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二次创业的三个突围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lo1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晚报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后红红火火,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写了一笔。但是,在世纪之交,晚报遇到了强烈的竞争对手。当都市报以更新锐化、更市民化、更市场化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家庭的时候,晚报风光不再,步履迟缓,机制僵化,扩版彩版、改出早报等抗争不足以阻止市场萎缩,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几年锐意进取的一些晚报奋力在三个方面突围,实现了二次创业。
  
  定位突围——走出“机关报情结”,回归市民生活报
  
  我国的晚报大多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创刊或复刊,尤其是省会城市办的晚报,当地如果没有机关报,便承担起机关报的职能;当地如果已有机关报,便自觉地作机关报的延伸和补充,有着浓郁的“机关报情结”。“机关报情结”使许多晚报获得超常规发展,凸显导向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但在亲和力方面显得不足,逐步远离读者需求。
  在信息时代,在自费读者市场,在媒介异军突起特别是市民报风起云涌的年代,在绝大多数城市已经有机关报的情况下,晚报或剥离了机关报的职能,或告别了“机关报情结”,重新定位成为摆在老总面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有机关报的晚报如何与机关报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拳头对外。没有机关报的晚报如何与子报避免同质化内部竞争?这涉及到内容定位、功能定位、手法定位、方针定位、策略定位等,具体选择市场、分析读者需求,真正树立民生为本的办报宗旨,放下架子走进读者、走进生活、走进家庭。定位的转换是很痛苦、艰难的,但必须突围,对办报理念、操作手法进行创新。
  《郑州晚报》1997年达到鼎盛,一度早晚各投递一次报纸,当年广告收入8800万元,利润5000多万元。受《大河报》冲击后,1998年开始陷入困境,2001年9月亏损800万元。2002年5月30日《郑州日报》面世承担起机关报职能后,《郑州晚报》“变身”重新定位为都市报,强调用好政务信息、经济信息资源,提高主流新闻的容纳量和贴近性,不放弃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并改进采编处理方式:社会新闻变“敢说”为“会说”,适合目标读者的心态、口味;时政新闻注重公众利益,以观察者身份报道新闻;国际新闻、文娱新闻强调“启蒙作用”和“传承文明的责任”;经济新闻,以服务者身份传播信息。2003年广告收入近6000万元,找回了活力。2005年1月1日南宁晚报社也将子报《八桂都市报》改创为《南宁日报》,定位为市委机关报,《南宁晚报》剥离机关报功能,回归市民报做强。
  而《武汉晚报》则果敢选择联合做强的道路,2001年10月8日《武汉晚报》和《今日快报》合并“强身”,借子报之壳改造母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办一张报纸,彻底改变历史形成的“准机关报”形象。“向阅读要注意力、向说话要影响力、向服务要辐射力、向公益要亲和力”,快速在武汉报业市场中争取到单一媒体规模第一、出版成本最大限度降低的效果,发行量瞬间长大,刷新其历史纪录,广告收入比原来两报总和还多一半,当年扭亏损为盈利1000多万元,完成报业1+1>2的课题,续写了辉煌。
  
  形态突围——走出大报的误区,回归“亲和”的小报
  
  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晚报纷纷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大版面、大标题、大照片,提升冲击力,扩大影响。而都市报大多采用四开小报型态,集约经营,增加信息量,提高综合竞争力。晚报再次面临型态的抉择:大报还是小报?
  到底是大报好还是小报好?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误区,即把大报与小报的影响力和型态大小混为一谈。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大报与小报有五种划分:第一,以影响力大小来划分,权威为大报,不权威为小报;第二,以内容严肃程度来划分,内容严肃为大报,内容庸俗为小报;第三,以级别高低来划分,中央级、省级为大报,地市级、县级为小报;第四,以发行量大小来划分,发行量大为大报,发行量小为小报;第五,以报纸型态大小来划分,对开报的版式为大报,四开报的版式为小报。在实际生活中,读者对前四种又不一定明了,混淆居多,一般以影响力大小来评判大报小报,而业界多以型态大小来划分大报小报。
  大报小报各有利弊。对开的大报有大气的优点。读报视幅宽广,单版承载内容密集,但翻阅困难,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四开的小报只是对开报型的一半。无论在路途中、车厢里,还是沙发上,人们方便阅读、快速阅读、轻松阅读。特别是在厚报化和“读图时代”,四开型小报的头版做整张报纸的导读更方便、简洁,增加视觉冲击力,放大卖相。四开型小报的内页版数多、版幅小,为新闻的细分提供了可能,使单个版面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更便于模块化操作,专题化操作,增加新闻的层次性,丰富版面的多样性。英国、美国等报业已掀起了向版面小、版数多的小报发展的潮流,但又保存了大报的传统优势,产生了“固有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在读者心目中的巨大影响”。
  现在,报纸走向市场,不管大报型态小报型态,办得好则受读者欢迎,影响大,有市场;办得不好则赔钱赚吆喝,在零售市场沦为强势媒体“搭售”。《新民晚报》长期坚持四开小报型态,由于其办得好,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影响一直很大,人们没有说它是小报。正因此,随着市场的回归、定位的回归,报纸型态纷纷采用“亲民”的小报型态。小报化的流行实际上是读者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成都晚报》、《武汉晚报》、《郑州晚报》等在摒弃“机关报情结”,完全走进市场后,也都由大报型态改为小报型态。《新闻晚报》曾为国内首用对开瘦报,把上下版分为A、B版操作,仍然感到掣肘,2004年6月12日借欧洲足球开赛之机,版式再次改为四开小版,“更适合上班族快速阅读”。
  制约大报型态改为小报型态还有一个点是广告的空间是否随之缩小?有的人认为四开小报“难于被广告商接受”。房地产广告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般房子未盖、广告先行、吸引预订,而房地产广告又占了平面广告的三分之一。一些媒体迟迟不敢改小报型态,主要担心房地产广告这块肥肉落入大报型态。其实,不管大报型态还是小报型态,不管哪一种广告,广告商关心的还是报纸的有效发行量,特别是市区的覆盖率、读者的消费力。倘若真正是当地的强势媒体,真正有效实现发行量大、读者消费力强,广告就必然会向其倾斜、投放。何况,小报型态承接到要求大开张的广告,可以打通版来做,可以出特刊等。实践证明毅然改为小报型态的晚报,广告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机制突围——走出“大锅饭”体制,回归市场化管理
  
  晚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机制灵 活、反映灵敏打响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更市场化的都市报诞生后,晚报的机关报体制(或从机关报派生)僵化的弊端更加明显暴露出来,逐步远离市场,用人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方法更多沿袭了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粗放经营,惯性发展,虽然也慢慢在改,但是改的步伐不快,不适应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晚报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机制、体制,释放能量,创造效益。《齐鲁晚报》总编辑郝克远说过:“晚报最大的敌人是晚报自己,是自己的体制、自己的魄力。”
  管理学强调,组织的使命取决于外界社会组织的要求,即确认本组织是为适应何种社会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组织形态的设置、功能要能够满足三种基本需求:富有成效、不断创新、方法灵活。当前,传媒竞争进入到以纵向系统为单元综合竞争、依靠机制和体制的力量决胜的阶段,光靠先进的理念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适应专业时代的体制机制。现在,许多晚报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种法人治理结构的责权利不清晰,使一些报社还不能做到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的主体,报社领导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对企业不负责,处处怕闯“红灯”,定位游移、决策迟缓,让机遇在叹息、研究中错失。而决策、执行一体化的“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科学决策,造成相互掣肘,另一方面易于使监督流于形式。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在市场搏击中转换经营机制的保障。而首要的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或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形成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决策、执行、监督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又彼此协调。 权力分配机制改革、用人机制改革、激励机制改革,是报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三个重要内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形成符合市场机制的报业内部治理结构、治理程序、治理手段,用市场化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来打造活力,持续发展。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
  报业作为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统一体,每天的新闻靠人来采访和编辑,版面的广告人靠来经营和制作,印好的报纸人靠来发行和服务。这几年一些晚报内部对采编人员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多未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聘用制,分配制度未完全打破“大锅饭”,权责利没有紧密挂钩,有的疏忽管理,考核形式化,看不出工作好与坏,中层干部用人是“武大郎开店,矮的进来”。这样的机制难免效率低下、发展泛力。
  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应从事业发展出发,因事设岗、结构合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差异化的绩效考核。采编系统以发稿的质和量为考核主体,非采编系统以工作绩效、工作纪律、工作态度等为考核项目,做到量化考核与质量考评有机结合,实现薪酬向技术岗位、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激励高效优质,要素配置优化组合,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团队智慧、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真正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郑州晚报》把体制创新作为市场竞争的最核心因素来抓,通过设岗竞聘,采编体系的36名中层干部只留下9人,其余全部转为普通员工,待遇与工作量、报社效益成正比。采用全员聘用制,连执行总编贡振国也是“合同工”。《羊城晚报》的干部聘用制、经营市场化、采编合一制、分配配套制,使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组合,提高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其他文献
补齐短板的"木桶定律"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在基层治理中运用"木桶定律"主要存在补短板面面俱到、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等误区,造成劳民伤财、贻误良
运用EXCEL的图表功能绘制击实曲线,克服了以往手工绘制曲线的弊端,具有数据准确,绘制速度快,图形美观且修改数据方便等优点.
价值链是一个商业体系    价值链(value chain)是一个商业体系,来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用来详细描述企业营运或功能行为的顺序。上图用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描述了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   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因此,它们不是相互竞争而是相互合作的。只有完成了价值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产品或服务才是完整的。价值链可以用来描述多种情况
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高校虽然普遍开展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教活动,但在评价的组织实施、态度、时间、频率、方式、内容、结果利用以及师生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仍然存在
从2005年开始,在e-book渐渐为人们所熟悉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更加新颖的出版发行模式,那就是彩e.彩e一般被称为手机杂志,它是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是由我国电信业推出的一种
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一般地讲,评价期刊核心竞争力主要看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足人们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中对知识需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期刊服务的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以往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讲座、网上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读书报告、论文写作等多项互动教学模式是教育学研究性教
目前,传媒业已进入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时代。由于跨国传媒巨头虎视眈耽,国内传媒竞争日益激烈,传媒业的竞争形势和市场格局正在改变,我国传媒业集团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最关键的挑战是我国传媒集团的实力和能力问题。如何培育、提升实力和能力是我国传媒集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战略和战术课题。对此传媒集团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入研究探讨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战术问题,努力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传媒集团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仅为社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相融合,才能保证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速度的稳定性和精准性。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基础要求下,逐渐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中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发展中多媒体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