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及深部找矿预测

来源 :现代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矿体隐伏规律,预测深部找矿远景,基于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对该矿床南矿带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对南矿带32号脉9种金属元素(Au、Ag、As、Bi、Cu、Pb、Sb、W、Zn)的测试数据进行数学地质分析,结果表明Au与A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找矿的指示元素;As与Sb、Cu与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945,可能与它们在热液上升过程中靠近矿体的头部和尾部有关.基于对矿区9种元素的数学统计分析并与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垂向)分带序列对比,得到寨上矿区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Sb(前缘晕)→Pb-Ag-Au-Zn-W(近矿晕)→Cu-Bi(尾晕);根据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得到各勘探线轴向分带序列,前、尾晕共存等“反分带”现象的出现表明存在多次热液叠加作用.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衬值晕分带图,显示矿体向东倾覆,含矿热液应从东南向西北运移,剥蚀程度自东向西加强.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根据原生晕找矿特征标志,32号脉东南部67线深处的有利成矿空间指示有矿,并将其定成预测靶位.通过布设钻孔ZK67-0验证了预测靶位的准确性,表明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在寨上金矿找矿预测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地震地表破裂端部的几何结构与运动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断裂的破裂传播与终止过程.夏垫断裂是华北平原区最为重要的隐伏强震构造之一,于1679年发生了三河—平谷M8历史大地震,但其同震地表破裂长度及端部变形特征仍存争议.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端部布设了 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研究断裂端部的新活动特征.结果显示,断裂端部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兼正断,且呈现出明显的滑动亏损特征.结合同震垂直位移分布等数据,分析认为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仅
为研究不同冻结温度及含水率对冻结粉土中锚杆抗拔性能的影响,根据冻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采用双曲线模型描述锚杆-冻土接触面的剪切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建立考虑温度和含水率影响的锚杆荷载传递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得到锚固段的剪应力、轴力及承载力计算式;通过ABAQUS数值模拟验证荷载传递方程的合理性,结合算例分析表明:冻土中锚杆抗拔承载力大于常温土,且温度越低承载力越高;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冻土温度越低,轴力沿深度衰减越快,剪应力分布越不均匀;相同冻结温度下,锚杆承载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
针对抗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应用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对其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线性随机响应分析.通过引入工程地震动物理随机函数模型,采用数论选点法对多维外荷载随机变量进行离散代表点的生成并求得其赋得概率,利用离散代表点合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样本作为输入结构的随机激励,对于每条地震波,相当于对结构进行确定性动力反应分析.在求得结构响应及其相关导数后,应用TVD差分格式求解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即可得到所求响应的时变概率密度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在随机地震作用下相比抗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隔震层的设置能够
联络通道是长距离盾构隧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设置于两条隧道之间,用于逃生、防火及排水等.与此同时,联络通道与隧道的连接处构造复杂,空间效应明显.在地下结构截面突变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应力集中,造成结构的破坏,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震害.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以天津的典型粉质黏土为例,建立双线并行隧道及联络通道的三维模型,对场地施加正弦波,分析隧道与联络通道连接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并探讨隧道结构埋深、联络通道的直径和长度等对连接处地震响应的影响.基于Fish语言,建立能模拟不同地震波入射方向有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和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们在复杂系统中的无序性和波动性研究中做出的贡献.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的一半授予Parisi,一半由Manabe和Hasselmann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表彰Parisi“因为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表彰Manabe和Hasselmann“通过构建模拟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式
期刊
在浙江省珊溪水库地区布设5条断层土壤气Rn和H2测线,并选取15个溶解水氡采样测点.测量结果显示,其中有3条土壤气测线上的Rn浓度均值超过70Bq/L,土壤H2测值最高达1377 ppm,水样中溶解氡浓度最高值为68.3 Bq/L.通过珊溪水库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情况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Rn、H2和溶解水氡的高值分布区均与双溪—焦溪垟断裂F11-3分支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该断裂分支是珊溪水库地区小震活动的发震断裂.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历史震群活动距今时间以及震群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是影响珊溪水库地区土壤气
陕西略阳铧厂沟金矿AuⅠ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三河口群第一岩性段第二岩性层中-薄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中.AuⅠ矿体作为矿山目前的主采矿体,其深部找矿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指导铧厂沟金矿南矿带AuⅠ矿体深部找矿工作,对AuⅠ矿体进行了元素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以及R型因子分析和构造叠加晕研究.结果表明,As、Sb为前缘晕元素组合,Au、Ag、Pb为近矿晕元素组合,W、Sn、Bi为尾晕元素组合.AuⅠ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Sb-Pb-Co-Ag-As-Au.结合成矿元素空间分
甘肃两当湘潭子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金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与区内发育的中酸性岩脉空间关系密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Au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矿体中黄铁矿Co/Ni特征显示黄铁矿的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与地层围岩有明显差异.对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硫同位素测试,硫化物δ34 S值介于-5.7‰~2.0‰之间,均值为0.38‰,δ34 S值频数分布比较集中,具有以近零为中心的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成矿条件良好.在长期找矿实践、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矿主要受EW向断裂或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与NE向张扭性叠加构造控制,寒武系水沟口组、泥盆系星红铺组与大枫沟组是金的赋矿地层.金矿体呈近EW向大致等间距展布,单个矿体在延伸方向呈透镜状、哑铃状、囊状等,具尖灭再现特征,构造叠加部位矿体厚大、品位较高.区内金矿床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型、远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夏家店等已知金矿床深部及外围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赋存许多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床,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北矿带.大湖金钼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包括热液期和表生期,根据矿脉穿切关系、矿石的矿物组成以及结构、构造研究,热液期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冷热台测温结果表明,大湖金钼矿的初始成矿流体属H2 O-CO2-NaCl体系,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即CO2-H2 O型包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