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育人环境 提升人格品位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德器深后,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可见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何等重要和重大。应该说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鉴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班立足实际,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尝试,受益匪浅。
  
  一、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开展经常性教育
  
  1、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体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独立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良好的意志品格得不到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因此,我对此项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开展,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又使学生的独立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比如,我班有学生48人,当中各自的爱好不一,有的擅长体育运动,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愿当管理者——小干部等等,可谓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面对现实,我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让他们高兴地进入了各种校队;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轮岗制”。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各自的需求一旦有机结合,道德行为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学校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加强德育工作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实施,应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事实上,学科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道德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因为道德教育是弥漫在学校生活的全部时空中的,但要真正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把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引导学生实践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将“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科教学相关知识组织在一起,针对学生的年令特点,归纳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具备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内在关系,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内容变得更容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此举措既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能表现出学生的操作能力,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态度,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3、以班会课为主阵地
  班会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的好与差,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可部分教师缺乏这种意识,视班会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甚至将班会上成了“自习课”或“活动课”,那将一事无成。我认为好的班会课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与生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对此,对每一节班会课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先是自上示范课,其次让班干部上观摩课,最后小组上或是学生自愿报名上,无论是小组上还是个人上都要求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著,不仅做到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敏锐性和识别能力,从而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4、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应是班级工作的基本任务,从学生入学开始,我就按市局下发的《养成教育标准》和学校少先队制定的《百分竞赛的标准》,着手进行抓文明行为的养成,使养成教育工作系列化、持久化。先后成立了红领巾小广播和设置了文明监督员,设立了小组流动红旗,以达到强化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功能,规范和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让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做起,以此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学期内我班就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成了达标生,班级成了达标班。学校成为养成教育示范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发挥隐性德育课的潜在因素,进行间接的传递和渗透
  
  隐性德育课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品德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隐性德育课程是一种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方式。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这种无意识的作用方式可以避免由显性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持久性”的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良好的情境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可以引导激励学生进步。第一,优化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就是因为学校各种物质化的东西,都体现了教育者的思想与价值趣向,体现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给学生以不同的导向和约束,所以,我校从校容校貌入手做起,如:校园布局的设计,绿地假山,宣传牌,宣传橱、窗等,让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都能感受向上奋进的能力和高尚的文化享受。第二注重精神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设计,增强它的育人效果。比如我校至上的办学理念,体现特色的校歌,夯实激励的校训,严谨制约的校风等,都形成了有鲜明的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个性才能
  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增强校园的凝聚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施展个性的场所,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我自接任该班级以来,首先摸清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然后采取自愿报名、老师举荐的方式进行类别划分,先后将本班学生组成了舞蹈、器乐、美术、书法、合唱、体育、写作等兴趣小组,时常活动除同音体美教师加强联系外,还单独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凡属学校组织的无论是艺术节,体育节,还是元旦、五一、六一等重大节日及校刊《春蕾》的主办,我班的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深受领导及师生的欢迎。年年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让学生得到了宣传教育和熏陶感染,这不仅提高了技能水平,还交流了思想,抒发了情怀。
  3、拓展时间和空间,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合力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道德素质究竟怎样,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状况,应该说德育工作是社会化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首先,我班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班”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家长对班级的要求和建议,探讨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以期提高教育的成效。其次,充分利用社区德育基地,推进“三结合”教育的社区化,每学期我都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电磁线厂进行劳动训练和实践,还到其它社区参观学习,通过上述社区活动,不仅使学生磨练了坚强意志,增强了劳动观念,还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提高了政治素质,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学会做有爱心的公民,以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自由结合成若干个服务小组,利用元旦、五一、六一、十一,学雷锋活动日等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做好事、献爱心活动,从而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实践证明,我们为孩子的生活提供各种生动地接触机会,与他人接触的范围成正比,他则就会拥有更广泛更重要的兴趣,生活中充满更多的欢乐。
  (作者单位:266406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中心小学 )
其他文献
嫩江高中于1983年建校。1998年以来,我校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发展,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第二批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工作总结会议、全省县域高中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被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全省县域高中发展的一面旗帜,2005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组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近年来,我校以创办全县人民满意
期刊
六年的教学经历,通过对本班和其他班学生的观察和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作业时抄袭现象很严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对其产生的原因作详细分析后,总结出以下几个应对策略:帮学困生消除抄袭的需求;向学生传授“学习是应该出错”的理念;让学生明白“抄袭无功效”的道理;给学生树立“纠错孕育成功”的意识;帮学生强化“规范纠错”的习惯。    一、原
期刊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教师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较全面地描述教师职业反思能力结构,并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反思指向的差异,构建适合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培训方式。    一、反思能力的含义与结构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
期刊
科学地建设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班风,又称班级风气,是班级内大多数同学在情绪、言论、行动、道德面貌和作风的共同倾向。它通过其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优良的班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它通过感染熏陶等方式,对师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产生重要的影响。优良的班风,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大量信息,有筛选择优的功能,
期刊
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讲例题、套法则(公式、关系式)、仿考题”,学生总是在教师指定的“路”上行走,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不但知识学得死,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再创造”。新的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再创造”呢?我的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    一、创造情境,先为学生引路    良好的开端等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现阶段,学生研究性学力的主渠道依然在课堂,为此,转换以灌输式、接受式、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呼唤。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于所有的学科学习和活动学习之中;应当贯穿于整个教
期刊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语言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我们除了正确运用语言之外,还得学会一些技巧,做到巧用。    一、巧引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将其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如:“晚自习咔咔地嗑瓜子,教室里‘余音绕梁’,有人戏称:听取蛙声一片。”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将教本变为学本,着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师也将转变角色,从权威者变成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也从过去“填鸭式”教学中被灌输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