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锋-陈鹤琴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过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受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推进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陈鹤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纵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他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他指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状态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高等院校(当年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先河。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正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故事、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诸多内容的研究是细致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项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识、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敬佩。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值此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作纪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其他文献
从活动目标的设置考察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因此,在考察和评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是不可能不涉及教学活动目标的。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反映了该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和性质,也表明了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教学活动在该课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讨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时,如果涉及教学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国十条”)的颁布,吹来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春风。一时间,学前教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年两会期间,学前教育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请她谈谈她在今年“两会”
编者按: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幼儿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2010年4月,上海市200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团队从实际需求出发。聚焦幼儿园课程规划、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问题,探索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策略与路径。该项目历经三年行动研究,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
澜澜乖巧懂事,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在幼儿园里是人人皆知的“好孩子”。但那天的事情着实让我震惊不小。  美术活动时,孩子们正埋头绘画。我一抬头,看到澜澜也在看我,见我看她,她马上低下头,一只手从同桌文文那边收了回来。我来到他们身旁,只见两人都在画画,只是澜澜的表情有些紧张。离园时,我单独问文文,文文支吾着说:“澜澜不让我们说。”我更奇怪了。在我保证不告诉澜澜后,文文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先前在澜
我园曾经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落实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在口头上都能说“必须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行为上却并不一致。有的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去选择故事;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我希望让幼儿从故事中发现什么”,而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新颖、生动,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等等。这就表明,我园教师既没有真正理解“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
曾经,我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学前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个美术活动中,老师让每一个幼儿画一只“美丽的手”,方法是先把一只手压在白纸上描出轮廓,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装饰。很快,许多幼儿画出了各式各样并且五颜六色的手,有的还让老师帮助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老师纷纷表扬他们画得漂亮、富有想象力。但老师发现,小丽画的手与众不同:这是一只黑色的右手,从手指到手掌都被涂上了黑乎乎的颜色,与其他色彩缤纷的手相比,小
原方案环节设计层层推进。条理清晰;目标预设既有情感的分享體验,又有方法的积极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尤其是教具“超人瓶”的设计,独具匠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细研原方案的设计,觉得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  1.呈现害怕事物的形式应当多样。因为许多幼儿害怕的内容比如黑暗、孤独等很难用绘画形式直接呈现,因此,这一设计无疑束缚了幼儿思维和表达的“手脚”。不妨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呈现。  2.正确认
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变革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以及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在国际、国内对儿童发展和权利给予优先关注的潮流中,在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定以及对当时幼儿园课程存在着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的反思中发生的。当时,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诸如杜威、布朗芬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理论和思想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再次受到重
一、研究概述  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我园作为其中幼儿发展评价部分的试点园,在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我园开展了区级课题研究“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探讨了幼儿发展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问题,积累了开展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经验。然而前期的研究也让我们发现,幼儿园的课程领导力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体现不足,对如何协调运行幼儿发展评价的要素并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重
面对碎蛋壳,一般教师都会选择开展粘贴画活动,而原方案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引导幼儿用线条来再现碎蛋壳花纹。比较新颖。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我们无论是制订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还是实施活动,都应注意因“材”制宜、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一、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原方案的两个目标涵盖了以下知识、技能:(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2)用蜡笔折线表现“碎蛋壳”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