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在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评估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79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评估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影像学资料,根据螺旋CT检查后24 h内是否发生休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34例)和稳定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心率、ISS评分、血pH值、血乳酸(Lac)及碱剩余(BE)等指标,并测量增强螺旋CT影像中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腹部大血管的直径及增强早期和延迟期CT值. 结果 休克组ISS评分及Lac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BE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休克组下腔静脉存在变形塌陷征象,在4个腹部层面最小直径均小于稳定组(P<0.01).CT增强早期,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CT值为(133.2±32.4) HU,低于稳定组的(186.3±23.3) HU(P <0.05);下腔静脉肝脏上缘层面CT值为(133.4±20.3) HU,显著高于稳定组的(112.0±21.9) HU(P <0.01).而增强延迟期各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部分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胸主动脉钝性创伤(blunt traumatic thoracic aortic injury,BTTAI)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虽然BTTAI少见(交通伤中发生率<1%),但却是仅次于颅脑外伤的第二大交通事故死因1.Vesalius在1557年已首次报告BTTAI导致的主动脉破裂2].据尸体解剖统计,BTTAI的现场死亡率高达69% ~ 85%3.4.若缺乏有效的治疗,30% ~ 50%幸存者会
期刊
近二十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新的治疗方式出现、影像学改进以及术中术后支持手段的完善,颈椎损伤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就相关的热点问题加以讨论.1 下颈椎损伤分型临床常用的下颈椎损伤分型是Allen-Ferguson 分型.Allen等[1]研究了160余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通过患者病史和影像学资料推断损伤机制并根据受伤时颈部所处位置将损伤分为六型:(1)屈曲压缩型,5级;(2)垂直压缩型
期刊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虽然碍以幸存,但大多数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和记忆力缺陷、焦虑、抑郁、疲劳等,这些使得患者很难回到主动和独立的生活状态[1-2].尽早发现TBI患者认知障碍特点并进行认知康复治疗,对患者来说极为重要.笔者对100例TBI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分析其障碍特点,为TBI患者认知康复训
期刊
胆道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可分为创伤性和医源性胆道损伤两大类[1],创伤性胆道损伤可分为肝外胆道和肝内胆道损伤两类.胆道损伤的修复仍是目前腹部外科的一大难题,由于胆道损伤的部位不同,手术处理胆道损伤的做法也不同,处置不合理会对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2].笔者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创伤性胆道损伤患者外科处理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期刊
近年来,我国年急性颅脑损伤发病率约为100~200/10万人,占全身创伤第二位,死亡率处于第一位,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轻型脑挫裂伤是临床较多见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早期CT检查颅内无明显异常,加之临床不够重视,易造成漏、误诊,亦易致死、致残.Shukla等[2]报告成年人轻型颅脑损伤致死率约为0.1%、致残率约为10%.2008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急诊留观共发现15例急诊CT报告阴性
期刊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颅脑创伤后甘露醇治疗对保护肾功能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比较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68例.患者分为ICP监测组(ICP组,77例)和非ICP监测组(对照组,91例),动态观察患者血浆胱抑素C、肌酐和尿素的变化,记录甘露醇使用量、患者住院天数、6个月GOS评分等. 结果 两组在入院伤情、肾功能、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肾
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是指颅脑遭受创伤引起组织损伤后,出现以凝血、纤溶和抗凝途径激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凝血紊乱,被认为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与患者预后存在密切关系.颅脑创伤患者约17%存在凝血功能紊乱,重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则高达36%[1].尽管颅脑创伤治疗手段不断增多,但死亡者中40%仍是因凝血功能紊乱导致难控制性出血造成的.另外,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者的死亡率较不存
期刊
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优点、风险及技术要点. 方法 选择2008年9月-2010年8月基础条件相似的68例行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34例(A组),采用传统内侧髌旁入路34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参数指标. 结果 68例均获随访,时间6 ~ 25个月,平均8.7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准确的力线对位,A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过去认为其主要是由于颈椎过伸性外力导致脊髓的"挥鞭样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随着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部分患者椎管内脊髓压迫因素被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2].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患者临床中较为常见,在遭受某些外力作用时,常常会导致颈部脊髓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治疗上传统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