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较典型的现象:一是“穿新鞋,走老路”,即用的是新教材、谈的是新理念,但用的还是老方法。二是尝试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但对课程和教材理解不准确,课程特点和价值得不到体现。
  典型案例一:《博客的使用》
  教学目标:了解博客的概念;学会自己申请免费的博客空间;学会发表网络日志的方法,学会利用博客管理个人数字化资源的方法。
  教学过程大致为:教师介绍博客的名称、作用、博客的申请及应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申请博客空间、发表日志、上传文件等。
  典型案例二:《表格信息加工》
  教学目标:能根据需求分析,借用表格处理软件(如Excel)加工原始信息,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通过对研究任务的分析,以“主题活动”为导向,明确信息需求,确定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大致为:围绕一个关于节能的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出示与主题相关的数据表,让学生分析其图形表达方式,再应用“在线调查”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BBS对主题任务发表观点。
  
  问题一:目标意识弱化,教学目标偏离
  
  案例一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教材“信息资源管理”单元的一节课。教材中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文件管理方式、管理硬件、管理软件、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数据库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
  仔细分析该单元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其中,显性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隐性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价值、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的行为和素养。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全面,技术文化的思想有所体现。但该案例将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博客的使用)上,造成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一条导轨,支配着教学的过程,并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树立宏观目标,又要突出重点目标。
  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任务明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短、内容更新快、目标变化大,课程多元、动态、开放的特征明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理解课程内涵,研究课标,分析课程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适应教材的变化,并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情况,分析、梳理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其次,围绕宏观目标制定并细化出可以分步实施的课堂教学目标,即微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材内容。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微观目标要为宏观目标服务。
  案例一所处单元的宏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和素养,体验科学管理信息的意义,感受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围绕宏观目标制定的重点目标是:了解不同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及特点,掌握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其他内容,如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Blog等可作为教学素材和参考。一旦确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就会化繁为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问题二:主题活动泛化,教学方法单调
  
  案例二的亮点是设计了两个与节能相关的主题活动。围绕研究任务,教师从“一度电是否有价值”的话题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小到一度电的功用,大到国家的能源浪费,师生讨论了一系列话题。但与信息技术课程,特别是与本单元“表格信息加工”相关的知识点、技术、技能,仅涉及折线图、柱形图等图形表达方式和简单的排序与求和计算。学生学习活动的重点是对主题的讨论,而不是表格信息加工。
  表格信息加工是信息加工中的重要内容,技术与工具的运用、技能与技巧的掌握是其教学重点。案例二中主题活动的应用不当造成了活动泛化,使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的含量减少,知识体系杂乱。
  教学建议:主题活动式教学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目标。主题活动只是教学情境或学习素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不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教学目标清晰、课堂教学主线明确,学生的活动也应与教学目标具有高相关性。
  
  问题三:技术特征淡化,课程价值落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专家在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文化取向、技术取向、技术与文化的双本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由“Basic语言”到“计算机基础”再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由“程序设计”到“技术应用”再到“信息素养提高”,相应地课程价值也由单一的技术取向发展到多元价值取向,如强调提高信息素养、感受信息文化、关注技术文化等思想和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一线教师认同其对学生发展和课程发展的意义,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积极尝试体现课程文化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案例二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但我们从中又看到了另一种倾向:技术淡化、技能缺失,课程价值虚无,信息文化空洞。
  教学建议: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有工具的支撑,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有熟练的技能。因此,技术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条件。淡化技术或脱离技术,信息技术课程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得比较准确,教学效果明显。但如果单一的大众技术取向长期存在,就会造成信息技术课程根本无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价值得不到根本性的体现。教学目标中的“技术”处于最底层,它解决的是“下一步”怎么做的问题。教学目标要从“动手的技术”定位到掌握“如何做的技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还能做什么、怎么做更好,学会发现并解决新问题,体验到技术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
  如何理解“表格信息加工”中的技术思想呢?课标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技能,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是方法,它体现的是技术的思想和价值。
  对于Excel的应用,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过相关训练,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没有接受相应的训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过Excel,通过实际应用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综合来看,学生仅具备了Excel的初步技能。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在Excel的操作功能层面上,机械训练Excel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图表……显然层次较低,是“炒冷饭”,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从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的任务需求出发,学生通过尝试、体验,发现其他加工工具(如Word)不能解决问题(如筛选、分类),而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由此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技术的方法(如Excel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图表等)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师再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数据的获取、整理、加工、表达、利用……
  课程价值是航向,教学目标是航线,教学方法是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能不断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准确设定教学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针对当今英语修辞中有关ANTTTHESIS的各种不同汉语翻译,把十几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划归为两大类:“对照”类及“对偶”类,进而通过实例引证,总结出能完全反映ANTTTHESIS的汉语含义的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者,精神文明的先行者与传播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教师的身心压力很大,工作很辛苦。教师如何适应角色要求,摆脱现实工作的困境?笔者以为,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精神与教育智慧。因此,有效地更新知识、管理知识、应用好知识,提升教师工作的效能,促进专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笔者一直在思考:名师大家之所以能成就为名师大家,一定有成为名师大家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他的成功一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