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叙事文写作升华主旨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文是初中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文体,也是写得最多的一种文体,但是好多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层面上。一篇文章要想出类拔萃,胜人一筹,立意上必须新颖、独特、深刻,而叙事文立意的升华往往是在对结尾的处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叙事文写作结尾处如何提升主旨做了几点归纳。
  一、在抒情议论中升华
  大凡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先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记叙事件、刻画人物。并在文章结尾处发表感悟,提升主题。
  萧乾的《枣核》叙写一位海外华人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的过程,所写事情简单而又细小,但文章的结尾议论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由朋友推广到所有的中国人,由点及面,提升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出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再如,学生作文《相逢是首歌》中记叙了暑假自己在丝瓜架下发现一窝小鸟,产生保护它们的冲动,于是每天碎米、清水热情伺候,但它们最终还是离开了。于是小作者意识到:“对于鸟儿,我不过是个陌路人,我的一切自以为是的善意,或许只是对生命的打扰。”结尾处作者没有只停留在写与小鸟相处的乐趣上,而是在感悟中提升至对生命的思考: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议论升华使文章化平庸为新奇,让人耳目一新。
  二、在余音袅袅中升华
  叙事文顺着记叙事件与结构上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我们称之为“自然收束”。自然收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文末画上句号就完事,它也是需要作者仔细推敲的。
  澳大利亚作家《窗》记叙了靠窗病人给不靠窗病人描绘窗外美景,而不靠窗病人为了能占有靠窗的床位,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没有帮他按响电铃。当他如愿以偿地换到靠窗的窗位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余味无穷,把两个形象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学生习作《残疾人》中,叙写了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在街上乞讨的事情。结尾写事情败露,“看着他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中,用‘残疾’的双腿灰溜溜地快步走了”。小作者用这样一句来结束全文,简洁明快,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三、在积极行动中升华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比宇宙间其他任何东西高贵,就在于人有一个能思想的灵魂。
  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眼前的紫藤萝联想到十多年前那遭遇不幸的藤萝,亦想到自己及家人的种种遭遇。作者在藤萝的感召下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启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最终这如瀑布般的充满生机的藤萝给予了作者力量,“在这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要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积极投入到生活中的乐观情怀得以充分表现。
  再如学生优秀作文《在水一方》,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偷听妈妈与在千里之外的外婆的通话后,自己对妈妈情感的变化。在反思中认识到与母亲的摩擦或疏远是自己想竖起一道围墙,自己对母亲缺少关爱与理解。“我不再呆坐着,有什么在呼唤我一般,一切思绪都开始理清。此岸,是我自己固执着踯躅在原地;彼岸,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过一道浅水,算得了什么?云霞,绚烂了天际,投影在河里,而此时,母亲是我眼里唯一的风景。突破自己,在水的那边,有一种人间至真至善的感情在等待拔节。我快步朝河岸那边走去……”文章结尾化思想为具体的行动,提升主旨,使得意蕴更加深远。
  四、在传递正能量中升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应该针对某些社会现实而写,但社会现实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热点中的好的一面,尽可能地使作品传播正能量。
  作家李良旭的《民工父亲的“幸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民工请求“我”允许他带孩子到“我”家参观一下,以便让孩子知道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是怎样的,“我”在他们爷俩参观时的对话中感受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自豪与善良。这位民工父亲为能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幸福,以至于“我”被感动。文章结尾:“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与善良!”这一结尾给人以人间的温暖。
  作文《春风》记叙了“我”路遇跌倒老人,在“扶”与“不扶”中纠结,最后受良心的驱使而扶起,但离开后发现自己的苹果手机不翼而飞。“我”怀着侥幸心理回去寻手机时却发现手机在老人手里,“我”正想发作时,却发现老人是在帮忙贴膜……作者用敏锐的感觉捕捉到社会热点:扶不扶跌倒老人。结尾“他又说了什么,我忘了。我只记得春风中,我为刚才的想法而汗颜,我含泪伫立,文思如泉地在崭新的手机屏幕上写下万千感慨。眼前的他,模糊了我的双眼。这风,暖暖的,像恋人的手,抚摸着我,真好。”作者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用自己的笔触发表感触,传播着正能量。
  五、在营造意境中升华
  叙事文章结尾的环境渲染,往往可以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叙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在结尾写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环境渲染了安静祥和的氛围,但它是虚写,写了“我”憧憬中的美丽故乡图景。正是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学生作文《还有话说》,以桂花树为线索,叙写了与姥姥之间的亲情故事。文章结尾写道:“空气中氤氲着那暖暖的桂花香,美味可口的桂花饼的味道在那桂花香中弥漫而来。走在香气四溢的桂花树下,凝视着那一簇簇金黄的小花,姥姥,你可知道,我还有很多话要说……”在环境的渲染中营造出唯美的意境,文章的主旨也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其他文献
为使TPPA试验结果更易于肉眼观察;节约成本且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及不同试验组对比,按TPPA使用说明书配制好致敏颗粒后,再加入不同量的无菌生理盐水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一篇佳作,体现着花季少年的思想,传达着他们在成长历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可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不少学生写的作文或拼拼凑凑,空洞无物,或高谈阔论,缺乏神采……诸如此类的病文,使人看得直打瞌睡。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热爱生活,生活就更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我国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学生的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同时强调教师要适当的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高考方面的新要求等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核心引领”工作。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充分发挥教师“核心”引
摘 要: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师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2009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油田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自治区也及时出台了“促就业,保稳定”等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本文试图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老师会借助小黑板给学生多补充一些知识或练习,那时的小黑板就是老师上课使用的教具。而今在信息化教学的时代里,老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都使用了多媒体,所以学校以前配置的小黑板,早已闲置多年了。而前不久我有幸听了我校杜江老师的一节实施“学讲计划”的研讨课。在这节课上,教室里出现了四块小黑板,每组一块,小黑板的主人变成了学生。在这节课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黑板”的作用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