时要避免歧义外,还要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运用到日常的说话之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熟练掌握造句因素是汉语修辞特别是消极修辞的基础。换言之,造句因素是修辞之本,修辞是造句因素之用。所谓的消极修辞,正是利用造句因素锦心绣口地编织句子,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修辞问题虽然很复杂,但不外乎“炼字”“炼句”,而“炼字”“炼句”从语用的角度讲,无非是造句因素,即词语、层次、结构、重音和语调等的选择和斟酌。所以,我们说话、写文章,尤其在修改文章时,要如同一个优秀将帅善于调兵遣将一样,根据汉语特点,发挥汉语优势,自觉充分地考虑和调动这些因素,把话语编织得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更得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2.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李勉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春芳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16025)
关键词:造句因素 歧义 修辞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通过造句完成的。组词造句时,有许多语言因素参与其中并左右句子的语义。我们把这些能左右句子语义的语言因素统称为造句因素。造句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造句因素涉及语言的外部因素,即语境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造句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造句因素,包括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和语义因素。
语言不同,各种造句因素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亦不同,这受制于不同语言本身的特点。汉语自身的特点,如语素大多为单音节、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虚词和词序是主要语法手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造句因素的特点。要考察汉语造句因素,分析歧义现象是一个观察窗口,分析引起歧义的原因能找到左右句义的因素,因而也就能分析出造句因素。所以,通过分化歧义,来归纳说明汉语造句因素,实为一种简明经济的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考察歧义产生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来分析说明汉语的主要造句因素。
一、语音因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意义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口语表达,主要靠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下面我们着重从重音和语调两个方面作阐释。
(一)重音
重音是说话或演讲时有意加强某些词语或句子音势的语音现象,运用重音的目的在于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它可以帮助说话强调某些重要思想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同样一句话,重音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
(1)赵:李明,你会不会修电视机?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赵:感情你是会装配电视机?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赵:那好,我录音机也坏了,帮我……
赵之所以会误解李明的意思,是因为李明答话的重音所致(加着重号部分是李明答话时的逻辑重音)。再如:
(2)我又没说你什么。(别人说的,你不要怪到我头上啊。)
我又没说你什么。(我说的不是你,不要误会。)
(3)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借,更不是偷。)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报纸,不是杂志。)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数量是一,而不是二或其他数字。)
(4)他一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重读,强调写信的数量少;轻读,则强调写信的数量多。)
上面几组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同,所以意义差别很大。可见,重音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因素之一,说话时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把句子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些,给人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偷换重音式诡辩就是通过随意变换某些语句的重音位置来偷梁换柱,以达到诡辩的效果。
(二)句调
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弦外之音往往是通过巧妙的语调表现出来的。语调不仅可以强化说话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批露说话者的心态和心境。说话时语句高低升降的变化,就是句调。句调低沉称为“抑”,句调高亢称为“扬”。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在书面语里,可以用问号、感叹号、句号等表示语句的不同类型和语气,而在口头语言中,只能用不同的句调来表明语句的类型和语气。看下面的例子:
(5)这件事就这么办(。!?)
肯定语气表示陈述,感叹语气表示决然肯定,疑问语气则表示怀疑和否定。再如: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到自己家乡讲学,邀请函中有这样的话:
(6)除了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
因为王阳明每次来,都讲“良知说”。所以他的朋友希望王阳明这次来能讲点别的。但是没有料到王阳明在回信中用了同样的话作答:除了良知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字面意思相同,语气却是反问。王阳明用同样的语句表达的是:“良知”是最紧要的学问,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别的是值得讲的?这里左右句子意思的造句因素是句调。
(7)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么?
这是一个标题,作为孤立的问句,其意思难以断定。作为标题,一般的理解是反问,而反问句往往表示否定的意思。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机械化养鸡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文章恰恰说明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
二、词汇因素
词语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也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造句因素之一,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的形式或意义不同,句子意思自然不同。所谓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不同,可以分为形异义异和形同义异两类,形异义异很容易理解,如“我学习语法”和“他学习语法”中的“我”与“他”便是形异义异的例子。下面我们主要分析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形同义异的几种情况。
(一)一词多音
语言中有很多形同实异的成分,一词多音便是其中的一种。看下面的句子:
(8)在会上讨论的同志不要把话说重了。
(9)胡子长成这样子了。
“重”有两个音,zhòng或chóng,“长”可能读“zhǎng”或“cháng”,词形相同,语音可不同,意义也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
(10)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词中的“莫”可作两种解读:莫mò或暮mù,意思都说得通,所以自古对此句诠释不一。
(二)一词多义
句子中的词语是一个多义词,且它的两个或几个意思在句子中都解释得通,就会产生歧义。如:
(11)攻乎异端,斯害而已。
“攻”作为动词,可以是“攻治”或者“攻击”的意思,两种解释词性相同,词义不同。
(12)山上有很多杜鹃。
“杜鹃”可以有两种理解,“杜鹃花”或者“杜鹃鸟”,虽然都是名词,但是意义不同。
(13)菜不热了。
“热”在句中可以解释为形容词,也可以解释动词,意为“加热”。因词性不同,所以意义不同。
(三)代词异指
处于句中特定位置的代词,其所指一般是前面的某个成分,若前面有两个成分,且皆可视为所指,就会产生歧义,代词异指可看作是词语形同义异的一种。如:
(14)小张作证说那天他看见李民和自己的妻子在车间干活。
句中“自己”所指是“小张”或者“李民”,可有两种解释,所以句子有歧义。
(15)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她”是指“死者”还是“死者的母亲”,指代有异。
(16)这个观点最近有些文章提出批评,我认为这是对的。
同上,句中“这”存在异指现象,所以使得整个句子在理解上存在歧义。
这些现象是和汉语同音字多、同形词多、形同实异等特点相关联的。在说话和写作中,要充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多角度地考察,避免误用,产生歧义。
三、句法因素
(一)语序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语序或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词序或语序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新闻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由于句中词语换位,主宾适反,这句话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新闻性质的理解和人的好奇心,含义深刻。
有时词序颠倒一下,意思虽然有差别,但还变化不大。如:
(17)报纸我看了/我看报纸了
(18)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上述例子虽然话题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强调的程度不同,但是基本意义相差不大。更多的情形是,词序颠倒后意思相差很远,甚至相反。看下面的例子:
(19)工人写的诗/写工人的诗
(20)千古诗人/诗人千古
此外,复句中分句顺序的变换,也会使意思发生变化。偏正复句的顺序,一般是先偏后正,语义中心在后一分句上。若把分句位置互换一下,虽仍保持原基本语义,但是语义重心已转移到后面的分句上。如条件复句:
(2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强调既反对内战,又坚持斗争的原则,有来犯者,必反击之。若换一下顺序,改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就有丧失革命原则之嫌了。
通过调整语序改变含义,古代有很多典型例子。据载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节节败退,在写奏章时,不敢隐瞒军情,当他写到“屡战屡败”时,他的一个幕僚建议:不若改成“屡败屡战”,曾氏听后拍案叫绝,当即采纳。呈报上去,不但未被贬职,反而受到赏赐。这一改动,虽表达的客观情形未变,但是语义中心后移,寓意不同。
(二)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是语言成分之间相互组合时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联合关系、偏正关系等。结构关系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语法关系,是受制于语言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同时,结构关系对意义也有反作用,它受制于语义,又反过来实现和制约语义。如果一个句法结构成分不变,构造层次单一,即只可能有一种构造层次分析,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可能不同,即有两种结构关系同时都说得通,那么也还是会产生歧义的。比较常见的有:
1.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
(22)进口/汽车 研究/方法 烤/白薯 调查/报告
2.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
(23)学生/家长 党员/干部 爱人/弟弟 生物/化学
3.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
(24)我们/学校 你们/医院 运动场/那边 小杨/师傅
(25)1930、1931两年亡友朱佩弦/兄约我在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教中国音韵沿革两小时。
4.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
(26)语音/规范 生活/困难 用语/标准
5.连动关系或述补关系
(27)她挣扎着爬了/起来
(28)我想/起来了
复句省略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29)人在政策在,困难何所惧。
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就在”,是假设关系;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也在”,是并列关系。
结构关系和词语异同一样,是造句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在修辞上经常用到,如对偶,除字数要求相同外,还要求结构对称,也就是相对应部分的结构关系要一致。如“江山如画,唱春光好”,其病因就是结构关系不对称,不符合对联原则。
(三)构造层次
汉语句子中词与词间,并非简单的依次发生关系,而是在组合上或疏或密,有其内在的构造层次。如ABCD,可能是AB+CD,也可能是A+BCD或ABC+D等。这种有疏有密的组合关系,于说话人是有定的,这种有定性从根本上说,受制于句子的语义。但从解读者来说,如果一个句法结构的成分之间,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组合关系,即有几种可能的构造层次,那么这个句法结构就会有歧义,就可能被误解。例如:
(30)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
(31)安排好的工作( 安排+好的工作;安排好的+工作)
(32)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
(33)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
上面的例子都有歧义,原因是内部构造层次都有两种可能。这说明,句子内部构造层次不同,意思就有可能不同。当不同的构造层次引起结构关系不同或修饰关系前后成分不同时,就成为歧义句。例如:
(34)省委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写了一封慰问信。
(35)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荣文给少先队员们介绍了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
(36)区里的通知说,让张校长本月16日前去汇报。
上例是多项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语,对中心语来说,多项定语是递加关系,所指对象同一,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层次,都不会引起结构关系的变化,也不会引起意思的变化,没有歧义。
构造层次不同,只是表层结构不同。在多数场合下,构造层次不同产生歧义,是通过结构关系来实现的。因为引起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才由可能的歧义变成现实的歧义。
四、语义因素
有的句子成分,句法的结构关系只有一种,构造层次也相同,如“母亲的回忆”,只能是定中关系,层次划分方法单一,但是在理解上却有歧义,这是词语间不同的语义关系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施受关系不同
(37)开刀的是他父亲。
(38)鸡不吃了。
(39)许多人还不认得。
上面几个例子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父亲”“鸡”“许多人”“他”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所以存在歧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40)财务组应当清查。
(41)螃蟹难吃。
(42)女子理发店。
上述句子都有歧义,因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但是属于这类句式的句子并不是都有歧义,构成歧义的条件是,在“名词+动词”中,名词可作动词的施事,也可以作受事,如“鱼吃了”有歧义,“杯子打了”就无歧义,因为杯子不作施事。“猫吃了”一般来说无歧义,因为“猫”不作为肉食对象,不能作受事。但是在另一语境下,“猫”如在森林里,有其他动物在,“猫吃了”就有歧义,因为可能作施事也可能作受事。
(二)位置关系不同
位置关系不同就是句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潜在的不同的位置关系。如:
(43)在火车上写字。
这个例子的结构关系和层次构造只有一种,但是存在两种可能的位置关系,“字写在火车上”或者“字写在纸上”,因而存在歧义。再如:
(44)他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例(44)可有三种可能的位置关系:他在屋顶上;敌人的哨兵在屋顶上;他和敌人的哨兵都在屋顶上。因为潜在的位置关系不同,所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三)所指关系不同
所指关系不同,就是语义指向不同,即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同别的成分的语义联系不同。看下面的例子:
(45)他看了一个月的报。
“一个月”作为“报”的定语,语义指向不是单一的,当语义指向“看”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看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语义指向“报”的时候,意思是“读完了一个月的报”。再如:
(46)弟弟做哥哥的工作。
“哥哥”与“工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语义关系,可能是性质关系,意思是“做哥哥的思想工作”,也可能是领属关系,指“接替哥哥的工作”。
(47)张老师只教我们外语。
状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但在语义上却不一定与所修饰的中心语有直接联系,可能只与某个词语直接联系。例(47)中的“只”有限定范围的作用,它可能限定“我们”,以排除他人,也可能只限定“外语”,以排除其他课程。限定的范围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
五、结语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真正产生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有语言和非语言等因素的制约。同一语言形式如何表达多种语义,而同一语义又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正是汉语的错综复杂和精妙细微所在。我们研究歧义,归纳造句因素,除造句时要避免歧义外,还要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运用到日常的说话之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熟练掌握造句因素是汉语修辞特别是消极修辞的基础。换言之,造句因素是修辞之本,修辞是造句因素之用。所谓的消极修辞,正是利用造句因素锦心绣口地编织句子,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修辞问题虽然很复杂,但不外乎“炼字”“炼句”,而“炼字”“炼句”从语用的角度讲,无非是造句因素,即词语、层次、结构、重音和语调等的选择和斟酌。所以,我们说话、写文章,尤其在修改文章时,要如同一个优秀将帅善于调兵遣将一样,根据汉语特点,发挥汉语优势,自觉充分地考虑和调动这些因素,把话语编织得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更得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2.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李勉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春芳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