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作为南半球仅存的三个温带荒原,塔斯马尼亚荒原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塔斯马尼亚有陡峭的山峰、深深的冰蚀谷底和冰斗湖、浩瀚荒芜的沼泽以及丰富的野生动物,并且这里还保存着最完好、最广阔的温带雨林。其中,塔斯马尼亚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就是面积1319 平方公里的摇篮山—圣克莱尔湖国家公园。在诸多穿越路线中,Overland Track是最著名的一条,它也被称作“世界最好的徒步线路”之一。
这一次,我们以摇篮山为起点,途径壮观的辉绿岩山脉,邂逅许多美丽的瀑布,穿越各种奇妙的生态系统,接触塔斯马尼亚最高的山峰,花费6天时间,徒步80多公里,最后到达澳大利亚最深的湖泊圣克莱尔湖。
狂风呼啸的摇篮山
到达摇篮山国家公园的游客中心,张贴着的各种公告,时刻提醒着前来徒步的游客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旅游路线,你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和齐全的户外装备。
开始的一段路是沿着整齐的木栈道前进,虽然背包重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为了每天吃得丰富一些,买了一些液体的酱汁食品,使得我的背包接近25Kg,而Amy的背包也有20Kg)。行走起来还算轻松自如,唯一不适应的就是木栈道中间窄窄的缝隙很容易卡住登山杖。栈道四周是莽莽的荒野,枯萎的树干、低矮的的草甸在阴云下显得更加凄凉。出发之前,我已经看过无数国家公园的照片,但当我第一次深入其中,还是被这种荒芜所震撼。
拐过一座小桥,木栈道消失了,开始进入丛林。沿着山路爬升。随着山路向上,路开始变得陡峭,风也越来越大,一阵飓风吹来,几乎将Amy吹倒。我不得不收起抓绒衣换上冲锋衣,以抵挡这猛烈的寒风。继续往前,一座形状特别的嶙峋山峰露了出来,我禁不住兴奋喊起来:摇篮山!
摇篮山这个名字最早是19世纪初范迪门土地公司(Van Diemen’s Land Company)的测量员们叫出来的,可能是两端上翘中间下凹的山体让他们不自觉地想起摇篮吧。我们飞快地往摇篮山奔去。这段地貌也有了变化,没有了高的灌木,只剩下破碎的岩石表面上薄薄的一层草甸,这是最后一次冰期冰川迅速后退,岩石遭到侵蚀所形成的的地貌特征,而摇篮山就是这种地貌的代表。
天光逐渐变暗,我们还是看不到道路的尽头和营地的小木屋,而此时已经走了快4个小时。我们再也没有唱歌或者停下来休息的闲情逸致。路况也开始和我们作对,大块大块边角锋利的石块布满路中间,如履针毡般在上面跳跃着,但一不留神就会被某个石缝卡住登山鞋或者登山杖,就这样蹦蹦跳跳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山脊,飞奔一个多小时,在天几乎全黑的时候总算看到了营地若隐若现的灯光。
到达营地时夜幕已经降临。小木屋的所有床位都满了,而此刻外面飓风怒吼。我们把湿漉漉的装备摸黑挂在晾衣服的地方。经过商量,我们无奈地决定睡在小木屋的地板上,放弃到外面去扎营。开着头灯吃了晚餐——速食馄饨。
晚上的飓风一阵高过一阵,被席卷的森林发出巨大的唰唰声音,令人胆寒。飓风似乎是要撕碎小屋,每次恶狠狠地扑过来,小屋的地板便痛苦地晃动呻吟。此刻我真是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在外面扎营啊。在温标为-10°的睡袋里依然很冷,一夜无眠。
被困雪中
清晨依然下着雨,雨滴噼里啪啦地撞击着小木屋的屋顶。本来想多休息一下,但是因为睡在地板上,怕影响大家做饭和活动,我们也跟着不到6点就起床。出去洗漱的时候,在外面看到一只比鸡还大的鸟在悠闲踱步。昨晚起来上厕所,在Watertank旁边也看到一只活物,那是只眼睛闪闪发黄光的猫科动物,它幽怨地看了我一眼,却没有走开。
今天全程7.8公里,预计用时3.5 小时,支线是去Lake Will,往返1 小时。一路瓢泼大雨,装备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路程较短,我们在碎石和暴雨中顺利到达营地。
刚吃完饭没多久,营地里的人们突然开始欢呼。我往窗外一看,10月初,营地外面居然飘起了小雪。大家在温暖的营地都心情不错,打趣地说这是“Christmas on October”好景不长,雪竟然越下越大,俨然暴雪之势,没个尽头。不久积雪越来越厚,地面开始结冰,木屋周围扎帐篷的人都过来了。大家被困在营地,一切计划都泡汤了,聊天和吃饭、打发时间成了大家的主题。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叽叽喳喳,我们居然被大家当成了“日本夫妇”。 我把火腿放进小煎锅,打开气罐和炉头,火腿片立马“滋滋滋儿”地响了起来。用菠菜汁大饼卷上热火腿、芝士片,然后我开了玉米罐头做沙拉,最后煮上热乎乎的咖啡——这整个过程带着明显的表演性质,故意让那些信奉“食品轻量化”,只带了冷食、饼干和花生酱的歪果仁羡慕嫉妒恨。旁边的几个人咽着口水探讨起了营地食品的种类,那个独自徒步的年轻加拿大女生用前男友送的锡锅默默地煮起了金枪鱼(罐头)意大利面。但是来自堪培拉的的女孩居然用塑料袋带了红酒!她轻巧地倒上一杯,俏皮地对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跨越两天行程
前一晚我询问管理人员未来一天的路况,她告诉我:“很像今天的道路,在森林中上上下下,不过要简单一些。”我宽慰了一些,不过现在彻底明白:这里的“穿越森林“不是欧洲那种在一片平坦的森林中穿行,而是大山深处伴随着各种爬升和下降的穿越。
三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教堂山下的起亚奥拉小屋。刚进了小屋,那个圆头圆脑的澳洲小胖冲我笑了笑说:“老兄,今天感觉如何?”我苦笑道:“太难走了,这不是路。”澳洲小胖也摇头叹息。“那是你们的床位哦。”加拿大女孩指着里面的空床位说。“谢谢,不过我们决定一会继续往前走,今天赶到大风山脊去”我回答。“真的吗?你们还要继续走?” 所有人满脸惊愕。“是啊,趁着天晴了就多走一些,不知道天气还会不会变。”
大概他们都不会想到,我们这两个每天最晚到达的人,竟然要一下走两天的路程。我们赶紧煮了一包方便面吃下,之后收拾好背包,和那些在一起行走了4天的朋友们道别。一对意大利情侣也冲出小木屋,冲我们摆摆手:一路好运!虽然我们很少交谈,但是彼此之间多了一种默契——因为我们是每天花最多时间煮食物的两对。
离开起亚奥拉又开始进入大片的原始森林,过了杜坎小屋,后面的原始森林是在冰川期后难得保存的一片温带雨林,非常珍贵。穿越其中,你不会觉得烦闷和压抑,没有热带雨林潮湿闷热之感,也没有各种动物的骚扰。只有高大的树木,奇异的花朵,安静的野果、苔藓和蘑菇。我和Amy不自觉地开始放慢步伐,边走边聊,拍摄各种奇异的动植物。感谢上天馈赠这难得的好天气。
半个小时后,一栋小木屋隐约出现在丛林深处。我们都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因为既没看到入口处的大圆石,也没有见到U型的冰川。Amy试探地推开房门,“啪”的一声,一盏灯亮了,我当时第一想法这不是真的,我们肯定在梦里或者已经神智恍惚了,在国家公园是没有电的。这时管理员迎上来,满脸欢喜地说:“你们做到了!”是的,我们成功地跨越了两天行程!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里就是大风山脊小屋,后来被我们称之为“五星级小屋”。这里不光有宽敞的卧室、行李间、餐厅,还有电暖气,一切都靠太阳能和燃气供电,虽然很微弱。
和“山姆大叔”在圣克莱尔湖的星空下
天刚刚亮,营地就又开始活跃起来。在久违的阳光、蓝天、白云下,周围的群山也露出美丽祥和的一面。小屋外就是一个观景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端着茶杯,静静地望着远方的群山。9点多我们离开营地,沿着山路继续往前,就这样走了3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圣克莱尔湖边的水仙小屋。大多数人很少会在这里停留,要么提前预订摆渡船离开,要么继续沿着湖暴走一下午冲出国家公园去吃一顿大餐。我们加入前者。
不久摆渡船驶来,我们乘船划破湖面,荡起细微的水波,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似乎把人的灵魂都洗涤了。圣克莱尔湖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中西部湖泊,位于摇篮山——圣克莱尔湖国家公园南部边缘,原为山谷,因冰川刨蚀而加深,后为冰川堰塞湖,是澳大利亚最深的湖。摆渡船就这样在大山腹地的湖中悄无声息地前行,而我独自一人坐在小船尾部,遥望着背后的大山,回忆着这几天的徒步经历,这一刻是那么的留恋这片土地。
在到达终点St.Clair Lake之后,大家都欢欣雀跃,开怀畅饮。只有我们两个傻瓜会到深夜的码头拍星空。寒冷的码头空无一人,孤寂的远处移动过来另一盏微弱的头灯,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最后一天的营地山友Sam也带着三脚架过来了。
徒步中所有共处一室的山友都会融洽地交谈,但是摒弃礼貌和教育的因素,真正能耐心交流,而不是敷衍地说着“Great”,“Interesting”来打发营地时间的人屈指可数。Sam就是其中一个。Sam和哥哥以及父亲同行。父亲和哥哥看起来都非常酷炫,身强力壮,一头脏辫儿,桀骜不羁的浪子风范,这和卷曲头发,内心柔软的Sam看起来截然不同,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认为这三个人属于一个team。何况很多时候,Sam坐在营地大厅的另一个角落和徒步者交谈。
Sam非常年轻,有光滑的皮肤和发亮的眼睛。讨论着如何拍摄星空的技术性问题,也聊起亚裔和欧美人的诸多不同。谈到很多制度和价值感上的不同,他会看着你的眼睛说:“好与不好,是与非,这些都应该由你们本国的人民去评判。”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山姆大叔”,告诉他,在中国的英语教材里,“Sam”总是跟着个“Uncle”—Uncle Sam/山姆大叔。Sam狡黠一笑说:“那么我来编一本教材,主人公就得叫Aunty Amy和Uncle Aaron。
国家公园里的天空高远,繁星闪烁。这片世界尽头的繁茂的星空之下,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爽朗笑声在湖面久久回荡。
这一次,我们以摇篮山为起点,途径壮观的辉绿岩山脉,邂逅许多美丽的瀑布,穿越各种奇妙的生态系统,接触塔斯马尼亚最高的山峰,花费6天时间,徒步80多公里,最后到达澳大利亚最深的湖泊圣克莱尔湖。

狂风呼啸的摇篮山
到达摇篮山国家公园的游客中心,张贴着的各种公告,时刻提醒着前来徒步的游客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旅游路线,你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和齐全的户外装备。
开始的一段路是沿着整齐的木栈道前进,虽然背包重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为了每天吃得丰富一些,买了一些液体的酱汁食品,使得我的背包接近25Kg,而Amy的背包也有20Kg)。行走起来还算轻松自如,唯一不适应的就是木栈道中间窄窄的缝隙很容易卡住登山杖。栈道四周是莽莽的荒野,枯萎的树干、低矮的的草甸在阴云下显得更加凄凉。出发之前,我已经看过无数国家公园的照片,但当我第一次深入其中,还是被这种荒芜所震撼。
拐过一座小桥,木栈道消失了,开始进入丛林。沿着山路爬升。随着山路向上,路开始变得陡峭,风也越来越大,一阵飓风吹来,几乎将Amy吹倒。我不得不收起抓绒衣换上冲锋衣,以抵挡这猛烈的寒风。继续往前,一座形状特别的嶙峋山峰露了出来,我禁不住兴奋喊起来:摇篮山!
摇篮山这个名字最早是19世纪初范迪门土地公司(Van Diemen’s Land Company)的测量员们叫出来的,可能是两端上翘中间下凹的山体让他们不自觉地想起摇篮吧。我们飞快地往摇篮山奔去。这段地貌也有了变化,没有了高的灌木,只剩下破碎的岩石表面上薄薄的一层草甸,这是最后一次冰期冰川迅速后退,岩石遭到侵蚀所形成的的地貌特征,而摇篮山就是这种地貌的代表。
天光逐渐变暗,我们还是看不到道路的尽头和营地的小木屋,而此时已经走了快4个小时。我们再也没有唱歌或者停下来休息的闲情逸致。路况也开始和我们作对,大块大块边角锋利的石块布满路中间,如履针毡般在上面跳跃着,但一不留神就会被某个石缝卡住登山鞋或者登山杖,就这样蹦蹦跳跳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山脊,飞奔一个多小时,在天几乎全黑的时候总算看到了营地若隐若现的灯光。
到达营地时夜幕已经降临。小木屋的所有床位都满了,而此刻外面飓风怒吼。我们把湿漉漉的装备摸黑挂在晾衣服的地方。经过商量,我们无奈地决定睡在小木屋的地板上,放弃到外面去扎营。开着头灯吃了晚餐——速食馄饨。
晚上的飓风一阵高过一阵,被席卷的森林发出巨大的唰唰声音,令人胆寒。飓风似乎是要撕碎小屋,每次恶狠狠地扑过来,小屋的地板便痛苦地晃动呻吟。此刻我真是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在外面扎营啊。在温标为-10°的睡袋里依然很冷,一夜无眠。

被困雪中
清晨依然下着雨,雨滴噼里啪啦地撞击着小木屋的屋顶。本来想多休息一下,但是因为睡在地板上,怕影响大家做饭和活动,我们也跟着不到6点就起床。出去洗漱的时候,在外面看到一只比鸡还大的鸟在悠闲踱步。昨晚起来上厕所,在Watertank旁边也看到一只活物,那是只眼睛闪闪发黄光的猫科动物,它幽怨地看了我一眼,却没有走开。
今天全程7.8公里,预计用时3.5 小时,支线是去Lake Will,往返1 小时。一路瓢泼大雨,装备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路程较短,我们在碎石和暴雨中顺利到达营地。
刚吃完饭没多久,营地里的人们突然开始欢呼。我往窗外一看,10月初,营地外面居然飘起了小雪。大家在温暖的营地都心情不错,打趣地说这是“Christmas on October”好景不长,雪竟然越下越大,俨然暴雪之势,没个尽头。不久积雪越来越厚,地面开始结冰,木屋周围扎帐篷的人都过来了。大家被困在营地,一切计划都泡汤了,聊天和吃饭、打发时间成了大家的主题。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叽叽喳喳,我们居然被大家当成了“日本夫妇”。 我把火腿放进小煎锅,打开气罐和炉头,火腿片立马“滋滋滋儿”地响了起来。用菠菜汁大饼卷上热火腿、芝士片,然后我开了玉米罐头做沙拉,最后煮上热乎乎的咖啡——这整个过程带着明显的表演性质,故意让那些信奉“食品轻量化”,只带了冷食、饼干和花生酱的歪果仁羡慕嫉妒恨。旁边的几个人咽着口水探讨起了营地食品的种类,那个独自徒步的年轻加拿大女生用前男友送的锡锅默默地煮起了金枪鱼(罐头)意大利面。但是来自堪培拉的的女孩居然用塑料袋带了红酒!她轻巧地倒上一杯,俏皮地对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跨越两天行程
前一晚我询问管理人员未来一天的路况,她告诉我:“很像今天的道路,在森林中上上下下,不过要简单一些。”我宽慰了一些,不过现在彻底明白:这里的“穿越森林“不是欧洲那种在一片平坦的森林中穿行,而是大山深处伴随着各种爬升和下降的穿越。
三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教堂山下的起亚奥拉小屋。刚进了小屋,那个圆头圆脑的澳洲小胖冲我笑了笑说:“老兄,今天感觉如何?”我苦笑道:“太难走了,这不是路。”澳洲小胖也摇头叹息。“那是你们的床位哦。”加拿大女孩指着里面的空床位说。“谢谢,不过我们决定一会继续往前走,今天赶到大风山脊去”我回答。“真的吗?你们还要继续走?” 所有人满脸惊愕。“是啊,趁着天晴了就多走一些,不知道天气还会不会变。”
大概他们都不会想到,我们这两个每天最晚到达的人,竟然要一下走两天的路程。我们赶紧煮了一包方便面吃下,之后收拾好背包,和那些在一起行走了4天的朋友们道别。一对意大利情侣也冲出小木屋,冲我们摆摆手:一路好运!虽然我们很少交谈,但是彼此之间多了一种默契——因为我们是每天花最多时间煮食物的两对。
离开起亚奥拉又开始进入大片的原始森林,过了杜坎小屋,后面的原始森林是在冰川期后难得保存的一片温带雨林,非常珍贵。穿越其中,你不会觉得烦闷和压抑,没有热带雨林潮湿闷热之感,也没有各种动物的骚扰。只有高大的树木,奇异的花朵,安静的野果、苔藓和蘑菇。我和Amy不自觉地开始放慢步伐,边走边聊,拍摄各种奇异的动植物。感谢上天馈赠这难得的好天气。
半个小时后,一栋小木屋隐约出现在丛林深处。我们都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因为既没看到入口处的大圆石,也没有见到U型的冰川。Amy试探地推开房门,“啪”的一声,一盏灯亮了,我当时第一想法这不是真的,我们肯定在梦里或者已经神智恍惚了,在国家公园是没有电的。这时管理员迎上来,满脸欢喜地说:“你们做到了!”是的,我们成功地跨越了两天行程!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里就是大风山脊小屋,后来被我们称之为“五星级小屋”。这里不光有宽敞的卧室、行李间、餐厅,还有电暖气,一切都靠太阳能和燃气供电,虽然很微弱。

和“山姆大叔”在圣克莱尔湖的星空下
天刚刚亮,营地就又开始活跃起来。在久违的阳光、蓝天、白云下,周围的群山也露出美丽祥和的一面。小屋外就是一个观景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端着茶杯,静静地望着远方的群山。9点多我们离开营地,沿着山路继续往前,就这样走了3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圣克莱尔湖边的水仙小屋。大多数人很少会在这里停留,要么提前预订摆渡船离开,要么继续沿着湖暴走一下午冲出国家公园去吃一顿大餐。我们加入前者。
不久摆渡船驶来,我们乘船划破湖面,荡起细微的水波,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似乎把人的灵魂都洗涤了。圣克莱尔湖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中西部湖泊,位于摇篮山——圣克莱尔湖国家公园南部边缘,原为山谷,因冰川刨蚀而加深,后为冰川堰塞湖,是澳大利亚最深的湖。摆渡船就这样在大山腹地的湖中悄无声息地前行,而我独自一人坐在小船尾部,遥望着背后的大山,回忆着这几天的徒步经历,这一刻是那么的留恋这片土地。
在到达终点St.Clair Lake之后,大家都欢欣雀跃,开怀畅饮。只有我们两个傻瓜会到深夜的码头拍星空。寒冷的码头空无一人,孤寂的远处移动过来另一盏微弱的头灯,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最后一天的营地山友Sam也带着三脚架过来了。
徒步中所有共处一室的山友都会融洽地交谈,但是摒弃礼貌和教育的因素,真正能耐心交流,而不是敷衍地说着“Great”,“Interesting”来打发营地时间的人屈指可数。Sam就是其中一个。Sam和哥哥以及父亲同行。父亲和哥哥看起来都非常酷炫,身强力壮,一头脏辫儿,桀骜不羁的浪子风范,这和卷曲头发,内心柔软的Sam看起来截然不同,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认为这三个人属于一个team。何况很多时候,Sam坐在营地大厅的另一个角落和徒步者交谈。
Sam非常年轻,有光滑的皮肤和发亮的眼睛。讨论着如何拍摄星空的技术性问题,也聊起亚裔和欧美人的诸多不同。谈到很多制度和价值感上的不同,他会看着你的眼睛说:“好与不好,是与非,这些都应该由你们本国的人民去评判。”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山姆大叔”,告诉他,在中国的英语教材里,“Sam”总是跟着个“Uncle”—Uncle Sam/山姆大叔。Sam狡黠一笑说:“那么我来编一本教材,主人公就得叫Aunty Amy和Uncle Aaron。
国家公园里的天空高远,繁星闪烁。这片世界尽头的繁茂的星空之下,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爽朗笑声在湖面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