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束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

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分为选择性HBP(S-HBP)组和非选择性HBP(NS-HBP)组,并比较未起搏状态下的基线组、S-HBP组、NS-HBP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比较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HBP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参数的差别。

结果

18例患者,11例房颤,其中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7例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平均QRS时限150~180(170±11)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19%~35%(27%±5%)。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HPCD的总成功率为89%(16/18),HBP纠正HPCD的起搏阈值为0.8~1.8(1.4±0.3) V/1.0 ms,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为2.0~13.6(6.8±3.0) min。16例患者临床HBP的QRS时限85~135(103±18) ms,较自身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明显小于N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92±4) ms对(132±6) ms,P<0.01]。有8例房颤患者同时植入了HBP导线及左心室起搏导线。HBP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3.8~12.2(6.9±2.6) min短于左心室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10.2~39.8(22.8±9.5) min(P<0.01);术后HBP纠正HPCD的QRS时限90~135(111±19) ms比双心室起搏的QRS时限125~140(133±5) ms进一步缩短(P=0.02)。HBP术后1个月,16例患者的LVEF为23%~47%(37%±6%)较基线明显提高(P<0.01)。

结论

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心衰患者因HPCD导致的心脏电学不同步,临床实践可行,短期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骨髓受量与血液学毒性的关系,并初步探索HT及VMAT在全脑全脊髓放疗中骨髓的剂量学差异。方法收集我院螺旋断层全脑全脊髓放疗2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HT计划,将计划回传至MIM系统。在CT上依次勾画患者的颅骨、下颌骨、锁骨、胸骨、肩胛骨、肋骨、椎体骨、盆骨,在DVH图上读出上述骨结构及总骨的V2、V5、V10、V15、V20、V25、V30、V35、Dmean、Dmax值,分析
目的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在CT引导下植入治疗乏氧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检测实体瘤内血流信号,将2014—2016年于我科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22例肿瘤患者分为少血供组(乏氧组)12例和多血供组(非乏氧组)10例。经增强CT定位扫描后将影像学数据传输至三维粒子植入TPS上设计术前计划,然后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学验证靶区剂量D90为106~128 cGy;术后
目的探讨临床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以及新辅助治疗评分(NA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2014年间本中心收治的经盆腔核磁或腹盆CT确诊的cⅢ期中低位直肠癌195例患者,术前放疗42.0~50.4 Gy (中位数50 Gy,93.8%患者放疗剂量≥50 Gy),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同步化疗于同步放化疗后4—15周(中位数7周) TME手术(R0切除)。分析患者降期(yp0—Ⅱ期
目的通过比较自由呼吸固定(A)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B)技术在NSCLC中患者的靶区大小,各方向移动幅度及移动向量、患侧肺受量及全肺体积、摆位误差的差异,说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NSCLC。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A、B方法的NSCLC患者各40例。将两种方法分别得出10个呼吸时相图像生成MIP序列上勾画GTVfree与GTVpress,外放得到PTVfree与PTV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尝试希氏束起搏的心衰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成功永久希氏束起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起搏心电图QRS时限,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并发症、植入器械,对
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患者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入组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希氏束起搏治疗的患者,定期常规程控随访,记录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导线阻抗。患者基线高阈值定义为植入后起搏阈值高于2.5 V/0.4 ms;术后阈值增高定义为术后随访时起搏阈值较基线阈值升高>1.0 V且达到2.5 V/0.4 ms以上。结果66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