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信息化背景的指导下,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使各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开展受到更多重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基于新课程改革实施,并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已经得到一些成就,并可以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型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基础条件。然而,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依旧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对此,本文就将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国家各个方面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从工程的科技化监管到教学的活动创设,信息化技术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正是因为这样,国家与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與创新意识,能够加强其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建构的同时,为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与选择奠定基础。
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的转变也变得迫在眉睫[1]。当今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受到阻碍。其一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无法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当教师采取统一教学难度与进度的信息技术活动时,就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受到挫折,并且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提升。其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一部分教师会将理论知识看得更加重要,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上一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课上利用网络玩游戏等情况发生,都会采取切断网络端口的方式,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的机会,最后,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下滑。其主要原因还包括,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和文化课一样,采取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性的需求,使得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反感[2]。其次,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创新教学方式,进入游戏或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开展更加新颖的教学活动,但活动的进程与整体节奏依然在教师手中,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口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活动的转变停留在形式主义。
二、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改进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原则
全面且合理的教育观念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基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爱好等等,做到能够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问题,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3]。那么为了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总体把握,掌握并制定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例如:针对信息技术基础好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制定相对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这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应适当放慢引导节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其打好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这样能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质量的阶梯性发展。
(二)加强实践操作训练,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不论哪一个学科,实践才是能够检验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单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只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渐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化路径,突破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个人技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竞赛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应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和竞争的意识,在团队意识的指引下,加强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开拓思维并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
又或者教师也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形式,每周安排一到两名学生为学生们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作为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进行知识点讲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加强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获得成就感。
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需要进行完善的部分,这些都会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受到阻碍,使学生学习质量逐渐下滑。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找到问题的根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优化的教学方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使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的开展更加丰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完善自身,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丽濛.新形势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173-174.
[2]黄钰.微视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应用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9):106-108.
[3]刘昕,刘博伟,洪澄瑜.互动即时反馈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影响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2):16-21+5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国家各个方面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从工程的科技化监管到教学的活动创设,信息化技术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正是因为这样,国家与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與创新意识,能够加强其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建构的同时,为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与选择奠定基础。
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的转变也变得迫在眉睫[1]。当今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受到阻碍。其一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无法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当教师采取统一教学难度与进度的信息技术活动时,就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受到挫折,并且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提升。其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一部分教师会将理论知识看得更加重要,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上一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课上利用网络玩游戏等情况发生,都会采取切断网络端口的方式,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的机会,最后,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下滑。其主要原因还包括,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和文化课一样,采取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性的需求,使得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反感[2]。其次,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创新教学方式,进入游戏或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开展更加新颖的教学活动,但活动的进程与整体节奏依然在教师手中,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口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活动的转变停留在形式主义。
二、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改进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原则
全面且合理的教育观念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基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爱好等等,做到能够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问题,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3]。那么为了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总体把握,掌握并制定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例如:针对信息技术基础好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制定相对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这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应适当放慢引导节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其打好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这样能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质量的阶梯性发展。
(二)加强实践操作训练,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不论哪一个学科,实践才是能够检验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单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只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渐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化路径,突破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个人技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竞赛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应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和竞争的意识,在团队意识的指引下,加强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开拓思维并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
又或者教师也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形式,每周安排一到两名学生为学生们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作为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进行知识点讲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加强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获得成就感。
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需要进行完善的部分,这些都会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受到阻碍,使学生学习质量逐渐下滑。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找到问题的根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优化的教学方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使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的开展更加丰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完善自身,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丽濛.新形势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173-174.
[2]黄钰.微视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应用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9):106-108.
[3]刘昕,刘博伟,洪澄瑜.互动即时反馈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影响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2):1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