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感恩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窄。本文从其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具体融入的措施作了深度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 感恩教育 措施
【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各方的关注。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种,其不仅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在语文课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本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学生其他精神层面的能力提高。感恩教育应该有效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在传统观点中,“感恩”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回报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要求逐渐增多[1]。在21世纪,感恩具体是指行动感恩和心灵回馈。它是情感与实践的结合体,并且是对文化的传承手段。感恩教育,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其一是主体性,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二是道德性,它是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点;其三是体验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感恩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其中,体会自豪、荣誉等等;最后是实践性。任何工作都应该投入到具体实践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初中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未来思想的确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所以,加强在其中的感恩教育,是学生之后感恩意识的良好基础。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状
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在初中学生群体中,他们的感恩意识还相对很薄弱。尽管在对老师和家长都心存感激,但是对自然、社会的感恩认知还很低。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较为抽象的事物对他们的帮助,另外,对于教材的内容,满意程度并不高,阅读兴趣不大,感恩教育内容太少。此外,在感恩传递和感恩实践上,表现良好的极少。性格相对外向的学生在感恩意识上有更高的体现[2]。所以,有关感恩教育的现状是相对严峻的,无论是在意识度上还是在具体行为上,都不尽如人意。教育氛围过于稀薄,教育效果太低。针对这一现状,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了思想传承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书本知识,更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对学生爱国主义、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都在走下坡路,感恩意识逐渐淡薄,感恩教育正是给这一现象搭建了良好的桥梁。它将传统美德与知识教育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工作,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在教育学习中,对传统美德进行巩固和挖掘,为思想传承起到了很好的载体作用。
3.2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不仅仅只有人,还有自然,还有环境。感恩促进了社会分散物质之间的亲密度,它使它们彼此之间联系得更加密切。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从而使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所以,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通过一定的感悟感知能力,加强人文意识,从而在全社会中形成感恩潮流,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3提升了学生素质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看重专业技能之外,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必然也不会有出众的表现,因为他们无法发扬团结精神,也无法与成员之间做到和谐相处,在包容心、责任感上,都会较差。所以,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包容。在综合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加大了竞争实力,使其在竞争大洪流中应流而上,不被社会淘汰。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工作措施
4.1扩大教材资源,做到深度挖掘
在语文教材中,有关感恩的显性内容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挖掘工作,对于一些隐性资源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已有的素材,做到认真归纳和整理,将感恩教育考虑其中,对感恩内容进行提取。比如对自然类文章进行授课时,除讲解相关教材内容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能力,突出自然对我们的贡献,让学生懂得对自然感恩。在对人物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发掘人物背后的伟大,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对人物做到更好的拿捏,顺势引导他们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由表及里,做到深入挖掘,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案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用,让学生在知识面拓展的同时,也体会到“感恩”是每个国家都注重的一项伟大教育工作,形成他们的感恩意识[3]。比如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价值的关系,以让学生的实际行动来领悟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歌唱,利用家长会让学生做一些和感恩教育有关的活动。
4.2应用情感体验,深化感恩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语文文章的思想情感做到详细的讲解,还要适当联系社会现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加大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形式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达到文章描写的情景中去,提升情感的感染力效果。对于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中感知感恩的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深化他们的感恩意识。比如,老师可以设定一定的场景,或者借助某些机会,使用情感来最大限度的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领悟感恩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时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并非需要送东西,而是关于意识的感恩。
五、结束语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逝,相反,在时间的沉淀下,其更应该做到永久传承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中学生的思想体系还并不成熟,价值理念也并不健全,在该阶段加强感恩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未来道德观、价值观的健全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根据探讨结果,各学校领导、教师都应为加大感恩教育力度而努力,从而为祖国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胡安红,康复强,张静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11):223-
224.
[2]蒋心怡,邓佳敏,郑俊万.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四川教育;2010,10(23):324-325.
[3]卞静,卞杰.“点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学习有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8(11):991-99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 感恩教育 措施
【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各方的关注。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种,其不仅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在语文课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本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学生其他精神层面的能力提高。感恩教育应该有效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在传统观点中,“感恩”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回报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要求逐渐增多[1]。在21世纪,感恩具体是指行动感恩和心灵回馈。它是情感与实践的结合体,并且是对文化的传承手段。感恩教育,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其一是主体性,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二是道德性,它是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点;其三是体验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感恩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其中,体会自豪、荣誉等等;最后是实践性。任何工作都应该投入到具体实践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初中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未来思想的确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所以,加强在其中的感恩教育,是学生之后感恩意识的良好基础。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状
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在初中学生群体中,他们的感恩意识还相对很薄弱。尽管在对老师和家长都心存感激,但是对自然、社会的感恩认知还很低。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较为抽象的事物对他们的帮助,另外,对于教材的内容,满意程度并不高,阅读兴趣不大,感恩教育内容太少。此外,在感恩传递和感恩实践上,表现良好的极少。性格相对外向的学生在感恩意识上有更高的体现[2]。所以,有关感恩教育的现状是相对严峻的,无论是在意识度上还是在具体行为上,都不尽如人意。教育氛围过于稀薄,教育效果太低。针对这一现状,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了思想传承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书本知识,更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对学生爱国主义、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都在走下坡路,感恩意识逐渐淡薄,感恩教育正是给这一现象搭建了良好的桥梁。它将传统美德与知识教育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工作,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在教育学习中,对传统美德进行巩固和挖掘,为思想传承起到了很好的载体作用。
3.2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不仅仅只有人,还有自然,还有环境。感恩促进了社会分散物质之间的亲密度,它使它们彼此之间联系得更加密切。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从而使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所以,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通过一定的感悟感知能力,加强人文意识,从而在全社会中形成感恩潮流,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3提升了学生素质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看重专业技能之外,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必然也不会有出众的表现,因为他们无法发扬团结精神,也无法与成员之间做到和谐相处,在包容心、责任感上,都会较差。所以,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包容。在综合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加大了竞争实力,使其在竞争大洪流中应流而上,不被社会淘汰。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工作措施
4.1扩大教材资源,做到深度挖掘
在语文教材中,有关感恩的显性内容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挖掘工作,对于一些隐性资源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已有的素材,做到认真归纳和整理,将感恩教育考虑其中,对感恩内容进行提取。比如对自然类文章进行授课时,除讲解相关教材内容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能力,突出自然对我们的贡献,让学生懂得对自然感恩。在对人物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发掘人物背后的伟大,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对人物做到更好的拿捏,顺势引导他们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由表及里,做到深入挖掘,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案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用,让学生在知识面拓展的同时,也体会到“感恩”是每个国家都注重的一项伟大教育工作,形成他们的感恩意识[3]。比如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价值的关系,以让学生的实际行动来领悟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歌唱,利用家长会让学生做一些和感恩教育有关的活动。
4.2应用情感体验,深化感恩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语文文章的思想情感做到详细的讲解,还要适当联系社会现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加大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形式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达到文章描写的情景中去,提升情感的感染力效果。对于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中感知感恩的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深化他们的感恩意识。比如,老师可以设定一定的场景,或者借助某些机会,使用情感来最大限度的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领悟感恩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时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并非需要送东西,而是关于意识的感恩。
五、结束语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逝,相反,在时间的沉淀下,其更应该做到永久传承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中学生的思想体系还并不成熟,价值理念也并不健全,在该阶段加强感恩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未来道德观、价值观的健全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根据探讨结果,各学校领导、教师都应为加大感恩教育力度而努力,从而为祖国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胡安红,康复强,张静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11):223-
224.
[2]蒋心怡,邓佳敏,郑俊万.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四川教育;2010,10(23):324-325.
[3]卞静,卞杰.“点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学习有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8(11):99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