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情感熏陶、文字鉴赏、写作表达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语言和人本内涵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品读语文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具有语言化的本质特点。例如,议论文的语言十分严谨,而诗歌的语言却特别优美动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语文味”。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读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并从中体味到浓郁的“语文味”。例如,教师在讲授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告诉学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都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再现,而各种抒情片段也都是源自于真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流露等,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感来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教学内容,思考生活和语文的联系。
  2.分析文本内涵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要对文章的表层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还要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味”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深层思想。只有透过文字了解文本内涵,才更能增加课堂的“语文味”。
  二、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打造出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具体课堂教学富有语文特色,高效科学。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朗读和实际联系两方面予以实践。
  1.通过朗读提高课堂的韵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性阅读,并鼓励学生采取分组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体会文章的气韵和美感,从而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独自在外漂泊的游子,在逢年过节时也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登上高山,遥望故乡,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诵读,将思念之情以及淡淡的伤感付之诗词中,才能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之后,自己动笔,写一写对文章的大概认识、初步感受等。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过文章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按照文章的具体语言特色,进行仿写和续写等。
  3.设置相关问题,导入课文意境
  设置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意境。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会增强诗歌对学生的感染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诗词教学课堂中,精心加入与诗词意境协调的导语,会激发出学生对诗词赏析的兴趣。课前,教师应当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中,并导入与古诗词相搭配的古典音乐。音乐是最能穿透人心的旋律,古诗词配乐吟唱更能体现出诗歌的独特韵味,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古诗词学习的极大兴趣,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的审美心境。
  三、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引导
  语文是一门拥有充沛情感和丰富思想的学科,通过对语文课文中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分析挖掘,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备课的时候准确找到文章的情感基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不同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各不相同的情感,合理引导,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
  除了拥有充沛的情感,还要注意让整个语文课堂闪烁出美丽的思想火花。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总是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思想内容,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材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孟郊的《游子吟》等传达出了对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些诗歌有助于学生细腻情感的培养;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抒发出的作者的高尚气节,郑燮《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出的坚韧精神等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并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为了更好地增加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师更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1.提高自身语言水平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会对整个课堂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更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语文味”。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尽可能合理地在课堂上使用各种生动、优美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味”。
  2.丰富自身情感
  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师还要注意丰富自身的情感。只有拥有充沛的情感,才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情感,并积极地影响学生,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3.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只有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足够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不断提高课堂的“语文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对自身文化知识的培养和积累,每时每刻都要积极地自我学习和充电,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导。
  五、结语
  总之,构建“有滋有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语文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等多种有效措施,从而使学生在浓郁芳香的“语文味”中展开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求是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其他文献
“公民道德教育”,即以公民为主体,以培养有德性的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以国家之公共善的实现为最终归宿,而且要考虑公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个体在满足公共善的同时走向自我的实现。然而,当前的教师往往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共同体、家族或家庭的私人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公民(学生)提出空洞的道德要求。于是,“公民道德教育”未能落到实处。  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教
“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即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受到的身心影响。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学校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建设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对社会有用,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众团体。  一、现代学校“公民教育”与政治生活的互动  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密切相关。由于“公民
摘要:“货币银行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掌握的知识浅薄无体系等主要问题。为此,建议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功利化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科改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新契机。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就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
摘要: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改良进行了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通过教学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改良;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郭送军(1975-),男,湖北监利人,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大学环境学院教改工程项目“基于问题解决的环境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的集成与优化”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