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术批判刍议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档案学术批判是档案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努力构筑档案学术批判社会机制,提高档案学术批判者素质,才能奠定档案学术批判的基础。
  关键词:档案学术批判 社会机制
  
  1、档案学术批判与档案学术研究的相互关系
  
  1.1 批判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动力。“学术批评,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学术批评则无学术可言;学术批评不繁荣,学术也不会自己繁荣起来。”因此,对现存的档案事物都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在批判中保持它的优良的一面,改变它的不完善的一面。是十分必要的。批判是推动不成熟的档案事物走向更加成熟,推动不完美的档案事物变得完美,推动陈旧档案事物走向死亡并迎接新生档案事物的过程。在批判中扬弃,在批判中创新,使得档案学术不断向前发展,向着真理的彼岸前行。
  通常,我们将革命理想、远大目标当作重要的人生激励手段。其实,批判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对犯错误的人从背后猛击一掌,引起警觉,加以改正;对某一错误的理论观点予以批驳,以图树立起正确的理论观点,就是批判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批判对于完善档案事物,或者提高档案学理论水平,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而温和的评论、侧面的提醒,乃至友好的建议,却难以起到匡正过失的作用。
  1.2 档案学术兴旺是档案学术批判的基础。笔者以为,档案学术研究、档案学术批判和档案学术创新如同三级火箭,一级火箭代表档案学术研究,二级火箭代表档案学术批判,三级火箭代表档案学术创新成果。而当前状况是:档案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一级火箭升空乏力,不能为档案学批判创造良好基础;档案学术批判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真正的档案学术批判,即使是仅仅围绕某一档案学术观点而展开的短暂时间存在的学术批判,若干年才出现一次,经常性的激烈的全面的档案学术批判在我国始终没有出现过,二级火箭因为尚未成型而只是个空壳:档案学术创新雷声大雨点少,只见鲜花少见成果,三级火箭始终未升空。
  档案学术界荒芜的主要原因是:档案学术队伍中出现了明显的功利化趋向,不再以学术造诣高低而是以金钱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一些档案期刊被“断奶”、“撤火”,难以为继只得停办或另谋出路,仍在苦撑局面的一些档案期刊为了生存开辟与档案无关的栏目吸引读者,研究档案学术与业务的社会空间继续压缩,档案论文发表数量明显下降。而某些期刊不付稿酬反收大额版面费,更是让至今坚持档案学研究的人心灰意冷。最后一点是档案干部队伍难以稳定,人才断层面继续扩大,专业素质不升反降,自觉而执着地研究档案学理论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只是为了晋升职称需要不得不写一两篇文章应付。档案学术队伍难以扩大,享誉中外的学术带头人廖若晨星,传世之作寥寥无几。此种状况下,如何奢谈学术批判和档案学术创新呢?
  
  2、应当重视构建档案学术批判的社会机制
  
  2.1 理性是民族之魂。理性是民族之魂,一个立足于基础理论的大国,一个登高望远雄心勃勃的大国,时时处处都在闪烁着理性之光!发展档案事业,兴盛档案学术研究,以学术批判始立一代奋进搏击标新立异的学术风格,仍然依靠的是理性。理性思维“是自为存在着的、并正向自在自为发展着的理念。”理性思维是档案学术创新之本,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智力源泉。
  2.2 优化社会环境,构筑兼容民风。档案学术批判需要高度的政治民主,需要理性至上的社会环境,需要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国风范,需要宽容为怀大度融合和谐雅致的民风,需要自由思想着的并可以自由发表个人学术观点,自由参与学术批判的自然人。对于具体到某一档案学术观点这类事物,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为什么就不能让它自由生存自主发展自生自灭呢?而如果没有学术观点自由生存学术批判自主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何想象档案学术创新与档案事业的辉煌呢?
  2.3 档案学术批判的社会责任。发表某一种档案学术观点或批判某一种档案学术观点,都存在着一个社会责任问题。档案学术批判,尽管应当是自由与民主的、公正而透明的,但是,档案学术批判不是街头巷尾的随便议论,更不是家妇们扯闲天。它不能变成随意的、主观的与片面的,甚至是发泄私愤,实行人身攻击的场面。它是在社会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力求正面的积极的与进步的,它应当而且必须经得住更大范围内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应当在时光磨砺中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经久不灭。
  2.4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术面前没有贵贱官民之分。这是开展健康的公正的民主自由的档案学术研究和学术批判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的重要社会机制之一。反之,如果把贫富贵贱官民因素硬是塞进档案学术批判,就有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崇高法则,无法保证学术批判公正民主。健康的自由的学术研究局面就不会产生,正常的档案学术批判机制也无法建立起来。
  2.5 档案学术批判的策略。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学术批判的功能,正确把握档案学术批判的大方向,应当注重档案学术批判的策略。一是针对某一时期不正确的主流学术观点展开批判,对于非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只是予以注意,不用花大的精力批判之,以便把握好档案批判的正确方向。其二是针对不正确的档案学术观点本质的方面展开学术批判,对于非本质的学术观点可以学术评论(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利于把握好档案学术批判问题的本质。其三是针对档案学术观点全面性的问题展开学术批判,对于局部性的学术观点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展开学术批判,有利于把握好档案学术批判的整体格局。
  2.6 档案学术批判只对观点不对人。某一时期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档案学术观点,或处于分歧状态的某些观点的争论,往往是人数不等的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或学术派别)的参与,因此,学术批判不能对准其中某一个人,更不应当指名道姓地进行批判。档案学术批判对象中的某一个人,即使是学术派别的代表人物,他不应当也不可能对某一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潮负有全部责任,他一个人的观点不可能集中代表某一群体的全部观点。我们予以批判的对象,都是某一学术观点而不是某一人。
  2.7 等待档案事业由低谷向高潮的历史转变,档案学术兴旺是档案学术批判的基础,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档案事正在处于低潮之中,那么,当前设想通过档案学术批判引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热烈场面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兰台世界的清冷荒凉使得档案学术批判几乎鸦雀无声。档案学基础理论只能在大科学基础理论兴盛中得到发展。因此,身处兰台的勤奋耕耘者,试图开展档案学术批判的勇敢斗士们,当前只能养精蓄锐,待以时日。但是,我们终究要重视档案学术批判,重视培育档案学术批判的社会机制。
  2.8 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围绕基础理论而展开的学术批判。长期以来,档案界一直将档案学定义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片面重视档案学理论 的应用和实践。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构建。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档案学理论亦是如此。在档案学理论构架上,基础理论如同档案学的基石,而应用理论只能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面,才能得到相应发展。长期弱化基础理论制约了应用理论的正常发展,使得应用理论发展乏力,造成档案工作实践陷入被动、狭隘与盲目局面。这无疑是档案学术界的一大失误。如果谋求档案学理论与其他理论同步发展,应当格外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制订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时,将档案学术批判摆到应有位置。档案报刊开辟理论争鸣专栏,鼓励围绕不同档案学术观点展开民主自由的学术批判。
  
  3、对档案学术批判者素质的要求
  
  3.1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批判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力争在学问上高于被批判一方:另外,还要仔细审读推敲拟批判的文章,研究文章主要观点上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思考改变错误的途径,然后,站在档案学术制高点上,全面透彻分解剖析对方观点,居一隅而观八方,驳一点而顾其余,将错误观点分析得淋漓尽致,批判得全面透彻,令人口服心服,再亮出自己的观点,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3.2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档案学术批判者除了应当具备广泛系统的知识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时时关注档案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判断档案学术的发展趋向,同时还应当关心相邻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与学术批判的焦点问题,以便触类旁通,引为借鉴,更好地把握档案学术批判的主流与方向,对某种错误的档案学术观点做出更有远见更加深刻透彻的批判。
  3.3 受之以桃,报之以李。任何一个档案学术批判者在批判别人错误观点的同时,必须展示本人另外一个方面相对应的观点。这就是破而即立。档案学术批判者因为受到了某些档案学术观点的启发而产生了新的认识,等于是站在别人肩膀上,对某种档案学理论观点看得更广更深更高一些,由此而得益于别人,就是受之以桃。而你对别人匡正过失,改正了或者完善了提高了别人的理论,实现了真理性认识,等同于报之以李。学术研究者与批判者共同担负着兴旺档案学术理论,振兴档案事业的崇高使命,二者携手,将正面动力与反面动力化作档案学术进步的合力,才是真正的档案学术批判的目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取得准确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全国很多城市采用物探技术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探查,开发了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用大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对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但是,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地下管线也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新增、改建过程之中,要保证管线数据库的现势性,就必须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动态维护与更新,同时提供现时准确的地下管线档案
据统计,建筑火灾主要发生于公共建筑、多层住宅、厂房等场所,这些场所的结构类型多为混凝土结构,而这些结构在承重构件处大都采用的是混凝土材料,因此当建筑物遭受火灾后,须通过鉴
2012年2月16日,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分别判处国际级足球裁判黄俊杰7年、陆俊5年6个月、万大雪6年、周伟新3年6个月的徒刑,对此次量刑,著名青年法律学者、律师郝劲松表示:“判得太轻,犯罪成本过低,让后来者依然心存侥幸。”  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竞技体育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竞技体育贿赂。随着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体育圈的贿赂问题也从幕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