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略一:查找症结——了解错字形成的原因
学生错别字的大量存在,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又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汉字难记、易错的因素。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社会原因的思索,我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因素,归纳出如下几种:
1.汉字自身的特点。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中单字最多的一种。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相当多的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要学会一个汉字,需要认识其笔画、偏旁部首不同的数量部件、空间位置及布局方式,而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项很大的困难。
2.认知记忆的错漏。《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则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不很精确,时间和空间知觉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汉字在头脑中只留下简单的大体印象,遇到形近或音近、音同的字,往往没仔细看或想清楚就动笔写,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3.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归根究底,其原因是所处的学习环境嘈杂不定,养成了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坏习惯。学生在不安静的状态下,对学习只有点画线条、黑白颜色、区别细微的汉字显得十分不利,他们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
策略二:乐学不疲——激发纠正错字的情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方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来增强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1.游戏是法宝。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设计多种游戏,以调动学生纠正错字的兴趣。如“鸟——马”“知——和”“乐——牙”“贝——见”这些字学生总是容易混淆,我就巧妙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先把这些字组成词,分别写在苹果上,打乱后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有错别字的苹果找出来,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生字的能力。
2.故事是翅膀。针对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纠正错别字,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兔”字时,学生们很容易把“、”忘了。如果教师能编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比如:一只马虎的小白兔有一天放学回家,进门时一不小心把尾巴夹在门缝里,变成了一只短尾巴兔,如果连这条短尾巴也掉了,那小白兔就不可爱了。这样,在学生们眼里,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3.比较是关键。一些形近、音同的汉字,学生的确很容易写错,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让学生对形近、音同汉字进行比较对照,有助于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使学生能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记忆,在比较中纠错。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表示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字是指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目”里有两横。再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旁,女人“她”是“女”旁,“地”是“土”旁。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4.生活是乐园。语文是母语课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寻找错别字的课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在语言训练中反复纠错,引导学生养成随处识字、纠错的良好习惯。如:我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谁找的错字多”“街上的错别字”“错字王国大闯关”等活动,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认识街道两旁的广告牌、牌匾上的字;随父母购物时认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看电视时,认识电视里出现的字,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过一个阶段班级里交流一下,资源共享,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越来越高,发现的错字也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再评选出“错字消防员”。
策略三:授之以渔——探究减少错字的方法
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复。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做到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辨形貌,抓规律。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独体字。如果学生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于是,我要求学生写字前认真观察范字,整体记住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不仅看准每一笔的位置、形状和特点,更要看清笔画间是如何组合的,从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把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以下是我教学生的一首有关《汉字笔顺书写规则》的儿歌: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右上有点后补;
上包下时先外,下包上时先内;
三框首横末折,大口最后封底;
分别遵照《规范》,做到流畅美观。
2.编字谜,助记忆。猜字谜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字形特点编谜语,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这样既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又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打开记忆、联想、分析的闸门,并乐于思考,品尝创造的快乐。如在教学“出”“丛”“来”字时,我编出字谜让学生猜:“重重大山”;“两人并排坐扁担”;“米上加横竖出头”,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的灵性在猜谜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怎不叫人欣喜?遇到难、易错的字,教师还可以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样,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加减笔画,趣识字。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加减笔画,自主识字,并记住生字。采用加减笔画识字,可以使学生间互树榜样,创设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识字氛围。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既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远远比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在教学“们”“早”“对”等字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加减法:“亻+门=(
)”“时一寸=(
)”“树—木=( )”。学生们既兴奋又好奇,学得可开心啦!又如在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日”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学生众说纷纭:白、电、田、甲、由、旦,一下子想了许多。再如,“早+艹=?”(草)、“草—艹=?”(早)。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教师,如“坐—土=?”(从)、“立+日=?”(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填鸭式活动,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
4.多演示,记诵牢。由于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的特点,他们的识记往往要以直接的感性材料做支柱,最容易记住那些具体、直观的识记材料。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动作演示,运用直观性较强的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从而认识和感受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动作或事物,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有时候,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可以用动作演示法使学生记住字形。如教“闻”字时,我请一个学生虚掩门,托着耳朵听就表示“闻”。在教学“笔”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画一只毛笔,再让学生观察,说说他画的笔与“笔”字有什么联系。学生立刻在“笔”字中出表示笔身、毫毛的相对应笔画,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画、说说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了这个字的印象,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其实,错别字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行为、习惯、性格等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和社会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只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坚持不懈地训练,在具体方法策略上,多动脑筋,多想点子,相信一定会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
学生错别字的大量存在,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又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汉字难记、易错的因素。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社会原因的思索,我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因素,归纳出如下几种:
1.汉字自身的特点。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中单字最多的一种。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相当多的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要学会一个汉字,需要认识其笔画、偏旁部首不同的数量部件、空间位置及布局方式,而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项很大的困难。
2.认知记忆的错漏。《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则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不很精确,时间和空间知觉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汉字在头脑中只留下简单的大体印象,遇到形近或音近、音同的字,往往没仔细看或想清楚就动笔写,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3.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归根究底,其原因是所处的学习环境嘈杂不定,养成了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坏习惯。学生在不安静的状态下,对学习只有点画线条、黑白颜色、区别细微的汉字显得十分不利,他们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
策略二:乐学不疲——激发纠正错字的情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方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来增强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1.游戏是法宝。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设计多种游戏,以调动学生纠正错字的兴趣。如“鸟——马”“知——和”“乐——牙”“贝——见”这些字学生总是容易混淆,我就巧妙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先把这些字组成词,分别写在苹果上,打乱后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有错别字的苹果找出来,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生字的能力。
2.故事是翅膀。针对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纠正错别字,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兔”字时,学生们很容易把“、”忘了。如果教师能编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比如:一只马虎的小白兔有一天放学回家,进门时一不小心把尾巴夹在门缝里,变成了一只短尾巴兔,如果连这条短尾巴也掉了,那小白兔就不可爱了。这样,在学生们眼里,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3.比较是关键。一些形近、音同的汉字,学生的确很容易写错,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让学生对形近、音同汉字进行比较对照,有助于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使学生能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记忆,在比较中纠错。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表示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字是指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目”里有两横。再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旁,女人“她”是“女”旁,“地”是“土”旁。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4.生活是乐园。语文是母语课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寻找错别字的课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在语言训练中反复纠错,引导学生养成随处识字、纠错的良好习惯。如:我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谁找的错字多”“街上的错别字”“错字王国大闯关”等活动,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认识街道两旁的广告牌、牌匾上的字;随父母购物时认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看电视时,认识电视里出现的字,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过一个阶段班级里交流一下,资源共享,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越来越高,发现的错字也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再评选出“错字消防员”。
策略三:授之以渔——探究减少错字的方法
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复。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做到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辨形貌,抓规律。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独体字。如果学生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于是,我要求学生写字前认真观察范字,整体记住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不仅看准每一笔的位置、形状和特点,更要看清笔画间是如何组合的,从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把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以下是我教学生的一首有关《汉字笔顺书写规则》的儿歌: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右上有点后补;
上包下时先外,下包上时先内;
三框首横末折,大口最后封底;
分别遵照《规范》,做到流畅美观。
2.编字谜,助记忆。猜字谜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字形特点编谜语,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这样既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又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打开记忆、联想、分析的闸门,并乐于思考,品尝创造的快乐。如在教学“出”“丛”“来”字时,我编出字谜让学生猜:“重重大山”;“两人并排坐扁担”;“米上加横竖出头”,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的灵性在猜谜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怎不叫人欣喜?遇到难、易错的字,教师还可以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样,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加减笔画,趣识字。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加减笔画,自主识字,并记住生字。采用加减笔画识字,可以使学生间互树榜样,创设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识字氛围。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既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远远比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在教学“们”“早”“对”等字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加减法:“亻+门=(
)”“时一寸=(
)”“树—木=( )”。学生们既兴奋又好奇,学得可开心啦!又如在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日”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学生众说纷纭:白、电、田、甲、由、旦,一下子想了许多。再如,“早+艹=?”(草)、“草—艹=?”(早)。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教师,如“坐—土=?”(从)、“立+日=?”(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填鸭式活动,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
4.多演示,记诵牢。由于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的特点,他们的识记往往要以直接的感性材料做支柱,最容易记住那些具体、直观的识记材料。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动作演示,运用直观性较强的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从而认识和感受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动作或事物,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有时候,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可以用动作演示法使学生记住字形。如教“闻”字时,我请一个学生虚掩门,托着耳朵听就表示“闻”。在教学“笔”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画一只毛笔,再让学生观察,说说他画的笔与“笔”字有什么联系。学生立刻在“笔”字中出表示笔身、毫毛的相对应笔画,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画、说说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了这个字的印象,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其实,错别字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行为、习惯、性格等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和社会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只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坚持不懈地训练,在具体方法策略上,多动脑筋,多想点子,相信一定会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