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的奠酒仪式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758/j.cnki.1004-9371.2020.02.002
  世界上各古老文化中常见一种被称作“奠酒”(libation)的仪式,通常是将液体灌洒在祭坛、物品或者地上。奠酒的行为可以追溯至史前,希腊的奠酒仪式有其印欧文化的源头,同时受到近东文明的影响。尽管有学者认为希腊地区的奠酒仪式活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千纪,但最早对古希腊人奠酒的描写则是源于约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其时,奠酒被认为是一种向他界神明、英雄或死者等进献液体的仪式行为。古希腊人举行奠酒仪式的场合十分多样,包括家中、圣所、婚礼、节庆、战场、坟前,以及其他复杂的场景如净化或巫术等;由于目的不同,不同仪式所用的液体也有区别,甚至所用容器等也不尽相同。尽管学界不乏对古希腊宗教仪式的研究,但关于奠酒仪式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伯克特(W.Burkert)认为奠酒是一种供奉的行为,但如何解释献给天上诸神的液体要洒在地上,诸神怎样才能得到这些礼物?扎德曼(L.B.Zaidman)与波黛勒(P.S.Pantel)则视奠酒为各种仪式中的一个环节,那又如何理解各种单独举行的奠酒?不同的奠酒仪式所用液体的差别又有何用义?奠酒所体现的文化意义何在?对此,尚须依据传世文献对古希腊奠酒仪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就古希腊文献而言,荷马史诗在其文明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其系年最早且文本完整,不失为研究奠酒仪式的适合资料。《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中对奠酒仪式有着大量或详或简的生动描写。聚焦荷马史诗既确保了研究样本的丰富性,也保证了证据的内在统一性。不过,荷马史诗分别使用“choai”、“loibai”、“spondai”3个词表述“奠酒”,按仪式对象则可分为两类。基于上述3个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史诗所记仪式场景,对奠酒仪式进行分类讨论。

一、作为向天神献祭和礼数的奠酒仪式


  事实上,在荷马史诗中,所有献祭牺牲的场景都伴有奠酒的仪式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史诗不仅对献祭牺牲过程中的奠酒使用了该词。其余使用该词的奠酒场景有如下几处:《伊利亚特》卷7行481、卷10行579、卷16行231、卷24行285以及《奥德赛》卷2行432,分别是在希腊联军的酒会结束后向宙斯(Zeus)、奥德修斯成功夜袭后向雅典娜、阿喀琉斯(Achilles)送友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os)上战场向宙斯、普里阿摩斯(Priams)出发去赎回赫克托耳(Hector)的遗体前向宙斯、特勒马科斯出发打探父亲消息前向雅典娜的奠酒。显然,这5处奠酒有一个共同点,即出现在某段历程行将结束或开启之前。换言之,这4处的“loibai”的奠酒似乎更像是一个转折的“开关”。
  从荷马史诗另外几处燎祭场景中出现的奠酒可以发现,诗人均使用了“spondai”一词。例如《伊利亚特》卷7行775、《奥德赛》卷3行45和行334、卷7行138和181、卷8行89、卷13行55等。两者的区别在于,用“loibai”相关词汇的两处诗人明确地提到了主祭者将奠酒滴洒在焚烧的牺牲上。而使用了“spondai”相关词汇的则丝毫没有表明主祭者曾将液体洒在牺牲上。从这几处的语境看,用“spondai”描写的奠酒仪式更可能是洒在地上。那么,将奠酒滴洒在焚烧的牺牲上,又意味着什么?笔者以为,其中一点就是完成牺牲的烹饪,然后,整场献祭仪式的参与者开始分享牺牲。史诗的描写也证明了这一点,诗人在两处使用“loibai”的献祭后,都讲到了众人分食了牺牲的肉。如此看来,将奠酒洒在牺牲上的行为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开关”,即结束灼烤牺牲,转而开始食用。

  从荷马史诗中即兴的奠酒到做客、会饮和会盟的情况来看,“spondai”这个词可能体现了这些奠酒的行为中包含了一种合宜的规矩。换言之,被称为“spondai”的奠酒仪式体现的是一种礼数。而“loibai”的奠酒仪式,如上文所述,更像是一种标记行为,反映了一种状态的转变。虽然这两个词都被用来指称献给天神的奠酒,但至少在荷马史诗中,这两个词在其使用的语境上有所不同。

二、作为向地祗和亡者献祭的奠酒仪式


  《奧德赛》中也有一处用“choai”表示的奠酒,即奥德修斯下冥府前举行的仪式,仪式过程是对此前基尔克(Circe)“仪式教程”的改述。这段教程对仪式的描述更为详细,征引如次:
  从这段文字描述的奠酒仪式中,还能看到“吃”或者说“接受”祭品(注意最后撒下的大麦粉,行520)的概念。就像《奠酒人》中埃莱克特拉说的:“父亲现在已经收到了”。琉善(Lucian)也提到过地下死者以奠酒为食。这里的“吃”只针对亡者,因为这一仪式的参与者不会分享任何祭品。“吃”是十分世俗的概念,即使古代人频繁地向神献祭,却从未见有对诸神如何“进食”的具体描写。   回到本节开篇时提出的问题,如何理解“choai”一词?荷马史诗对该词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奠酒。比如《伊利亚特》卷9行15,指泉水从高处流下;卷12行281,形容大雪飘落;卷16行385,用来表示宙斯降下的暴雨。此外,《伊利亚特》卷6行147,树叶的飘落;《奥德赛》卷6行232,与垂发有关;卷19行590,则是睡意的降临。在这些段落中,该词的使用有一个共通点,都是指从高处“落下”,而且,表现的均为一种高低的落差感或者垂直的距离感。反观被称为“choai”的奠酒,其对象是有别于天神的地下神祗和亡魂,由此角度便能理解为何古希腊人用这个词来有区别地称呼此类奠酒。古希腊人很可能认为,这类奠酒中倾倒出的液体应该也会流到地下深处的冥府。

三、奠酒仪式的文化意义


  荷马史诗中有很多奠酒的场合,有在献祭牺牲时举行的奠酒,也有会盟或会饮时的奠酒,或是即兴祈祷和每日例行的奠酒,还有与地祗亡魂有关的奠酒。奠酒仪式使用的液体也十分多样,包括酒、水、蜜、奶、油以及血。荷马史诗用3个词来称呼这些奠酒仪式:“loibai”暗示着状态的转变;“spondai”体现了不可缺的规矩和礼数;“choai”则反映了空间的落差。但总体而言,荷马史诗中的奠酒仪式依然可分为两类。以空间而论,奠酒可分为向天和对地两类,前者使用“loibai”或“spondai”,后者则用“choai”。就所用液体而言,向天的奠酒仪式通常只使用酒,对地的奠酒仪式所用液体则相对丰富。史诗中出现的这些奠酒仪式,奠定了此后古希腊奠酒仪式的基本形式,即向天的“酹祭”(spondai)和对地的“奠祭”(choai),并且被总称为“酹奠”(loibai),即俗称的“奠酒”。
  从古风至希腊化时期,古希腊人的奠酒仪式几乎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基本上延续了荷马史诗所记奠酒仪式的常见步骤。换言之,在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奠酒仪式遵循着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统。古希腊人的献祭始终伴随有奠酒,可谓没有奠酒就没有献祭。但这并不是说,奠酒必然从属于其他仪式,荷马史诗中的描写已经表明,奠酒可以单独地举行。而且,奠酒可能与古希腊人的作息密切相关,有材料显示,他们早晨起床向宙斯行奠酒礼,晚上入睡前会向赫尔墨斯行奠酒礼。古希腊人会饮的礼数也受到奠酒的影响。甚至奠酒的名词“spondai”,在政治语境中也被用来指代盟约或协定,这一提喻足见奠酒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只要有需要,他们平时也惯于举行即兴的奠酒,甚至苏格拉底临终前也不忘举行奠酒。可见,奠酒仪式渗透到古希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古希腊社会的一种习俗。奠酒的仪式在罗马人那里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对特洛伊王子下冥府与父亲的亡魂会面前所行仪式的叙述俨然是《奥德赛》卷11中仪式的拉丁文翻版。
  古希腊人为何会不厌其烦地举行奠酒,举行奠酒仪式究竟有何意义?从荷马史诗的表述来看,古希腊人似乎认为奠酒是献给诸神的礼物。《奥德赛》卷13有一句话:“大家祭奠拥有广阔天宇、幸福常乐的众神明,在座位把酒酹”。但众所周知,古希腊诸神“十分挑剔”,对祭品种類、祭祀时间和场地有各自喜好,而奠酒却能满足所有神明。然而,若把所有的奠酒都解释为给神的献礼,似乎又有难以自洽之处。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能够确定具有“给予”性质的奠酒,只有“choai”。而献礼的解释,不过是将古代奠酒仪式的内涵化约为一个符合“理性”的简明公式,不免忽略了古希腊人本身的思想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古人“陈旧的”观念也被日益淡化。现代学者对这一古老仪式的解释往往倾向于做出一种相对世俗化的理解,即认为奠酒是给诸神的献礼。尽管在很多仪式中,人们的确是向神明“献出了礼物”,在形式上奠酒也是人们“给出”了某种液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将奠酒理解为按不同目的“使用”特定液体似乎更为恰当。因此,不应该把所有的奠酒都定义为某种献礼的行为。
  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奠酒仪式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奠酒总是伴随着对仪式对象的祈祷;换言之,就是奠酒仪式施受双方的沟通,因此,奠酒的目的似乎都旨在与奠酒对象进行某种交流。而从古希腊人的崇拜实践及其背后的观念来看,接受奠酒的诸神、英雄抑或亡魂不妨以“神圣”这一概念来指代,诸神更是“神圣”的象征和代表。其实,对于古希腊人而言,这些在现代人的眼中似乎过于“原始”的行为,无不具有某种“神圣感”。分析和研究古希腊人的仪式,只有理解对时人而言其中包含哪些特定意义,才不至于把仪式简化为某种僵硬的公式。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古老的奠酒仪式折射出某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其功能和意义的理解不应止于一种世俗化的解释,还要尽量理解古人有关神圣的观念。对此,可以借用伊利亚德(M.Eliade)有关神圣与世俗的概念来尝试理解古人的这种仪式行为。他主张古人都具有一种神圣的观念,即“古人倾向于尽可能地生活在神圣的氛围中,或者接近被认为是神圣的事物”。古希腊人也不例外,他们相信自己崇拜的神灵能通过那些“世俗”的东西来显现,一棵树、一块石头、甚至是一个人,伊利亚德将这些定义为“显圣物”(Hierophany)。他还补充说:“当神圣没有自我显现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地去寻找、激发、召唤这些神圣的东西。”而在各种不同的奠酒仪式中,始终不变的是仪式接受者——古希腊人的诸神、英雄和亡魂。通俗地讲,奠酒其实是一种工具性质的仪式,使用的液体犹如催化剂,仪式的功能是确保与神沟通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如“loibai”所隐含的意思,是一个转换神圣与世俗的“开关”。
  奠酒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天地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奠酒从空间上界定了古希腊人在宇宙天地之间的位置。尤其是对地的奠酒“choai”,体现了天地之间垂直上的落差感。奠酒仪式,这一看似浪费或舍弃一些重要资源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在使用这些液体材料。奠酒的行为也反映出古希腊人对神圣的认同与向往。古希腊人以会盟中向神圣的酹酒——“spondai”来指代盟约,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显例。从奠酒仪式本身以及见于其他各类仪式中的奠酒环节来看,奠酒是从世俗空间跨入神圣空间的一个步骤,从中也可窥见古希腊人的神圣观。可以说,奠酒仪式是古希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让古希腊人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灵活、有效、适时地走近神圣的世界。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5日]
  (责任编辑:刘军)
其他文献
一九五零年四月,身在大陆的胡兰成自感局势于己不利,遂设法潜至香港。在香港,他结识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后者在一九四九年春就已抵港与钱穆等人合办了新亚学院。胡兰成在杂志上看了一篇唐君毅论庄子的文章,深觉与己相投,径直登门造访,带了自著的《山河岁月》稿本请唐指教。几度晤谈之后,唐君毅对胡印象很好,在日记中褒扬胡“颇有自得之言”,“天资甚高,对于人生文化皆有体验”,并认为其才和牟宗三不相上下。接触中
在马拉松年会上,权威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公布了关于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一系列数据,用数字解读中国的跑步热。尼尔森公司高管张琳女士在拉松年会上用调查数据解读跑步群体。由小众变大众中国的马拉松比赛始于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早期,马拉松一直是少数人的运动,201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13场。最近几年,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跑步运动,跑步热潮席卷大江南北。据统计,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4月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提出,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要突出“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面积,调减玉米面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年龄:989岁  收藏地:苏州博物馆  在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有一座千年古塔,名为瑞光塔,始建于三国时期,今塔为北宋时重建所留。1978年,三名小学生一起登上瑞光塔掏鸟窝。在塔的第三层,他们意外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他们随即卸下砖块,结果又发现砖后有地洞。在这个黑黝黝的地洞里,存放着一个1米多高的“黑箱子”——揭开黑色木函,沉睡千年的宋代真珠舍利宝幢得以重见天日。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主
赛事 纽约马拉松赛时间 11月4日地点 美国 纽约纽约马拉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马拉松嘉年华,六大满贯赛事之一,参赛者最多曾超过10万人。赛道的设计也很别致,途径纽约的5大城区,跨越5座大桥,最后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结束。比赛当日,赛道两边将有百万民众来为这场大赛助兴。编辑推荐 摩登之城 一览无余赛事 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时间 11月6日-11月11日地点 中国 福州 海峡奥体中心体育馆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
〔关键词〕咨询案例;反思;高中生    每当看到校园中那一张张如花般绽放的笑靥,总是不由得心生喜悦。用心倾听,似乎可以听到那青春花开的声音。随着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倾听时间的增多,对心理咨询也多了一些思考。本文是一例咨询案例的总结和反思,在此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这种交流可以让我们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一、来访学生的基本资料    来访学生为职高一年级女生,因为与同宿舍两女生之
一九二九年大萧条之前,本·伯南克(B.S. Bernanke)的祖父在纽约经营着不错的药店生意。这位前奥匈帝国军队的士兵与二十世纪初的许多犹太人一样经历坎坷—他“一战”中被俘,后流落上海、辗转法国,最终在美国安顿了下来。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令他的生意备受打击,乃至不得不变卖纽约的资产转而到南卡罗来纳州的狄龙镇谋生。伯南克的青少年时光就是在这个宁静小镇度过的。那时,祖父母时常给他讲述大萧条的往事,引
近年来,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邦(charles-Marie Gustave Le Bon,1841-1931。“勒邦”是旧译,现流行译法是“勒庞”,但窃以为这个译法不仅发音上有偏,而且跟法国当今极右派领袖LePen的中文译名相冲,故不足取)的《群体心理学》(书名由英文译者改成了《乌合之众》),在中国一直“火”得很,好像现在已经有了近二十种译本。这种“火”,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是一直没人深究
一  一九八三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市颁布了一项反色情文艺的法令,禁止所有色情文艺的“制作、出售、展览或发行”。八十年代初,正是政治新右派冒头的时期,新上台的总统是里根,色情文艺禁令与当时的政治风向显出合流之势,让美国各界自由派人士忧心忡忡。美国民众自然也有觉悟,纷纷以保卫宪法为名掀起反对的声浪,最后,联邦地区法院判定该法令违宪,因为它侵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剥夺了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
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