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明朝灭亡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民战争,危机与威胁,明朝灭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20-05
  部编教材第17课“明朝的灭亡”从三个方面陈述史事:官场腐败、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李自成进北京结束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但是明朝的香火又延续了十几年,史称“南明”。郑成功就是效忠南明王朝的大臣,他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为了光复明朝。最后,南明王朝被清军剿灭。李自成占领北京仅有43天,1644年5月1日清军进驻北京,9月顺治帝登基,清朝迁都北京。因此应该说是农民军与清军合力推翻了明朝,满族也是受明朝压迫,且最早提出推翻明朝,并先于李自成建立政权,完全归功于农民军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歌颂农民起义。

一、1978年以来课程中的农民战争


  自2000年以来,中学历史课程已经10多年不讲李自成起义了。初中教科书最多在课前引言中说一两句,实验课标的高中必修专题则没有古代农民战争的一席之地。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这个思路与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學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致,前面有陈胜吴广起义,后面保留李自成起义,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革”之后至2001年前,国家教育部(委)总共颁布了7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粗略统计其中对古代农民战争的教学要求,可以回味阶级斗争学说对历史学及历史课程的影响。1978年和1980年的大纲,农民战争有10多处,明末农民战争作为一节,开列3个子目10条要点,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不过如此。这可以理解,“文革”刚刚过去,尽管中共中央明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历史学的清理工作尚未展开。1986年的大纲中,这10多处仍然保留,只是内容缩减,说明阶级斗争思维的惯性还存在。1980年代,学术界思想开始活跃,首先清理的就是对古代农民战争的认识,并且大体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民起义只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以后有关农民战争的专著几乎为零,有关文章仍不断深入反思过去的观念。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史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下,1988年的大纲只保留了秦末、汉末、唐末、明末4次农民起义。但是,1990年的大纲又全面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10多次农民起义贯穿成一条线索。这大概与那场政治风波有关。很快,两年以后的1992年大纲又删减到4个,退回到1988年大纲。产生这种极具跳跃性的变化,似乎与邓小平南行讲话有关,但更多的反映了大纲和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因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与学术发展开始拉开距离,不光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世界近代史的反差更大,以至于高考试题与高中教材唱反调,迫使高中教师阅读学术著作。而后,2000年大纲保留了“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以下没有要点。2001年颁布的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只有“陈胜吴广起义”,课程标准研制组也起用了另外一批人。这些变化反映了历史课程与政治气候的关系,以及大纲和课标编写人的学术认知。
  歌颂农民战争,当然要掩盖农民战争的负面影响。其实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军的恶行很多,他们虽然与官吏、官军为敌,但杀富济贫、纪律严明的也比较少见,滥杀无辜可称残暴的却不少,典型如张献忠。1630年到1644年的14年间,张献忠带领的起义军纵横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数省,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做的就是大肆抢掠,然后纵火烧房,再就是杀人,凡是不愿意随军的全部杀掉。张献忠的队伍杀人成性,最令人发指的是残杀妇女,即使是年轻漂亮的女子,陪宿一夜后第二天也要杀。占领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初期,张献忠曾一度约束部下,但撤离前夕他不仅屠杀了全城居民,队伍中的四川人也被拉出来斩首。尽管长期以来历史课本歌颂农民战争,正面肯定张献忠起义,但是张献忠屠蜀的残暴并没有被川人忘却。如今川蜀有纪念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塑像和墓碑——秦良玉两次抵抗张献忠入川,在张献忠成都称帝后仍然坚持反抗;而寻遍四川重庆各地,没有人为张献忠造像立碑。那些颂扬张献忠的书籍和文章如今看来都是满纸荒唐,一文不值。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都是典型。课程内容选择农民起义,问题在于如何解读农民起义的作用。陈胜吴广的首义之功,古往今来都没有人否定;但是要说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那就是无视六国贵族群起的事实。过去课本的说法是,楚汉之争以前包括刘邦项羽都属于农民起义,之后性质就变了。其实,农民起义只能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最初造反的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但最后成功的不是他们。有压迫不见得就有反抗,没有组织领导的抗争不能成事;有组织有领导还要看领袖的素质和斗争的策略。宋朝的几次农民起义规模都不算小,清朝的白莲教起义规模更大,但都被镇压下去了。一个政权核心的内斗及官僚群体的贪腐和不作为,是自取灭亡,也是这个政权瓦解的前兆。全面介绍秦朝灭亡和明朝灭亡的各种因素,才能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独立思考,避免单一的立场。尽管明朝政府是被李自成直接推翻的,但是导致明朝灭亡绝不是农民起义一举之力。必须改变以往套路,尽管学生还很小,也要训练其全方位地观察历史。

二、明朝的危机与清军的威胁


  1571年,明朝与蒙古终于和解,此后九边军费逐渐下降,这时倭患也已绝迹。没有军费压力,又有张居正主持改革,大明王朝的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国库开始有了存银,最多时达400万两,北京粮库存粮可供8年食用。1582年张居正去世,19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这个皇帝心胸狭窄又热衷敛财,疑心病重又贪图安逸、沉湎酒色。他从23岁开始“怠政”,一方面不上朝也不批复奏章,另一方面挥霍无度。光禄寺主管皇帝的伙食,一年开支最高达到29万两白银。当时一个二品高官的年薪不过153两银子。据黄冕堂的统计,万历年粮价在5至7钱银两1石。① 1石大约折合现今120~150斤,价格不到一银两,29万两可以买到大约4000万斤米,大约是8万人一年的口粮。为皇帝购买的食物要比市价高出许多,因为宫里养着两万多太监,他们要加码找回扣,弄点儿油水。每个活着的皇帝都要为自己建陵墓,定陵是万历帝的陵寝,为此耗银800余万两。万历皇帝在位48年,前13年有些积累,后35年基本耗尽了帝国财富。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作为书名,意指万历中期已经显示出明朝气数已尽。   1592至1598年,援朝对日战争打了7年,又花了不少银子。1620年万历帝死前,后金的努尔哈赤已宣誓对明开战。到崇祯继位,1628年陕西农民大起义爆发时,蒙古已归顺满洲,清军得以绕道内蒙古从大同、宣化进入山西和河北北部。清朝占领辽东大部分土地后,直接从居庸关、山海关之间的墙子岭、喜峰口进入京畿,最远攻占了济南、兖州。清军铁蹄深入冀鲁,在京师周围如入无人之境,明军根本不是对手。他们抢掠财物人畜后从容回师,还在道路上竖起木牌,上书“各官免送”,嘲讽明朝将官。1642年,清军第五次从喜峰口进入关内,一路攻下府州县88城,往返8个月,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掠得黄金1.2万两,白银220万两。当时明军以重兵防守山海关和京东一带,但其以东、以西的长城各关口已经形同虚设。要不是顾虑被明军包抄后路,清军可以早于李自成进入北京。这年李自成军还在陕甘活动,转年才渡黄河进入山西。如果推翻明朝不以谁先占领北京为依据,那么,至少可以说清军消耗了明朝最后大部分的经济、军事实力,更何况“辽响加派”是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关外的政权一直以取代明朝为目标,而农民起义军在十几年中都没形成统一的核心,也没有推翻明朝的明确意向。张献忠造反的目的就是做“南霸天”。李自成1642年才开始政权建设。据说,他打到北京城下还写信给崇祯皇帝,要求割让西北自治,给100万两银子慰问,然后他替朝廷打击清军等敌对势力。

三、亡国之君无奈官场腐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17岁继位。1644年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城的凌晨,他吊死在万岁山寿星亭旁的一棵树上,万岁山俗称煤山,清朝更名为景山。“万岁”“寿星”对这位34岁的死者是绝妙的讽刺,据说崇祯皇帝在衣服上写下:“因失江山,无颜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说句公道话,他已经尽力了。
  年轻的皇帝17年来始终克勤克俭,专注政事,但他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一个虚伪而又贪腐的官僚群体。他太缺乏政治经验,急于求成又刚愎自用,不惜痛杀高官以儆效尤。他处死内阁大学士2人、总督7人、巡抚11人,其中有冤死的袁崇焕。他用人又疑,半年之内蓟镇总督换了5个人;17年内兵部尚书换了14人、内阁班子先后用过50人。满朝文官有见识的可用之人实在太少,都是些善于唱高调的、无德无才的庸人。即使如袁崇焕这样的有谋略、懂军事的文官,也不免流俗。崇祯即位后马上启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召见他时问及對后金的战略,袁崇焕说“计五年,全辽可复”。退下后有人问,你具体打算怎么实现?袁却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皇上着急,我就是说说安慰他而已。其实他看清了敌我态势,到辽东后以防守为主,但是在皇帝面前也敢唱高调。在辽东基本失守后,八旗军再次南下,深入冀鲁,与正在蔓延的农民起义对明朝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力主议和,提出“必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方针。无论关外的清朝是否接受议和,以明朝的实力,外患内忧不可能一并解决,攘外必先安内是最佳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这个方针的可行性。杨嗣昌一方面下令明军在陕西围追堵截,另一方面派人在湖广大力招安,李自成被迫败退商洛山中,张献忠接受招安。但是对清朝议和的试探,招致群臣反对,半途而废。皇太极抓住把柄再次发兵入关,北京告急,崇祯帝将征讨农民军的部队调回驰援首都,造成中原空虚,李自成、张献忠趁机再度兴起,一发不可收拾。当崇祯帝想明白了与清朝妥协才能专心对付李自成后,便秘密指示兵部尚书陈新甲筹划议和。这个陈新甲马马虎虎,竟然将议和的重要密信随手放在案上,使书童误以为是“塘报”,拿出去交各部门传抄,于是引发大臣上书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私定议和。崇祯被舆论绑架,处死陈新甲,于是明朝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中加速走向灭亡。
  在朝廷上唱高调的那些官僚其实最无廉耻。李自成大军进入山西,两个月即可兵临北京。大臣李邦华、李明睿等建议南迁南京,但绝大多数官员认为撤退可耻,反对南迁。崇祯帝又想放弃辽东,让驻扎在山海关外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回防北京,大臣们又借口“一寸山河一寸金”反对。他们慷慨陈词,要与北京共存亡。高调唱了一个多月,李自成已攻下居庸关。此时北京守城士兵尚有15万,但缺饷,国库存银仅8万两,于是崇祯帝下令百官、皇亲、太监捐款救急。但很少人响应,崇祯自己也没有倾囊而出,捐款总共收到20万两。而在李自成进京后“追赃助饷”的威逼下,权贵、太监和京官总共交出了5600万两现银。当农民军破城时,没有官员血战到底,有自杀的,更多的是排队要求李自成安排工作。之前皇帝下诏要求各地发兵勤王,响应者只有一个将领带了8000人来,崇祯马上召见慰劳,派驻居庸关,但没几天这支军队就投降了。
  明朝上层官员如此,下层也普遍贪腐。官吏升迁,全凭贿赂,各级官位,定价不一。军费下拨一万回扣三千。部队普遍吃空饷,有记载说,京师驻军十一万实际人数仅过半。地方官则贪赋税。崇祯即位之初,吏部官员韩一良上奏疏说:现在的世道,没有不爱钱的官,没有钱不能办的事,官场之中不可能洁身自好,我也不例外。①崇祯帝不是不知道,他厉行节俭,杀鸡儆猴,无奈积重难返。

四、李自成进京与满族入主中原


  李自成是陕北米脂人,原为驿站马卒。陕北贫瘠,又连续5年发生大旱、蝗虫、地震、瘟疫等灾害,促生大量饥民。陕北地近蒙古,设有边镇驻军,崇祯年辽东吃紧,军费多数用于辽战,陕西边镇往往拖欠。饷额不足,军士生活已经很困苦,军官还要克扣,再加上自然灾害,士兵也被逼上绝境。崇祯即位那年,陕北发生饥民与贫军的起义,李自成加入其中。1632年李自成26岁,已颇具名声。《明史·李自成传》说他“善骑射”,“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1636至1638年,各路起义军或被镇压、或被招抚。李自成也偃旗息鼓,带领几百人在人烟稀少的川、陕、楚交界蛰伏了两年之久,不为人知。
  从1639年起又是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河南、山东最为严重,农民被迫造反。李自成乘势再起,出商洛、入河南,队伍得到大量补充,这时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读书人加盟,为李自成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前李自成的队伍也烧杀抢掠,自这些读书人为李自成制定了减轻赋税、赈济贫穷、严明军纪、不许扰民等一系列政策之后,李自成军不断壮大并连续取得几次大战胜利。1642年李自成开始政权建设,改襄阳为襄京,修宫殿,仿照明朝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官员配置。1643年李自成军挥师陕西,占领西安,继而控制西北全境。李自成又把西安作为中心,称王建国,拜官授爵,开科取士。1644年初,李自成分兵两路进取北京。此前各路农民军都不会宣传造势。这次渡河入晋,李自成军广发檄文,宣布:“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粮,早图爵禄。”李岩还编造了童谣“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宣传配合行动,大军一路秋毫无犯,所向无敌,很多明军士兵拒绝抵抗,百姓焚香迎接闯王。   4月,李自成军兵临城下,驻扎在北京城外的明军三大营立即溃散。农民军从西安到进入北京,只遇到微弱抵抗,多数明军都望风而逃。北京城居民也纷纷在大门贴上“顺民”,迎接改朝换代。
  李自成军最初占领北京时,不杀不抢,不许罢市,甚至将抢劫绸缎铺的两名士兵“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示众,但是很快农民军就腐败了。李自成原以不好酒色著称,这时也没了定力,与其他领导瓜分宫嫔,畅饮宫中,唯一关注之事就是登基大典。农民军不是变质,恰恰是因为没变质,如果变质了他们就会与官绅联手维持秩序,巩固政权。但是,出于对贪官污吏的憎恨,他们实行“追赃助饷”,拷掠官绅,杀戮降臣。大学士魏德藻交出1.3万两黄金,仍然被杀。其实大顺军并不缺钱,明朝皇室、国库还留下不少金银,而追赃搞得官绅人人自危。吴三桂在辽东与清军对峙十几年,本来势同水火,此时得知父亲妻妾都不能保全,毅然选择降清。清朝正想趁乱入关,于是10万八旗铁骑急驰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附近大战,苦战正酣时,清军突然出现,李自成大败,退到北京。清军入关后打出“与流寇争天下”“除暴救民”“义兵之来,为尔等血君父仇”等口号,并严明军纪,不杀无辜,北京城官绅居民一律反水。固守北京城可能出現内外夹击的局面,李自成果断撤离,撤离前的白天还匆忙举行了登基大典。清军与吴三桂合兵追击。李自成的领导核心又发生矛盾,李岩被杀,“文武不合,军士解体”,起义军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
  清廷从盛京(今沈阳)搬到北京后,为崇祯帝举行葬礼,启用明朝旧臣,改朝换代开始很平稳,直到打下南京才遇到激烈的抵抗。原因主要是强制实行“剃发令”,汉人不能接受。同时明朝旧臣也看清了满族征服的现实,民族矛盾发展为江南各色人等参加的抗清斗争。郑成功是其中一部。

五、对教师的考验


  历史有些课的内容必须依靠教师讲述,学生插不上嘴,讨论无济于事。魏晋南北朝的更替那么频繁,删减就割断了历史脉络,但初中学习也没有必要详细,只能由教师描述梗概。农民起义、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交错发展、起伏跌宕又相互关联的历史景象,丰富多彩而又令人扼腕叹息,教师一气呵成,学生印象深刻。如果中间穿插几个课堂提问,断了“气”不说,时间大概也不允许。“满堂灌”是指按照一定的结论陈述史实,约束学生的思维。而主要用语言展现纷纭复杂的历史场景,不以特定的结论为导向,如果引人入胜,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应该充分肯定教师的功力。这样的课对教师的实力也是一种考验。建议本课采用这样的结束语,给学生留下一点儿印象:
  在大明王朝崩溃,中国发生内战之时,1640年的英国也发生内战。1689年,英国议会以“光荣革命”形式通过《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国王的权限,例如: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征集军队、不能任意拘捕臣民、不得任意废止法律、法官任免权属于议会、依附于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员,等等。由此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17世纪,英国在“科学革命”中,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生理学、化学各个学科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出现新的生机,经济学、法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新兴学科开始起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活跃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改朝换代,皇权至上走向极致。
  【作者简介】任世江,《历史教学》顾问。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通过呈现历史细节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情境,回到“历史现场”体验历史发生的过程,可以在“情”与“理”的逻辑框架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的合理,反思历史的不合理。在发现历史过程中展开的以史料为基础的有理有据的想象和推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历史情境,历史想象,史料实证  在知识易得的时代,课堂教学
20年前,他和她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从恋人到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夫妻又变成了最熟悉的“熟人”,熟悉得就像别人形容的“左手和右手”,再找不到电光石火般的恋爱感觉。  当年,在简单得只有3桌宴席的婚礼上,亲友们都很看好这对新人,认为他和她是青梅竹马,又有父母之命,而且两人同在一家工厂工作,这桩婚姻应该牢不可破,会从纸婚一步步走向金婚,甚至是钻石婚。  婚后的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却不失温馨,如同一条静
关键词 监控,课堂,人文,创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58-05  对于一门学科而言,所涉猎和传授的知识是否越多越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随着广大教师的专业觉醒,随着“繁难偏旧”作为旧课程的标签和符号而受到口诛笔伐,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晰。不同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基础教育的定位
编者按:本刊7月上半月刊发表的“从《历史教学》看五十五年来我国的历史教育研究——基于CSSCI(1951—2006)数据的量化分析”一文,因我们审稿时没有仔细思量,没有发现该文数据的严重失实。本刊是1951年创刊的杂志,1990年代之前没有电子版。经询问,CSSCI只有1998年以后的数据。作者在注释中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指清华大学的CNKI。本刊没有与该中心签署最终协议,不知道他们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英国的课业”,何伟亚中国近代史  殖民主义是始于1500年前后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伴随着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日渐衰落,但其影响至今依在。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对殖民主义种种影响开展批判性反思,是探讨殖民主义之后全球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理论话语。后殖民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一
[关键词]历史学科,命题,核心素养,历史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06-06   随着高考命题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对高考命题理论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要构建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离不开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当前,我们对许多重要概念的认识还是含混不清的。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阶段,一些概念又被赋予了新的含意,更加剧了其含糊性。本文拟对
丈夫离世前夕,凤飞飞对他说:“等你在那边辟好了花园,种下了满园的花儿我就过去,唱歌给你一个人听!”2012年1月3日,这位享誉华语乐坛的“帽子歌后”,终于兑现了她对爱人的生死承诺……  这个男人让她动了心  2012年1月1日,凤飞飞沿袭丈夫赵宏琦去世后每隔几天都要给他写一封信的习惯:“亲爱的,我曾遗憾生命中仅有一半时光与你相伴,但现在我要说,来生那么长呢,你可能再也甩不掉我了。也许再过10天,或
长裙至少过膝盖,热裤或者超短裙都容易让男人想歪,毕竟你可能碰见一个好男生,不要吓走他。尽量把头发披下来,我知道很热,但想想,连梅超风披了头发都多几分女人味呢。  忌浓妆。不要大浓妆,涂颜色鲜艳的指甲油,再重申一遍,直男没有审美观,亲和力是征服一切的开始!  不要怕冷场,重点是谈话内容。姑娘们啊,少说话,把舞台留给他。不要怕冷场!你以为冷场男人不尴尬啊?一冷场,男人几乎都要跪下来求婚了!冷场你就专心
有媒体报道称,2012年初,因为节日被父母“逼婚”,节后的一些相亲会人数猛增20%。从中国式结婚到中国式离婚到时下的中国式逼婚,围绕婚姻的话题,正在每个阶段扩展蔓延。天涯论坛网帖中一个关于“神勇”母亲逼婚帖,引起了当今众多剩男剩女们的共鸣:面对不堪其唠叨、愤然将门反锁的女儿,这位妈妈冒着生命危险从8楼的窗户爬进女儿房间,只为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无论如何,必须结婚!”寒假、春节、情人节、劳动节、青
[关键词]史料应用,部编教材,宋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14-05  教材史料简言之即是教材中的史料,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显著特点是纲要式的正文配以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史料。纲要式体裁决定了正文非常简练,是对历史脉络的勾画,这种勾画对于高中生学习历史来说未免枯燥、单一。好在部编教材配以丰富的史料,这些教材史料正好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