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全球资源供需格局分析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i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转向亚洲,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近10年全球增量的55%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以24.4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22.1亿吨油当量),首居全球首位……
  未来20年,中国仍是全球资源需求第一大国。继中国之后,东盟和印度将成为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者,二者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境外资源供应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未来以中国、日本、东盟和印度为主要需求方,以南美和澳大利亚为主要供应方的供需分离格局将愈演愈烈。
  过去10年,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资源勘察持续繁荣。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并没有因为大量消耗而减少,相反,多数资源储量增长显著。总体而言,全球矿产资源有保障,但分布格局的变化值得注意。
  以石油为例,2012年全球石油储量为2358亿吨,比2000年的1747亿吨增长了35%。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以来,全球石油储量增量的61%(481亿吨)源自美洲的非常规石油。全球石油储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石油政治,尤其是美国的全球石油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资源消费与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过去10年,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消费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并达到空前程度。2000~2012年,中国占全球资源消费的比例变化情况分别为:一次能源10.8%~21.9%、石油6.2%~11.7%、煤炭30%~50.2%、天然气1%~4.3%、粗钢19%~44%、铜12.7%~43%、铝13.1%~44%、镍4.9%~47.7%。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转向亚洲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集中完成工业化,能源消费陆续到达顶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目前,全球已形成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能源消费中心,三个区域消费总和超过全球的3/4。2012年,亚洲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9%,中国占22%。
  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近10年全球增量的55%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以24.4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22.1亿吨油当量),首居全球首位。
  当前,全球形成中东、北美、前苏联地区三大油气供应中心。2012年全球石油产量达41.2亿吨油当量,较1980年增加了33%。中东、北美和前苏联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32.5%、17.5%和16.3%,合计占全球的2/3。
  2012年全球天然气产量达到3.4万亿立方米,为1980年的2.3倍,增速快于煤炭和石油。北美、前苏联和中东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6.6%、22.8%和16.3%;合计占全球的近2/3。
  与此同时,区域性油气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亚洲石油产量约3.7亿吨,占全球的9%;消费量13.2亿吨,占全球近1/3;缺口9.5亿吨,供需矛盾居全球各区域之首。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石油全部依赖进口,中国和印度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2年分别达到67%和75%。
  2012年欧洲天然气产量约为2677亿立方米,缺口2307亿立方米;亚洲产量4396亿立方米,缺口1557亿立方米;欧洲和亚洲是全球天然气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亚洲天然气消费大国中,日本全部依赖进口;2012年中国和印度对外依存度均超过20%;欧洲对外依存度接近50%。欧盟和亚洲主要国家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
  目前,全球已逐步形成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地区三大区域油气贸易圈,以及供需一体化、供需分离两大体系。三大贸易圈中,美洲为供需一体化体系,其最大的需求方为美国,供应方则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为主,区域内供需基本平衡,供应安全保障程度较高;而欧洲—前苏联、亚洲—中东为供需分离体系,其供需双方在地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巨大,供应安全程度低。
  三大贸易圈中亚洲—中东贸易圈最复杂,安全度最低。一是需求方众多且发展程度差异大;二是供应方政局动荡,地缘纷争不断;三是供需双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体制等各不相同;四是供应通道安全度低。
  此外,全球已形成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煤炭贸易圈,1980~2011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平稳增长,年均增速4.5%。
  2000~2011年,受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约束,中国煤炭进口量占全球份额由0.3%增加至16.3%,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煤炭进口国。
  基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预计未来20年全球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80亿吨油当量,较2011年增加47%;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92亿吨、49亿吨和5万亿立方米。2011~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速为1.7%,较过去30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将明显低于过去30年,从而使全球增速有所减缓。
  2020年和2030年,亚洲能源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65亿吨和83亿吨油当量;较2011年增加40.2%和78.5%。2030年亚洲能源需求全球占比将达到46%。2011~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63%将来自亚洲,对全球能源需求的拉动作用显著。
  2020年印度能源需求将达到8.5亿吨油当量,超过俄罗斯,成为继中、美之后的全球能源消费第三大国;2030年印度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2.8亿吨油当量,占全球份额将从2012年的4.5%提高至7.1%。
  全球钢、铜、铝供需趋势
  1900年以来,全球钢、铜和铝资源消费经历了缓慢增长(1900~1945年)、稳定增长(1946~1975年)、增速放缓(1976~1999年)和快速增长(2000~2012年)四个阶段。1900~2012年,全球钢消费量从0.6亿吨增加到15.2亿吨,铜消费量从50万吨增加到2045万吨,铝消费量从6800吨增加到4573万吨。1900年以来,全球累计消费粗钢493亿吨、铜6.7亿吨、铝10亿吨。   1900年以来,全球工业中心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中心发生了两次转移,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在亚洲,消费中心发生了区域性转移,由日本和韩国转移到中国,未来将向东盟和印度 转移。
  预计未来20年,全球钢、铜和铝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累计需求将超过过去20年的2倍。
  未来5年,由于西方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转型,全球资源需求增速将出现短期减缓。之后伴随东盟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钢、铜和铝需求将恢复较快增长趋势。2030年,全球钢、铜和铝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4亿吨、3800万吨和8400万吨,较2011年分别增长64%、98%和100%。
  2012~2030年,全球钢累计需求375亿吨,铜5.4亿吨,铝12.5亿吨,分别是过去20年的2.0倍、2.2倍和2.5倍。
  2012~2030年,印度钢消费将从0.78亿吨增长到3.85亿吨,铜从46万吨增长到579万吨,铝从169万吨增长到891万吨,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16.2%、15.3%和10.6%。
  2012~2030年,东盟钢消费量将从0.7亿吨增长到2.8亿吨,铜从115万吨增长到330万吨,铝从180万吨增长到650万吨,是未来全球资源需求的主要拉动者。
  2020年之前,东盟的钢、铜和铝需求总量均高于印度。但由于东盟是国家集团,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其经济和资源需求前景具有不确定性。
  未来5年铁矿石产能增长较快,或将出现短暂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2012年,全球铁矿石产量近19亿吨(标矿),主要生产国为澳大利亚(5.25亿吨)、巴西(3.75亿吨)和中国(3.04亿吨),合计占全球比例为63%。
  未来5年,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的铁矿产能均将出现快速增长,产能累计增量将超过6亿吨,加上俄罗斯和非洲,全球累计新增铁矿石产能预计将超过9亿吨。
  同期,全球铁矿石累计需求将增长近6亿吨,低于铁矿石产量增量,全球铁矿石供需形势将从供不应求经短暂的供过于求向供需平衡转变。目前,全球钢二次资源占消费量的比例为25%~30%,随着蓄积量不断增加,二次资源占比将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全球铜矿产量增长缓慢,供应压力较大。2012年,全球矿山铜产量1704万吨(含铜量,下同),其中,智利(543万吨)、中国(160万吨)、秘鲁(130万吨)、美国(119万吨)和澳大利亚(91万吨),五国产量合计占全球的61.2%。
  未来5年,全球矿山铜产能将从1621万吨增长到2145万吨。除秘鲁增长较快外,其他地区均增长缓慢。全球一次铜累计需求增量将达到560万吨,高于同期矿山铜产能增长幅度,铜资源供应压力较大。
  而全球铝土矿资源丰富,未来资源供应压力相对较小。
  2012年,全球铝土矿产量2.4亿吨,主要生产国为澳大利亚(6998万吨)、印度尼西亚(3611万吨)、中国(3600万吨)和巴西(3369万吨),四国合计占全球比例高达73%。
  未来5年,全球铝土矿生产将稳定增长,预计将从2.3亿吨增长到2.8亿吨。澳大利亚铝土矿产量将持续增长,西非和越南产量可能有较大突破。全球铝土矿资源丰富,供应压力相对较小。
  中国仍是全球资源需求第一大国
  未来5年,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转型调整期,资源需求增速放缓,同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乏力,资源需求不振。历经十年勘察繁荣,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显著,产能增长明显,随着全球金融秩序治理,市场炒作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资源价格将逐步回归稳定合理。因而,全球资源需求增速趋于放缓,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
  能源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亚洲油气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全球已初步形成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三大区域油气贸易圈以及供需一体、供需分离两大体系。“三圈、两系”将成为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博弈的焦点和平台。
  非常规油气的利用将重绘全球能源版图。非常规油气的发现和大规模利用将改变全球油气资源勘察方向和区域,也将改变世界油气资源格局和供应格局;全球石油生产峰期将因非常规石油的开发而推迟。
  美国将有能力在未来实现各类能源全部自给,并为其全球战略提供充足的底气。相反,巨大的油气缺口,加之处于亚洲—中东矛盾冲突最为严重的供需分离体系中,中国未来能源安全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总体而言,全球重要矿产资源有保障,供需分离和市场垄断是主要矛盾。
  近10年来,全球铁、铝、铜、铅、锌、镍等大部分资源储量增长明显,矿产资源有保障。资源垄断不断加剧,供需方分离的格局愈演愈烈。除传统资源供应地外,西非和中亚将可能成为新的重要矿产资源供应地。
  未来20年,中国仍是全球资源需求第一大国。继中国之后,东盟和印度将成为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者,特别是东盟,其需求增长将快于印度。二者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不仅与中国高位运行的铁矿石需求相叠加,也与铜和铝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叠加,对中国境外资源供应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未来以中国、日本、东盟和印度为主要需求方,以南美和澳大利亚为主要供应方的供需格局将愈演愈烈。
其他文献
[摘要]STP营销战略分析已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普遍重视,然而还没在高校MBA教育招生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STP营销战略理论与高校MBA招生的内在关联进行研究,针对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STP计划,力争为我国其他高校MBA招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MBA教育;STP营销战略  一、STP营销战略与高校MBA招生的内在关联  STP营销战略即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这里
期刊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在超短波通信下针对有限长缓存辅助协作中继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存中继剩余能量的缓存中继选择方案。所提方案不仅考虑了无线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而且还考虑了缓存中继的剩余能量和缓存剩余大小,综合考虑这三种因素来选择最优中继节点。我们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在放大转发协议下(AF)分析了所提方案的中断概率和网络的使用寿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相比于最大链路选择方案,明显提高了网络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以2013年5月发生的昆明反对PX项目这一典型事件为例,分析该事件中的可燃物、助燃剂、燃点等因素,探讨了昆明PX事件发生、发展动因与演进过程,进而就如何化解与防范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明确提出“稳评”机制的完善路径,从而为如何发挥该机制在科学决策、源头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燃烧;重大项目;稳评机制;昆明PX事件  2015年4月6日,福建
期刊
一、实施背景  1.适应油田快速发展的需要  员工是企业的原动力,油田的发展要紧紧依靠员工。“四进四好”精神文明建设,广开渠道,建立了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平台,贴进了员工的心,增进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组织的信任。员工忠诚企业,积极作为,成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2.提升企业文明形象的需要  “四进四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队伍稳定、凝心聚力、增强员工信心、关心员工成长入手,培养了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
期刊
[关键词]铁路工务;天窗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前言  鉴于当前铁路工务系统普遍存在的人员结构、劳效组织、职工技能等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予以改善或缓解,以适应“天窗修”的需要,成为工务系统亟待解决的课题。我段通过现场调研、组织座谈、实践推广“检养修分开”等方式,形成了如下几点思路。  一、通过挖潜用工、兼职并岗、一职多能的方式实现减员增效  1、基于探伤作业
期刊
[摘要]反家庭暴力立法中,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受害人范围的界定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将美现行法律中相关规定与我国《家庭暴力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草案;受害人范围;界定   家庭暴力的发生是一个社会常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庭暴力如普通暴力一般难以在人类历史上得以消除。这不仅是某个国家特有的问题,而是跨越国界、意识形
期刊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转账支付中占到的份额仅为1.43%。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人民币支付比例不足12%……  “我希望对方能支付给我人民币,可以节省一部分汇兑成本,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并没有主动权。”深圳一位从事电子配件出口生意的张先生说。他的公司对欧美市场出口上千种电子产品配件,收到的货款有美元、英镑、澳元、欧元,却没有人民币,他必须在香港将这些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再汇入国内账户。  此时,距离人民币开始作
期刊
在4000多年前建成乳黄色的巴林古堡边上,一群皮肤黝黑的青年正在追逐一个足球。另一边“玛勒公主”号豪华游艇正缓缓驶过青蓝色的波斯湾。蜿蜒的石子小路上,迎面走来两位面戴黑纱紧裹黑袍的阿拉伯女子。一两公里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镶嵌在夕阳的余晖中宛如一幅油画。这是巴林首都麦纳麦市郊一个普通傍晚。  巴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两股水源,两个海”。这个仅有750平方公里的岛国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点。5000多年
期刊
为扭转“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的城市建设管理旧观念,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今后城市建设将既要“面子”,又讲“里子”……  摸清家底,防止地下管线“打架”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共有8大类20余种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党和国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认真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因应时代发展要求所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找准方向目标,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找准着力点,核心是处理好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