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生活原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虽然年过97岁,但依然身体健康,关心国家大事。早在2002年,钱学森的研究工作目标就定到了2049年,那时正好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他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钱学森之所以年事已高还能做科学研究工作,这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原则有关。钱学森有着超然的人生态度。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爸爸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凡事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能够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钱老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得益于他一贯坚持的生活原则。这个生活原则就是不抽烟不喝酒。据钱永刚介绍,这是钱学森一生坚持的原则。
  钱学森的生活原则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关键是能够坚持,有了长期的坚持,才能够体现这个原则的优越性和力量。
  所谓原则,就是一种制度、规则、准则,具有不可随意变更的刚性。而生活原则,即是生活中既定的規则。生活原则,是每个人进行自我约束所必须的,没有生活原则的人,生活就会一团糟,就会远离健康人生,就会失去自我,不仅事业难成,生活质量亦不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须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并要一以贯之坚持。
  生活中,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原则。有的人遵从健康文明的生活原则,有的人遵从平庸低俗的生活原则。这说明生活原则也有高低优劣之分。对那些遵从平庸低俗生活原则的人,我们且不去评说。那些确定了健康文明生活原则的人,也并不见得都能“修成正果”。何故?这就看能否做到始终坚持。有的人虽然确立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但经不起各种诱惑的考验,总是在需要坚持时放弃了。比如,我们身边就有那种和钱学森院士一样把不抽烟不喝酒作为生活原则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也能够坚持,但一旦在朋友聚会、遇到高兴或痛苦之事时,经不起旁人的“劝说”,于是便随波逐流,把自己的生活原则丢到一边去了。
  学习钱学森院士坚持生活原则的精神,是使我们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一个生活健康的人的需要。我们虽然不是名人,不是有突出贡献的人,但我们只要愿意,做一个有生活原则的人,同样不难。
  (月月鸟摘自《大江晚报》2009年2月10日)
其他文献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百年儒学的命运与前景”。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1988年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十多名儒学研究者在新加坡举办“国际儒学研讨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儒学发展的问题及前景”,我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讨论,我们就从新加坡的那次会议说起。  一、百年儒学的命运  自新加坡会议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当年在会议
关怀式道德学习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其成为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个案呈现与分析表明,小学生关心他人需要成人适时指导,在体验关心、实践
20世纪50年代,六马路小学的师生捡砖头盖厂房,办起了“红领巾工厂”,进行制靶、制钉、印刷等生产,那时的小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都由学生担任,学生们边读书边劳动,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创举。1958年9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来校视察,称“马克思一百年前的预言‘娃娃从九岁开始参加劳动’在你们这里实现了”,并提出了学生要“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办学方向。  小平同志的教诲成为学校发展和前进的动
自从新课程改革明确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后,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愈加被重视,甚至成为一种外在要求。学科德育已不再是教师偶然行为抑或教师个人行为,而是各科教师自觉、普遍的行为。在此背景下,各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大肆渲染道德,道德升华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环节。就连数学教师也花大力气赞扬数学家如何热爱祖国、如何无私奉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上德育课呢。  我们知道,教学天然地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