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情提要
“二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母女俩准备逃离危险的阿姆斯特丹。一天,她们上了一辆电车……
提升理解力小技巧:
当别人讲话时,你可以快速理解其话中的含意;或者当发生一件事时,你可以快速地做出正确反应,这都是拥有良好理解力的表现。在下面这个故事中,拉尔斯在遇到危险时,就表现出了自己超强的理解力。
电车司机汉斯停下电车,开了车门。售票员拉尔斯站在门口朝上车的乘客说“早上好”。先是一位老太太——那位拴着念珠的修女,戴着黑白相间的修女帽。接着是两个提着购物袋的女人,还有两个学生。电车的行驶线路上有所学校,总会有些穿校服的学生来乘车。最后是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她的孩子,这两位乘客拉尔斯倒是第一次见。
修女来到车厢中间,坐在右边她常坐的那个位子上。年轻妈妈和孩子直接坐在了汉斯背后,就在那个希特勒青年团的小伙子前面。虽然拉尔斯也没有特意要去注意谁,但他很善于观察。年轻妈妈看上去非常紧张,头巾已经从头上滑落,像衣领一般围在脖子上。她很瘦,一头黑发,额骨高高的,一双棕色的大眼睛看上去十分警觉。也许她是芭蕾舞演员,或者时装模特儿之类的。不過,要真是那样,她肯定穿得要比现在体面得多。年轻妈妈紧紧抓着她的孩子的手,孩子看上去大概五六岁。不过拉尔斯可不怎么擅长判断孩子的年龄。
孩子脸蛋儿瘦长,和她的妈妈一样,但身子却圆滚滚的,像根奇怪的香肠。拉尔斯想:这应该很正常吧,脸比较瘦,身子比较胖。汉斯和拉尔斯两兄弟都没怎么接触过小孩子,只是偶尔在车上提醒淘气的小男孩别把头和手伸出窗外,免得发生危险。另外,除了邻居沃斯太太,汉斯和拉尔斯也很少和女人说话。当然,去买肉和蛋糕的时候,免不了和老板娘聊上两句。
拉尔斯来到年轻妈妈身边:“您的车票?”
她把车票递给拉尔斯,没有抬头。不过孩子却看着他,羞涩地笑了。

“停车!”一个纳粹士兵站在轨道上,直接挡在车头前。他抬起手,举着喇叭大喊:“停车!停车!”
电车驾驶台前的汉斯使劲踩了刹车,用尽全力拉起紧急刹车闸。电车轮子发出刺耳的尖叫,轨道上火花四溅。
乘客们全都东倒西歪,抓紧了各自的手提包或包袱。拉尔斯抓住头顶的栏杆,双脚站稳,身体却摇摇晃晃的。汉斯的右手还放在紧急刹车闸上,他紧紧皱着眉头。电车终于停下了,那个一脸冷酷的纳粹士兵上了车。仗打得越来越厉害,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但兄弟俩说什么也习惯不了。
拉尔斯站在电车中间,手攥着头顶的栏杆,一言不发。所有乘客也突然间紧张起来,屏住了呼吸。
拉尔斯朝窗外看了看,一群奇奇怪怪的人正在清扫路边的碎石:有几个男人穿着生意人的西装,有一个男人腰间系着一条大围裙,还有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可能是医生。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穿得蛮好看的女人,脚上还穿着高跟鞋。这群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衣服的右边缝着一颗黄色的星星。这样的场景拉尔斯经常见到,那些纳粹挺欺负人的,一时兴起,就命令犹太人去干些特别卑微低贱的活儿。两个负责监工的纳粹士兵手里拿着烟,悠闲地吐着烟圈。还有一个士兵手里攥着一条狗链,链子的那头儿是一只德国牧羊犬。链子拉得紧紧的,狗用后腿立了起来,前腿在空气中乱蹬,对着一个干活儿的年轻女人露出一口尖牙。牵狗的士兵似乎觉得这样很好笑,不断怂恿它继续。
拉尔斯转过头来,看着那个车上的士兵。那个小个子男人挺直身板站在过道前端,举起步枪指着乘客。“证件拿出来!”他恶狠狠地吼道。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大家纷纷把手伸进口袋或手提包里摸索他们的身份证件。这些证件被展开折起过成百上千次了,都软得跟纸巾似的。
士兵站在那个希特勒青年团的小伙子面前。“你的证件!”他又说了一遍。小伙子掏出一枚证明身份的徽章挥了挥,接着放回口袋,看着窗外。
士兵朝那位年轻妈妈走去。即使隔着一段距离,拉尔斯也能看到她的双肩在颤抖。她对身边的孩子耳语了几句,递给她什么东西,可能是苹果或者梨。接着,她挪了挪身子,离孩子远了些,好像要和她撇清关系。
拉尔斯看着士兵逼近年轻妈妈和孩子。“证件!”士兵恶狠狠地喊道。
拉尔斯有些不安地跺了跺脚。怎么办?他看到年轻妈妈双手颤抖地递出一张小卡片。拉尔斯朝前走了走,目光越过士兵的肩膀,看到证件上印着一个红色的“Y”,那代表了“犹太人”。他的心怦怦直跳。按规定,犹太人是不许乘坐电车的。还有,这女人的黄色星星去哪儿了?
士兵用德语朝女人吼了几句,手指向电车的后门。她站起来,直视着拉尔斯,瞪大的双眼中满含恐惧。拉尔斯被这双眼睛镇住了。他的双脚好像被黏在了地上,动弹不得。女人和他擦肩而过。
“快点,快点!”士兵又吼起来。女人下车的时候一眼都没有回头看,另一个士兵马上把她押走了。
拉尔斯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等等!她是要丢下自己的孩子吗?他们要把她带到哪儿去?他之前听乘客议论过一个什么“韦斯特博克集中营”,很远,在荷兰东北部。他的心在狂跳。这孩子的妈妈会不会被送到那儿去?他看着窗户外面的士兵、卡车和恶狗,抬手压着胸口,好像这样就能让心跳得不那么厉害。
怎么办?拉尔斯的目光又转向那孩子。她在发抖。士兵正在和孩子说话:“Du musst sofort mitkommen.”他说了句德语,语气很凶,一点儿也没有对孩子说话该有的友好。
什么意思?拉尔斯绞尽脑汁地想着。他在学校学过些德语。“你必须马上跟我们走。”嗯,拉尔斯想起来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拉尔斯喘起粗气来。他是个安静沉稳的男人,情绪上很少大起大落。他从来没站出来为谁说过话,从来没有。但此时此刻,他生硬地说着从学校里学来的德语:“这孩子不是那女人的,她是……”他顿了顿。 士兵转过头来。仍然坐在驾驶台的汉斯抬头盯着后视镜里的弟弟。
“她是我的侄女。”拉尔斯连声音都在颤抖。汉斯不敢置信地张大了嘴。
没人相信他。希特勒青年团的小伙子、提着购物袋的两个女人、两个学生,还有修女,他们都不信。车厢里一片沉默。
汉斯松开刹车,完全静止的电车突然向前开动。车上只有拉尔斯和士兵是站着的,他们一头栽进旁边的空座位。
拉尔斯就像船上的水手,很快站稳了。而士兵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努力去抓头顶的栏杆,结果没抓住,跌坐在修女膝上。修女举起手打了他一个耳光。士兵一下子跳起来,用枪指着她。修女眉毛高耸,嘴唇顿时苍白了,但眼神却很坚定,仿佛在说“你敢……”
士兵骂骂咧咧地走开了,像挥旗子一样晃着他的枪。电车旁边开来一辆卡车,后面盖着灰色和绿色的帆布。电车外面的士兵大吼着:“停下!停下!”
街边的所有人:肉店老板、医生、穿高跟鞋的女人和那个年轻妈妈,全都被押到卡车上面。拉尔斯都快无法呼吸了,内心的恐惧让他站在原地,动弹不得。
卡车司机按响了喇叭。电车上的士兵嘟囔着下了车,又上了卡车。卡车开走了。
那孩子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汉斯深呼吸了几下,发动了电车。轮子滑过铁轨,发出熟悉的“咔嗒”声,让他心里稍微平静了些。拉尔斯跌坐在孩子对面的座位上。“我都做了些什么呀?”他自言自语,接着安静下来,好像在等谁回答这个问题。他转头看着孩子。她脸色苍白,眼睛瞪得大大的。她的头发湿湿的,贴在头上和脖子上。她张了张嘴,好像要说话,但什么也没说出来。
翻滚时光机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正式爆发。随之而来的,是纳粹对犹太人越发残酷的迫害。
就像这个故事中讲述的一样,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失去了自由。他们被禁止外出,被要求必须佩戴犹太星章。他们生活在正常社会活动之外的隔离区,被迫参加奴役劳动。更过分的是,連他们的孩子也不被放过。大批的犹太儿童被送往集中营,孩子们像绵羊一样胆怯、顺从,生怕犯下一丁点儿差错而受到责罚。
在这样的黑暗背景下,故事中的电车售票员拉尔斯挺身而出,向那个犹太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呀!而这个“电车上的陌生人”此举带给孩子的是如火般炽热的温暖,更是从此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