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考议论文语言“繁花如锦”的方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对多数。但很少有得高分的,究其原因是文章缺乏有力的说服性的语言。而议论文的语言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又常常被老师以“言简意赅”四字简单地一言以概之,不免使部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错误地认为说理文章不必锤炼字句,不需讲究文采,于是夫子说教式的语言,枯燥而呆滞的文字就充塞于同学们的作文之中。本文主要从修辞方面来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锤炼,以期来提高考生高考作文水平。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
  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对多数。但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学生只是抽象地说理,概念化地论述,使得文章单调、枯燥、乏味、不准确、不严密、漏洞多,严重影响了文章的表情达意,使论证缺少说服力。而要想让文章能表情达意,能有很强的说服力。就必须加强学生作文的语言训练。但由于语言训练具有零碎性、慢长性和教师本身基本功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老师只是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议论文的结构模式进行讲解与训练。而忽视了这所有的一切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强有力的语言这一切的讲解与训练都不可能收到实效。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忽视或根本不知如何经营自己的语言。“繁花如锦”的语言在高考考纲上也有明确规定——“有文采”,即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文采”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级语言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其实就是你的自我推荐书,你必须得依靠这份自我推荐书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所以你的这篇文章要让阅卷老师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打高分的强烈欲望。那么你就不能忽视文章的语言美,特别是议论文的语言。
  在写作中对于修辞有的人不喜欢用,有的人不善于用,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干瘪晦涩,要么矫揉造作,很难达到说理的目的。而修辞是修饰词句。从语言表达来看,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想使议论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就要运用修辞。只有运用修辞才能休具体为抽象,把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的表达给读者。
  一、运用比喻,形象阐释
  比喻,是把有相似点的某一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使无形之情绪变为有形之形象,让人可观摩,可嗅闻,可触摸,可玩赏。比喻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使之生动形象。议论文中有不少抽象说理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能够运用上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再抽象的道理也能很容易让读者接受。
  如对于“诚信”这一概念,作者就用比喻的方法阐释了诚信的社会意义:
  诚信之于人品,犹如雕花之于玉璞,更增其美丽精粹;诚信之于他人,犹如沙漠之中见绿洲,给予人清爽与希望;诚信之于社会,犹如一滴雨水的滋润,一阵春风的吹拂,虽然微小,却能孕育一个生机蓬勃、健康向上的春天。【1】(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重于泰山》)
  这样的语言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可使文章显得文思飞扬,增添几分魅力。议论文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抽象地说理,那么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所以,只有鲜活的形象可以吸引并打动读者。在论述时,展开想象,借助比喻,既巧妙说理,又文笔生辉。
  比喻是修辞方法较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的含义,它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易于读者接受。不过要注意:①要扣住概念或规律的本质特征;②阐释语要精当简要。忌空洞无物,忌勉强凑合。
  二、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能构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增强和谐的节奏感,形成整句的抒情或说理效果。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严密、更充分、更透彻。优美贴切的排比,是文章的一袭彩衣。若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既气势磅礴,又轻盈空灵,富有诗意。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如珠落玉盘,余音绕梁。排比句用于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让你感受到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中,排比的运用给双方辩词增色不少。此法重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使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要注意围绕概念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在事例后要加上适当的必要的论说。
  如2007年陕西省高优秀作文《学会成长》:
  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眷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解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2】
  “学会成长”“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学着适应”显示了考生活跃的思维。运用了排比修辞,不仅是为了外表的华丽,更是为了更加透彻地说理抒情。
  三、巧妙引用。增添情趣
  在议论文的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其中道理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这些道理少不了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成语等的引用。在论述时恰当地引用,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有力,而且让语言有了亮色,有了文化气息,并且有警策人心的作用,用在文章中往往使文章富含哲理,平添趣味。
  如2007年湖南卷湖南一考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3】
  除了引用确有出处的名句之外,还可以创造不同类型角色的特色语言。如:
  童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用铁一般的意志拒绝诱惑。”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4】   这里的引言是不同类型的人富有个性(群体)特征的语言,显得有代表性,有特色。
  在引用名言时别忘了加上自己对名言的阐释语句,可以用在引言前,也可以写在引言后,目的是加强说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
  四、营造疑问句,能够创造文章的波澜美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渐推进地展开,而且指语言要富于变化。营造疑问句,是造成波澜的一个有效方法。
  (1)巧用设问
  恰到好处地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转折》,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钢笔,你会怎样使用它去工作呢?信手拈来,随意涂鸦?还是竭尽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是珍惜使用,还是毫不吝惜地挥霍?
  进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在面临人生中无数的转折点时,我们又将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这转折写出下文呢?
  作者层层设问,竟引得人思绪起伏,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思考作答文章内容,文章内容因此设问而层层深入,文章结构因此设问而跌宕生姿。
  (2)巧用反问
  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强化确定的语气,我们有时从反面提出责问,用疑问口气来表示明确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集问、答于一体的修辞方式。反问是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一位福建考生在《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的开头写道:
  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怪哉?怪么?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
  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议论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会让议论文的语言“繁花如锦”。
  参考文献
  [1]《高考满分作文〈诚信重于泰山〉》(2001)
  [2]《高考满分作文〈学会成长〉》(2007)
  [3]《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2007)
  [4]《高考满分作文〈拷问灵魂〉》(2002)
其他文献
摘要: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诗歌教学 理解想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  (一)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诗的大意  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要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明白诗的意思,体会出诗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介绍
【摘要】教学同教育一样悠远,教育是一种理想,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则一直认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应该是艺术中的艺术。在以前的音乐课堂中,歌曲的演唱因为缺乏情感润泽而失色,音乐因为匮乏精妙的设计方式而如同鸡肋,我相信很多音乐教师都跟我有同感。新课堂改革后,我们关注的焦点改变了,教学方法多变了,课堂也显现出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围绕《小学音乐和谐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实践尝试,
摘要:新课改实施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系统,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地方课程只不过是加入了部分地方特色鲜明的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罢了,而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因为各种原因流于形式。所以很多必修科目比如语文等还是国家统编的教材独领风骚。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学生的,然而每个地区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特点不尽相同,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教学水平明显较低。想用统一教材实现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培养
【内容提要】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 键 词】错误 教学资源 精彩课堂  传统的教学课堂应做到滴水不漏,更不容许错误的发生。在课改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时,不难发现,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即时发生的错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处理得好,更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学习兴趣,这兴趣有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这些话也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它告诉我们唤醒学生就是唤醒学生的兴趣,这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关系到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抓好该项工作、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常抓不懈    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抛砖引玉,浅谈几点认识,求教于大家。  一、进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摘要:有效的教学是始终牢固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基础之上的,这种认同包涵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科目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当学生不以为所学科目能够给自己带来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知识或能力的增长与乐趣时,便缺乏对科目的认同,因而会出现不断地讲小话、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刁难或藐视等现象。故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
【摘要】许多语文老师都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语文课堂花了很大的功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学生在课堂上练的时间不够,流于形式,缺乏在课堂上扎扎实实的有针对性的练的过程,学生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学习这种外在形式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与练有些脱节。那么,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关键词】语文课学与练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崭新学科对新鲜事物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爱因斯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英语以其陌生的面孔,异样地走进学生当中,他带给学生全身的好奇感。学生为自己吐出的每词,每句而兴奋,激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这在三年级开始教育中我们都强烈地体会到。  PEP教材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