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及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略一:查找症结——了解错字形成的原因
  学生错别字的大量存在,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又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汉字难记、易错的因素。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社会原因的思索,我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因素,归纳出如下几种:
  1.汉字自身的特点。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中单字最多的一种。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相当多的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要学会一个汉字,需要认识其笔画、偏旁部首不同的数量部件、空间位置及布局方式,而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项很大的困难。
  2.认知记忆的错漏。《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则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不很精确,时间和空间知觉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汉字在头脑中只留下简单的大体印象,遇到形近或音近、音同的字,往往没仔细看或想清楚就动笔写,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3.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归根究底,其原因是所处的学习环境嘈杂不定,养成了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坏习惯。学生在不安静的状态下,对学习只有点画线条、黑白颜色、区别细微的汉字显得十分不利,他们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
  策略二:乐学不疲——激发纠正错字的情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方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来增强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1.游戏是法宝。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设计多种游戏,以调动学生纠正错字的兴趣。如“鸟——马”“知——和”“乐——牙”“贝——见”这些字学生总是容易混淆,我就巧妙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先把这些字组成词,分别写在苹果上,打乱后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有错别字的苹果找出来,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生字的能力。
  2.故事是翅膀。针对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纠正错别字,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兔”字时,学生们很容易把“、”忘了。如果教师能编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比如:一只马虎的小白兔有一天放学回家,进门时一不小心把尾巴夹在门缝里,变成了一只短尾巴兔,如果连这条短尾巴也掉了,那小白兔就不可爱了。这样,在学生们眼里,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3.比较是关键。一些形近、音同的汉字,学生的确很容易写错,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让学生对形近、音同汉字进行比较对照,有助于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使学生能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记忆,在比较中纠错。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表示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字是指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目”里有两横。再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旁,女人“她”是“女”旁,“地”是“土”旁。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4.生活是乐园。语文是母语课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寻找错别字的课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在语言训练中反复纠错,引导学生养成随处识字、纠错的良好习惯。如:我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谁找的错字多”“街上的错别字”“错字王国大闯关”等活动,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认识街道两旁的广告牌、牌匾上的字;随父母购物时认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看电视时,认识电视里出现的字,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过一个阶段班级里交流一下,资源共享,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越来越高,发现的错字也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再评选出“错字消防员”。
  策略三:授之以渔——探究减少错字的方法
  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复。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做到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辨形貌,抓规律。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独体字。如果学生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于是,我要求学生写字前认真观察范字,整体记住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不仅看准每一笔的位置、形状和特点,更要看清笔画间是如何组合的,从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把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以下是我教学生的一首有关《汉字笔顺书写规则》的儿歌: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右上有点后补;
  上包下时先外,下包上时先内;
  三框首横末折,大口最后封底;
  分别遵照《规范》,做到流畅美观。
  2.编字谜,助记忆。猜字谜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字形特点编谜语,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这样既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又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打开记忆、联想、分析的闸门,并乐于思考,品尝创造的快乐。如在教学“出”“丛”“来”字时,我编出字谜让学生猜:“重重大山”;“两人并排坐扁担”;“米上加横竖出头”,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的灵性在猜谜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怎不叫人欣喜?遇到难、易错的字,教师还可以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样,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加减笔画,趣识字。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加减笔画,自主识字,并记住生字。采用加减笔画识字,可以使学生间互树榜样,创设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识字氛围。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既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远远比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在教学“们”“早”“对”等字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加减法:“亻+门=(
  )”“时一寸=(
  )”“树—木=( )”。学生们既兴奋又好奇,学得可开心啦!又如在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日”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学生众说纷纭:白、电、田、甲、由、旦,一下子想了许多。再如,“早+艹=?”(草)、“草—艹=?”(早)。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教师,如“坐—土=?”(从)、“立+日=?”(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填鸭式活动,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
  4.多演示,记诵牢。由于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的特点,他们的识记往往要以直接的感性材料做支柱,最容易记住那些具体、直观的识记材料。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动作演示,运用直观性较强的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从而认识和感受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动作或事物,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有时候,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可以用动作演示法使学生记住字形。如教“闻”字时,我请一个学生虚掩门,托着耳朵听就表示“闻”。在教学“笔”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画一只毛笔,再让学生观察,说说他画的笔与“笔”字有什么联系。学生立刻在“笔”字中出表示笔身、毫毛的相对应笔画,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画、说说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了这个字的印象,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其实,错别字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行为、习惯、性格等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和社会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只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坚持不懈地训练,在具体方法策略上,多动脑筋,多想点子,相信一定会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进入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涵盖很广。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应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四类文章。也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仅仅是指写人、记事这两类文章。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看一篇作品是不是叙事性作品,关键要看它的叙
刚入学的小朋友一接触到拼音会觉得很好奇,张大了嘴巴跟着老师读“a、o、e”。但在短暂的兴趣过后,马上就流露出烦躁、不耐烦的厌学情绪。不是孩子们懒惰,而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然。如果此时批评甚至责怪学生,就会导致他们对拼音产生厌恶感,再也不愿意去碰了。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拼音呢?我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课上课下不断地摸索,终于发现了一些小妙招。  妙招一:儿歌先行领进门  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参加了《七彩语文》杂志社举行的“七彩语文2012年颁奖典礼”。活动在南京市百年老校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举办,十多位教育界、出版界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代表欢聚一堂。结缘凤凰母语,共话七彩语文。感受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心胸激荡、馨香满怀。  活动中,张庆老师向七彩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和获奖孩子捐书的一幕最令人感动。张庆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
作家叶兆言说,当年确有许多大师,但我们没有珍惜他们,今天大师非常稀缺,但称为大师的人很多。大师,顾名思义是大有学问的人。季羡林先生名满天下,晚年敬谢“国学大师”的称号。季先生博大精深、多有建树,但学问主要不在“国学”而是印度学,印度学方面与季羡林先生并驾齐驱的还有金克木先生。金克木是著名诗人且精通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等,翻译的语种和内容十分驳杂,小说散文之外还翻译过两
寓言短小精巧,语言浅显,情节简单,蕴含的道理又不难懂。那么,让学生学什么呢?  一、从理解走向表达  1.画龙点睛写寓意。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小小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道理学生读读寓言就明白,但他们未必能用语言来表达。而用三言两语来表达,应该是高年级学生学习寓言要达到的目标。  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狐
【课堂回放】《一个石榴有多少颗籽》习作教学实录  一、激趣  师:今天早上,一位同学从自己家的石榴树上采了一个石榴送给老师,老师想与你们一起分享,好吗?(生:好)  师:(拿出石榴)这个石榴怎么分呢?  生:我有剪刀。  师:试一试。  生:不行,太钝了。剪不开。  生:我用嘴巴咬,也不行。太不卫生了。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石榴的肚子上张开了一个大口子,我来掰一下吧!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
不久前,笔者在本校五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有关语文预习的问卷调查,题目和调查分析如下:  1.你喜欢语文预习吗?从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主预习语文感兴趣和没有兴趣的是极少数,而较有兴趣和不太感兴趣占的比例很大。如何使大部分学生对自主预习语文有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我们明白,有兴趣的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之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培养学生预习兴趣,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