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是通过三个方面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危机本身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影响以及信贷紧缩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打击了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房价下跌使得新房潜在购买者选择持币观望,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二手房供给增加,目前新房和二手房库存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3月份的新屋开工数跌破100万套,跌至17年来的最低值,较2006年年初的高峰期已累计下降了60%。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领先指标,新屋开工数跌势难止,一方面预示着房价调整还远未结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房地产投资的大幅缩水。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
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股市价格也经历了深度调整,而这将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美国居民消费模式已经由“收入驱动”转变为“财富驱动”。由于资产价格上涨造成家庭财富价值上升,导致很多美国家庭越来越青睐当期消费超过当期收入的举债消费,这也是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而次贷危机爆发后,资产价格下跌将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美国居民举债消费的意愿(风险偏好)和能力将显著下降,可能重新回归到“收入驱动”的模式。同时,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企业的现金流降低、资产净值下降,这一方面削弱了内部融资的来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抵押品价值下降,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下降。美国信贷市场上的持续紧缩局面,导致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零售贷款规模萎缩,限制了居民的举债消费,也造成向企业提供批发贷款的规模下降,导致企业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投资计划。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将通过多种渠道冲击美国的居民消费和私人部门投资,最终拖累宏观经济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国经济减速将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对中国等出口导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美国经济下滑一方面将直接减少美国本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将通过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口。对于出口导向经济体而言,这将显著拖累其宏观经济增长。第二,次贷危机将造成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在2008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美国股市同步下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调整行为所致。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将会导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从2008年下半年起急剧增长,从而吹大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而最终热钱的突然撤出则可能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下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三,美联储持续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推动了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其他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压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前提下,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困局。第四,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其他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显著缩水,这减轻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负担,但却造成了其他国家的国民财产损失。
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最大冲击不是资金的倒流。因为流入中国的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很难在一两年内流出。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出了在资金上依赖外资的发展阶段,而过渡为高储蓄所带动的资金富裕型经济(尽管我们还不是富裕经济)。所以,对于世界资金倒流的影响,中国应该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相比之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减速。其原因很简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最大、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外需下降导致中国总需求不足,因而出现了1999~2002年通货紧缩的压力,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不就是启动内需吗?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开放度远大于1998年,我们应该更要小心防范内需的不足。
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打击了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房价下跌使得新房潜在购买者选择持币观望,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二手房供给增加,目前新房和二手房库存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3月份的新屋开工数跌破100万套,跌至17年来的最低值,较2006年年初的高峰期已累计下降了60%。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领先指标,新屋开工数跌势难止,一方面预示着房价调整还远未结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房地产投资的大幅缩水。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
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股市价格也经历了深度调整,而这将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美国居民消费模式已经由“收入驱动”转变为“财富驱动”。由于资产价格上涨造成家庭财富价值上升,导致很多美国家庭越来越青睐当期消费超过当期收入的举债消费,这也是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而次贷危机爆发后,资产价格下跌将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美国居民举债消费的意愿(风险偏好)和能力将显著下降,可能重新回归到“收入驱动”的模式。同时,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企业的现金流降低、资产净值下降,这一方面削弱了内部融资的来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抵押品价值下降,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下降。美国信贷市场上的持续紧缩局面,导致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零售贷款规模萎缩,限制了居民的举债消费,也造成向企业提供批发贷款的规模下降,导致企业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投资计划。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将通过多种渠道冲击美国的居民消费和私人部门投资,最终拖累宏观经济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国经济减速将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对中国等出口导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美国经济下滑一方面将直接减少美国本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将通过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口。对于出口导向经济体而言,这将显著拖累其宏观经济增长。第二,次贷危机将造成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在2008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美国股市同步下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调整行为所致。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将会导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从2008年下半年起急剧增长,从而吹大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而最终热钱的突然撤出则可能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下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三,美联储持续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推动了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其他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压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前提下,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困局。第四,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其他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显著缩水,这减轻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负担,但却造成了其他国家的国民财产损失。
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最大冲击不是资金的倒流。因为流入中国的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很难在一两年内流出。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出了在资金上依赖外资的发展阶段,而过渡为高储蓄所带动的资金富裕型经济(尽管我们还不是富裕经济)。所以,对于世界资金倒流的影响,中国应该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相比之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减速。其原因很简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最大、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外需下降导致中国总需求不足,因而出现了1999~2002年通货紧缩的压力,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不就是启动内需吗?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开放度远大于1998年,我们应该更要小心防范内需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