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女性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这一趋势在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呈加速之势。由于现阶段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女性化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女性化;影响;重视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077-0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男性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生产出现女性化趋势。农业女性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的社会现象,但在中国,由于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缓解贫困、农民增收中的独特作用和对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更具特殊性与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国农村和农村家庭,长期沿袭着“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按照贝克尔的分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也许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1987)。广大农村妇女虽然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劳动,但在人们看来,农村妇女只不过是生活在农村家庭中的女人们,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她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是,农村妇女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劳动。据史料记载,在大约6000年前的半坡母系氏族公社中,女性就率领远古人类采撷耕作。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当时男子从事动荡不定的狩猎活动,妇女们负责采集和照管家务。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妇女们逐渐掌握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发明了农业。半坡遗址发现的粟粒和菜籽,说明半坡人的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半坡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妇女所从事的原始农业。在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任何社会权利。繁重的不计报酬的家务劳动和抚养孩子占去了她们的大部分时间,但她们也没有离开农业生产活动,只是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的家务劳动一样并不被社会所承认。
新中国的建立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占中国妇女3/4的农村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由此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定位中走了出来。开始以独立的个体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村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约50%的适龄妇女参加了田间劳动。有的省份如陕西、黑龙江等高达80%-90%。至50年代末,全国95%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田劳动。尽管建国后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不是主动、自觉自愿的必然选择,而是基于政治激励、国家政策号召,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但结果使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日益明显。
如果说在过去男女共同经营农业生产时期妇女的作用尚不足以引起广泛重视的话,那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给农村带来的历史巨变,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妇女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始于80年代以来的农业女性化趋势已将农村妇女责无旁贷地推向了农业生产的前沿,传统的“男耕女织”演变为“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使农村妇女在时下成为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最大的劳动大军。
国家发改委2003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妇女占农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90年,妇女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2.4%,2000年上升到61.6%。2006年全国妇联公布的对全国近万名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调查数据表明,73.4%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陕西省妇联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在家务农”的比例为73.1%,与全国调查数据基本一致。重庆市部分区县妇女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则接近80%。妇女劳动力创造了我国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客观地讲,农业女性化是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但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形成又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不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现有的土地制度的掣肘(主要指农村土地的非流转及土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和农村妇女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加之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未实现学者所讲的“家庭整体转移”,而以个体转移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农村妇女在劳动力转移中明显滞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2006年,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64%。
在现阶段,无论从农村劳动力的构成来看,还是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都客观的落在了农村妇女的肩上。农村妇女能否担当此重任,学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由于近年来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留下的妇女、老人及儿童(俗称的386199部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劳动力,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力量,由此否认农村妇女的作用。我们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调查中也发现,农村20-45岁左右的年富力强、有文化、有技术、有见识的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地区,也出现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问题,但农村老人多数仍在参加劳动。而农村妇女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也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创造者,同时是基础民主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其作用与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但问题是,农业女性化不仅对农村妇女自身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粮食安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看,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惟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女性化问题。
从目前来看,农业女性化使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压力明显加大。在一些山区,大部分妇女要独自承担将近5亩-7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身体不好的妇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更大。因此,她们一般是通过减少耕地种植面积或将土地暂交他人管理的方式来维持简单的、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管理粗放作物为主,加之她们家务繁重,投入农业劳动的时间少,导致农作物长势差,生产效益低。有时因照顾患病的老人或抚育襁褓中的孩子,出现农田荒芜现象,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但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时期也不可能以家庭整体转移为主。因而,可以预见,农村妇女在未来农地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并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缓解贫困和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影响。
首先,农业女性化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我 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地不足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耕地呈继续减少的趋势。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减少1.2亿亩。尽管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农村人口生育率,但每年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所造成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才能形成有效的食品供给。由于农户人口增加和农村土地调整使得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不断减少。家庭分工的结果又使得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把不利的行业一农业这一弱质行业留给了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妇女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和限制因素,如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等,将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农业女性化对消除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中国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中国农村贫困规模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贫困发生率由1990年的9.4%下降为2005年的2.5%,但现在仍有1300万贫困人口集中于偏远山区,脱贫难度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调查,2004年,中国贫困户人均收入中有68.4%来源于第一产业。这说明迄今为止,农业收入仍然是贫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但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制约日益凸显,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趋势化的弱化,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问题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于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摆脱贫困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户和农村妇女获得生产性资源的渠道,并提高妇女的发展能力将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尽快摆脱贫困。
第三,农业女性化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农业产量将提高7%-22%。单独提高女性小学的受教育水平,将提高农业产出24%。但至今,农村妇女获取资源与机会仍大大低于农村男性。随着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改变,迫切需要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内容看。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相应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也就是说,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无论是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都要通过农户来完成。这就对农村妇女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主体力量的妇女,需要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她们就不会操作农业机械,也难以知道种什么,如何种;施什么肥,施多少,何时施肥;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等。也就是说。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都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的素质。她们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现代农业的推广、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家庭收入的意义重大。
第四,农业女性化对农村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具脆弱性,我国农村有4.8亿妇女,70%的家庭种植和养殖业是由妇女承担的。她们不仅是食物、燃料饲料及饮水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管理者,同时还是主要的食物生产者。因此,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否具有环保意识,能否兼顾环保的要求,开源节流,她们的生产决策能否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她们是否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关键,由于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对孕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着本源的联系,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恶化给自身及子孙后代造成的苦果,因而她们会更关注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她们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对西部实施的旨在解决山区缺水及保证村民卫生用水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推广中,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男性。在清洁燃料的使用方面,对建沼气池,妇女的积极性更为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家庭的厨房劳动主要由妇女完成。而,沼气池”建成后既可节约煤炭、木材等资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而得到农村妇女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第五,农业女性化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女性化意味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留在农村的妇女成为劳动力的主体,由于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下降,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下滑。从长远看,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和对农户子女的教育与培养。
1 农村妇女劳动力良好的身体与文化素质,有利于减轻农村土地与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农村妇女的生育决策是否科学,她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从优孕优生两方面会制约人口出生质量和人口规模。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高的母亲,其自身的健康状况较好,更容易掌握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这为健康孩子的出生奠定了自然基础,提高了出生人口子女的身体素质。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残疾儿童出生率为4%-6%,总数高达80-120万,且近年呈升高态势。而大部分残疾儿出生在农村。这固然与环境恶化有关,但妇女缺乏保健知识、生育知识、健康素质较低则是重要因素。世界银行组织的研究表明,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其生育率可降低5%-10%左右。妇女文化素质越高,受“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就越小,生育子女的数量就越少,对孩子的性别偏好也越低(指生男孩的偏好),从而有利于克服我国已存在的严峻的新生儿性别比失调(指每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出生的男婴比例)。同时,妇女文化素质高,还可以推迟农村结婚年龄,缩短生育期,使繁衍后代由盲目的自发行为变为有计划的自觉行为。因而。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包括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障农村出生人口的质量。
2 农村妇女劳动力良好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后备劳动力的素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自有史以来,我国妇女重视家庭教育的范例就广为流传。如“孟母断机杼”、“岳母刺字”等,都说明母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妇女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文化素质呈正相关。我们在农村的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妇女的文化受教育程度对于女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上大学”,走出“山村”“农村”。她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多以谈话沟通为主,子女学习成绩不好时,也以鼓励为多,子女在学校表现良好;而妇女文化程度是小学的,认为反正是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又供不起,还“不如早早回来种地”。她们教育子女时多以打骂为主,或“顾不上管”,认为只要孩子“不学坏就行”,子女在学校表现一般。我们在高校通过对一些正在读博士的学生的典型访谈,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同样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为人处事方式、与邻里关系,对自己品行、个性形成意义重大。
正是由于农村妇女在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业女性化就不仅仅是关系“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未来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我国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中体现性别意识,在资金、项目上向妇女倾斜。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压力,通过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培训,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真正发挥农村妇女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女性化;影响;重视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077-0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男性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生产出现女性化趋势。农业女性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的社会现象,但在中国,由于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缓解贫困、农民增收中的独特作用和对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更具特殊性与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国农村和农村家庭,长期沿袭着“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按照贝克尔的分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也许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1987)。广大农村妇女虽然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劳动,但在人们看来,农村妇女只不过是生活在农村家庭中的女人们,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她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是,农村妇女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劳动。据史料记载,在大约6000年前的半坡母系氏族公社中,女性就率领远古人类采撷耕作。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当时男子从事动荡不定的狩猎活动,妇女们负责采集和照管家务。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妇女们逐渐掌握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发明了农业。半坡遗址发现的粟粒和菜籽,说明半坡人的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半坡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妇女所从事的原始农业。在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任何社会权利。繁重的不计报酬的家务劳动和抚养孩子占去了她们的大部分时间,但她们也没有离开农业生产活动,只是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的家务劳动一样并不被社会所承认。
新中国的建立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占中国妇女3/4的农村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由此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定位中走了出来。开始以独立的个体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村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约50%的适龄妇女参加了田间劳动。有的省份如陕西、黑龙江等高达80%-90%。至50年代末,全国95%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田劳动。尽管建国后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不是主动、自觉自愿的必然选择,而是基于政治激励、国家政策号召,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但结果使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日益明显。
如果说在过去男女共同经营农业生产时期妇女的作用尚不足以引起广泛重视的话,那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给农村带来的历史巨变,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妇女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始于80年代以来的农业女性化趋势已将农村妇女责无旁贷地推向了农业生产的前沿,传统的“男耕女织”演变为“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使农村妇女在时下成为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最大的劳动大军。
国家发改委2003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妇女占农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90年,妇女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2.4%,2000年上升到61.6%。2006年全国妇联公布的对全国近万名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调查数据表明,73.4%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陕西省妇联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在家务农”的比例为73.1%,与全国调查数据基本一致。重庆市部分区县妇女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则接近80%。妇女劳动力创造了我国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客观地讲,农业女性化是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但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形成又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不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现有的土地制度的掣肘(主要指农村土地的非流转及土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和农村妇女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加之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未实现学者所讲的“家庭整体转移”,而以个体转移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农村妇女在劳动力转移中明显滞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2006年,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64%。
在现阶段,无论从农村劳动力的构成来看,还是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都客观的落在了农村妇女的肩上。农村妇女能否担当此重任,学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由于近年来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留下的妇女、老人及儿童(俗称的386199部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劳动力,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力量,由此否认农村妇女的作用。我们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调查中也发现,农村20-45岁左右的年富力强、有文化、有技术、有见识的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地区,也出现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问题,但农村老人多数仍在参加劳动。而农村妇女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也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创造者,同时是基础民主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其作用与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但问题是,农业女性化不仅对农村妇女自身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粮食安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看,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惟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女性化问题。
从目前来看,农业女性化使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压力明显加大。在一些山区,大部分妇女要独自承担将近5亩-7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身体不好的妇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更大。因此,她们一般是通过减少耕地种植面积或将土地暂交他人管理的方式来维持简单的、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管理粗放作物为主,加之她们家务繁重,投入农业劳动的时间少,导致农作物长势差,生产效益低。有时因照顾患病的老人或抚育襁褓中的孩子,出现农田荒芜现象,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但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时期也不可能以家庭整体转移为主。因而,可以预见,农村妇女在未来农地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并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缓解贫困和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影响。
首先,农业女性化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我 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地不足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耕地呈继续减少的趋势。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减少1.2亿亩。尽管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农村人口生育率,但每年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所造成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才能形成有效的食品供给。由于农户人口增加和农村土地调整使得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不断减少。家庭分工的结果又使得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把不利的行业一农业这一弱质行业留给了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妇女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和限制因素,如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等,将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农业女性化对消除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中国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中国农村贫困规模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贫困发生率由1990年的9.4%下降为2005年的2.5%,但现在仍有1300万贫困人口集中于偏远山区,脱贫难度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调查,2004年,中国贫困户人均收入中有68.4%来源于第一产业。这说明迄今为止,农业收入仍然是贫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但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制约日益凸显,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趋势化的弱化,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问题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于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摆脱贫困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户和农村妇女获得生产性资源的渠道,并提高妇女的发展能力将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尽快摆脱贫困。
第三,农业女性化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农业产量将提高7%-22%。单独提高女性小学的受教育水平,将提高农业产出24%。但至今,农村妇女获取资源与机会仍大大低于农村男性。随着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改变,迫切需要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内容看。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相应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也就是说,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无论是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都要通过农户来完成。这就对农村妇女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主体力量的妇女,需要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她们就不会操作农业机械,也难以知道种什么,如何种;施什么肥,施多少,何时施肥;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等。也就是说。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都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的素质。她们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现代农业的推广、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家庭收入的意义重大。
第四,农业女性化对农村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具脆弱性,我国农村有4.8亿妇女,70%的家庭种植和养殖业是由妇女承担的。她们不仅是食物、燃料饲料及饮水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管理者,同时还是主要的食物生产者。因此,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否具有环保意识,能否兼顾环保的要求,开源节流,她们的生产决策能否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她们是否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关键,由于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对孕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着本源的联系,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恶化给自身及子孙后代造成的苦果,因而她们会更关注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她们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对西部实施的旨在解决山区缺水及保证村民卫生用水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推广中,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男性。在清洁燃料的使用方面,对建沼气池,妇女的积极性更为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家庭的厨房劳动主要由妇女完成。而,沼气池”建成后既可节约煤炭、木材等资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而得到农村妇女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第五,农业女性化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女性化意味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留在农村的妇女成为劳动力的主体,由于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下降,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下滑。从长远看,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和对农户子女的教育与培养。
1 农村妇女劳动力良好的身体与文化素质,有利于减轻农村土地与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农村妇女的生育决策是否科学,她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从优孕优生两方面会制约人口出生质量和人口规模。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高的母亲,其自身的健康状况较好,更容易掌握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这为健康孩子的出生奠定了自然基础,提高了出生人口子女的身体素质。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残疾儿童出生率为4%-6%,总数高达80-120万,且近年呈升高态势。而大部分残疾儿出生在农村。这固然与环境恶化有关,但妇女缺乏保健知识、生育知识、健康素质较低则是重要因素。世界银行组织的研究表明,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其生育率可降低5%-10%左右。妇女文化素质越高,受“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就越小,生育子女的数量就越少,对孩子的性别偏好也越低(指生男孩的偏好),从而有利于克服我国已存在的严峻的新生儿性别比失调(指每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出生的男婴比例)。同时,妇女文化素质高,还可以推迟农村结婚年龄,缩短生育期,使繁衍后代由盲目的自发行为变为有计划的自觉行为。因而。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包括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障农村出生人口的质量。
2 农村妇女劳动力良好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后备劳动力的素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自有史以来,我国妇女重视家庭教育的范例就广为流传。如“孟母断机杼”、“岳母刺字”等,都说明母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妇女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文化素质呈正相关。我们在农村的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妇女的文化受教育程度对于女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上大学”,走出“山村”“农村”。她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多以谈话沟通为主,子女学习成绩不好时,也以鼓励为多,子女在学校表现良好;而妇女文化程度是小学的,认为反正是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又供不起,还“不如早早回来种地”。她们教育子女时多以打骂为主,或“顾不上管”,认为只要孩子“不学坏就行”,子女在学校表现一般。我们在高校通过对一些正在读博士的学生的典型访谈,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同样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为人处事方式、与邻里关系,对自己品行、个性形成意义重大。
正是由于农村妇女在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业女性化就不仅仅是关系“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未来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我国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中体现性别意识,在资金、项目上向妇女倾斜。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压力,通过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培训,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真正发挥农村妇女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