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师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本文结合一些教学经验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答疑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中 培养 质疑 释疑 能力
《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它的主体内容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在教学中掌握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非常重要。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于质疑
首先,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越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堂思维越活跃,课上课下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有的问题甚至是“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够主动向老师质疑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但是许多老师不习惯被学生质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质疑能力的弱化无疑与教师固定化的思维和课堂教学设计程序化有密切关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自信,将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概念系列图示法、逆向法、发现法、比较联系法、问题讨论法、转化法等等。
第三,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对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消极状态,强调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但是我们并不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稳压电路”一节的教学中,先表述这样一段文字“稳压管工作时,阴极接外加电压正端,阳极接负端。”对这样的连接方法学生自然会在心中产生疑问:稳压管处在反向击穿状态,怎能正常工作?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正在由“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正在从“演员”向“导演”转变;教学过程正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让学生有“问”可提,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定理的使用等;指导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关键处求疑;还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出好问题,就要熟读教材,熟读才能深思。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释疑,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此外,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教师要善于设疑
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2.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的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该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
3.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对教学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更是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设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的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四、教师要善于处置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提问极有可能是些荒谬的、幼稚的问题,但这是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究的,这正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所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实施鼓励性评价。学生的提问有可能会使教师产生尴尬,教师一时无法满足学生的提问要求,这就要教师转变观念,接受学生的挑战,不断充实自己,不能不懂装懂,蒙骗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标准答案。要使学生认识到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创新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敢想、敢讲,不要受教师和教材的约束。答案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元答案,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理。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氛围,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
[关键词] 教学中 培养 质疑 释疑 能力
《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它的主体内容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在教学中掌握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非常重要。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于质疑
首先,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越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堂思维越活跃,课上课下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有的问题甚至是“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够主动向老师质疑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但是许多老师不习惯被学生质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质疑能力的弱化无疑与教师固定化的思维和课堂教学设计程序化有密切关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自信,将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概念系列图示法、逆向法、发现法、比较联系法、问题讨论法、转化法等等。
第三,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对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消极状态,强调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但是我们并不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稳压电路”一节的教学中,先表述这样一段文字“稳压管工作时,阴极接外加电压正端,阳极接负端。”对这样的连接方法学生自然会在心中产生疑问:稳压管处在反向击穿状态,怎能正常工作?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正在由“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正在从“演员”向“导演”转变;教学过程正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让学生有“问”可提,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定理的使用等;指导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关键处求疑;还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出好问题,就要熟读教材,熟读才能深思。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释疑,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此外,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教师要善于设疑
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2.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的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该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
3.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对教学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更是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设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的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四、教师要善于处置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提问极有可能是些荒谬的、幼稚的问题,但这是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究的,这正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所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实施鼓励性评价。学生的提问有可能会使教师产生尴尬,教师一时无法满足学生的提问要求,这就要教师转变观念,接受学生的挑战,不断充实自己,不能不懂装懂,蒙骗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标准答案。要使学生认识到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创新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敢想、敢讲,不要受教师和教材的约束。答案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元答案,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理。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氛围,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