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运动员在国内比赛常能表现出极高的竞技水平,而在国际赛场上却有时未能发挥最佳水平。运用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剖析我国运动员在赛前的心理竞技状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调控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有效性,对提高竞赛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员 赛前 心理 竞技状态 心理训练
随着体育科技的渗透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竞技体育已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也越来越多。运动员仅靠超大负荷的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要在竞赛中获胜已相当困难,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认识到加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运动员在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如何有效调控心理状态,提高适应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运动员赛前心理竞技状态剖析
(一)对自己实力估算程度
由于我国田径运动在国际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以来都不够理想,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我们一直强调运动员要相信自己,情绪波动就小,赛前心理准备就充分,对比赛时期的控制能力强,反之亦然。
(二)对比赛的求胜欲望
有些优势项目中我国队员具有很强实力。特别是我国女子中长跑项目,往往是因太想超过对手而造成战术的缺位。其实太强的求胜心是在赛前情绪非常冲动、注意力非常集中于取胜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使运动员处于高焦虑状态,不能自我控制,造成过度紧张,妨碍正常发挥。
(三)对兴奋程度控制失调
任何运动员在赛前的兴奋性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追求的是适度的兴奋性,这有助于赛前心理准备,使机体处于积极动员状态,给比赛带来良好效应,兴奋性过高或过低只能给比赛蒙上阴影。过高有碍心理准备正常进行,无畏的消耗能量,若延续到比赛,还会影响动作的协调性,影响水平的发挥;过低运动员表现萎靡不振、无进取精神,情绪消极、惰性增大、不想比赛,故赛时很难发挥水平对兴奋成度控制失调。
(四)对自我调节能力的控制
我国运动员现在缺乏的就是自我调节能力。由于比赛规则的约束,运动员在比赛中都处在激烈的气氛中,成绩的更迭交错是镇定还是焦虑对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控制能力强,就能自我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全盘考虑比赛策略,使心理和机体都处于积极准备状态中;反之亦然。
二、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产生的因素分析
心理压力的产生,必须存在压力源。组织行为学认为,压力源是指导致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和活动等,具体涉及运动员生存的内、外环境和个人因素。
(一)外环境因素
裁判员的判罚、观众的呐喊、比赛的环境(场地、灯光、气候)、对手的情况、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的期盼、金牌的指标、环境的不适应等可给运动员带来外在的压力。如现世界男乒排名第一的马林,在许多人看来雅典奥运会是他夺得单打冠军的最好时机,24岁的年龄,如日中天的气势,成熟细腻的技术,使他成为雅典夺金的最大热门,然而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马林早早的就被近年间从未赢过他的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淘汰出局,输球并不是他技不如人,无论是相持还是变化,马林都不在其下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他不自觉中的轻敌情绪;二是比赛中微妙的心理变化,造成雅典奥运会上的悲剧。正如赛后马林回忆说:“以前和老瓦打球总是选择最凶悍的打法,这次所有可凶可稳的地方,我都选择最保守的,而他却相反”。
(二)内环境因素
同队队员之间激烈的竞争、过高估计对手的实力、过分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以及生理因素等的变化常常会给运动员带来内在的压力。我国体操名将肖钦是在2001年国际体联改革体操动作难度规定后,世界大赛上打出的第一个10分的运动员。在2004年4月的雅典热身赛上,以9.825的成绩稳居冠军,为夺金梦想增添了最大的砝码。在第28届奥运会鞍马比赛中,决赛一开始,前面动作完成得很顺利,但是从交叉开始,满脑子不是认真做好每个具体动作,只想着赶紧做完,做完后就下来,顿时感觉身体发僵,完全提不上气来,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就落马了。因他太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失去了一次绝佳问鼎的时机,功亏一篑,痛失鞍马金牌。
(三)个体因素
动员的年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其心理抗压能力也有差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突出的成熟运动员对自身竞技水平的阶段性回落,能够正确认识,不会因一时成绩的下降,丧失继续训练的信心,他们会通过自我调整,在教练的帮助下度过低谷,重新达到竞技水平的最佳状态。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有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俄罗斯运动员霍尔金娜、中国射击老将王义夫和中国女排的运动员等。但对于年龄较小、缺乏大赛磨练、职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很容易因竞技状态的起浮、运动成绩的下降,产生消极的想法,引起心理压力,如意志品质薄弱、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更容易使压力扩大化。
三、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表现
(一)过度兴奋的表现
过度兴奋表现为情绪过早过度地兴奋、心跳过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忙乱、坐立不安;心理过程表现为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听不进教练的指导等,严重是会发烧、失眠、腹泻、恶心呕吐、出冷汗等,上述情况往往在赛后自动消失。一旦出现这种过度兴奋的情况,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安慰疗法、放松训练、催眠练习来逐渐缓解。
(二)赛前淡漠状态的表现
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信心、身体乏力、反应迟钝、动作怠慢等。一般来说,过度疲劳,伤病长期不愈,比赛任务过重,以及意志力较差的运动员较易出现;对待这种情况主要采取激励、动员、积极的语言暗示,提前做准备活动等方法来调动其比赛的积极性。
(三)赛前盲目自信的表现
这种状态表现为表面上兴奋,内心空虚,其信心是建立在对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的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的。这类运动员大都表现为浮躁,不冷静思考问题,总相信能轻易或侥幸取得成功,不努力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比赛;一旦比赛失败,情绪一落千丈,形成恶性循环,抑制过程加强。对待这种队员应加强作风培养和思想教育,还必须认真做好赛前心理准备,头脑清醒的参加比赛,避免盲目乐观。
(四)抵达赛区的心理动态
运动员在到达赛区后,受气候、饮食等改变的影响,对手的情况了解不够,使之坐立不安,加上路途上的疲劳,担心对抗能力下降,思想负担过重等对比赛不利的情况。应积极采用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法”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缓解赛前心理变化。
(五)赛前受伤的心理特征
赛前因受伤而没有进行正常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情绪波动非常大,这种波动会带来心理方面的消极因素,放弃比赛,竞技状态不佳,都应积极采取暗示、回忆等方法,对比赛情绪低落进行调整,消除消极状态,赛前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保持机体能力,唤起积极参加比赛的念头,使运动员调整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到比赛。
四、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训练
大赛来临,运动员的压力会逐渐增加,甚至会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因此,赛前安排一些心理训练,让运动员学会根据不同的临赛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赛前心理状态的训练一般是从2至3周开始的。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调节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态,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达到适宜的兴奋度,就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培养运动员团队合作精神。
(二)确定合理的参赛目标
在比赛前教练员要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尽早让运动员了解对手的情况,使运动员明确自己的比赛任务和目标。指导运动员摆正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制定比赛目标,控制好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只有明确了比赛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确定自己的行动计划,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过高会造成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过低则会产生消极松懈情绪。
(三)树立运动员获胜的信念
信心是成功的基础,缺乏信心就会不战自溃。赛前要运用一些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如帮助运动员经常回忆以前的一些成功战例,使运动员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赛前过高或过低的情绪。
(四)综合分析利弊因素安排模拟训练
赛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和比赛结果,尽量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出现问题容易产生慌乱和被动局面。模拟训练是赛前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在赛前有意识地模拟比赛时的各种情境来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减少赛前疲劳和心理紧张。
(五)感官调节法
针对过分紧张、焦虑的运动员,让其在赛前休息时多接触场外景物,听舒缓的优美乐曲,调节神经系统,进入平静稳定的竞赛环境;对过分淡漠或盲目自信的运动员,在赛前多注意观察对手的技术动作和竟技状态,并与自己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还可听快节奏的动感音乐,使之振奋,表现跃跃欲试的求战状态,从而信心十足的进入比赛。
(六)心理行为调节法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赛前重要的心理调整的环节之一。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控制心理焦虑,保持最佳自信水平,如想象放松、想象成功等等。但运用想象力调整心态时必须要作到准备充分,内容逼真,过程完整,时间一般应在5分钟左右,否则效果不佳。
五、建议
运动员成绩的表现一靠运动员的潜能的挖掘和提高训练水平,二靠在大赛中将最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适时地调出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他们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对容易引起临场紧张的心理因素要与日常训练同步进行,通过训练使运动员临场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训练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把心理训练、身体、技战术训练与实际比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心、技、体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保华.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曹炳山,廖志锦.第1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评析——兼论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J].四川体育科学,2006,(1)
[3]姚卫宇,周爱国,刘丽茹.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4]王长琦.现代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调控[J].福建体育科技,2005,(6)
作者简介:施丹萍(1987-),女,江苏丹阳人,苏州大学2005级学生。
关键词:运动员 赛前 心理 竞技状态 心理训练
随着体育科技的渗透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竞技体育已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也越来越多。运动员仅靠超大负荷的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要在竞赛中获胜已相当困难,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认识到加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运动员在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如何有效调控心理状态,提高适应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运动员赛前心理竞技状态剖析
(一)对自己实力估算程度
由于我国田径运动在国际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以来都不够理想,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我们一直强调运动员要相信自己,情绪波动就小,赛前心理准备就充分,对比赛时期的控制能力强,反之亦然。
(二)对比赛的求胜欲望
有些优势项目中我国队员具有很强实力。特别是我国女子中长跑项目,往往是因太想超过对手而造成战术的缺位。其实太强的求胜心是在赛前情绪非常冲动、注意力非常集中于取胜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使运动员处于高焦虑状态,不能自我控制,造成过度紧张,妨碍正常发挥。
(三)对兴奋程度控制失调
任何运动员在赛前的兴奋性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追求的是适度的兴奋性,这有助于赛前心理准备,使机体处于积极动员状态,给比赛带来良好效应,兴奋性过高或过低只能给比赛蒙上阴影。过高有碍心理准备正常进行,无畏的消耗能量,若延续到比赛,还会影响动作的协调性,影响水平的发挥;过低运动员表现萎靡不振、无进取精神,情绪消极、惰性增大、不想比赛,故赛时很难发挥水平对兴奋成度控制失调。
(四)对自我调节能力的控制
我国运动员现在缺乏的就是自我调节能力。由于比赛规则的约束,运动员在比赛中都处在激烈的气氛中,成绩的更迭交错是镇定还是焦虑对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控制能力强,就能自我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全盘考虑比赛策略,使心理和机体都处于积极准备状态中;反之亦然。
二、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产生的因素分析
心理压力的产生,必须存在压力源。组织行为学认为,压力源是指导致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和活动等,具体涉及运动员生存的内、外环境和个人因素。
(一)外环境因素
裁判员的判罚、观众的呐喊、比赛的环境(场地、灯光、气候)、对手的情况、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的期盼、金牌的指标、环境的不适应等可给运动员带来外在的压力。如现世界男乒排名第一的马林,在许多人看来雅典奥运会是他夺得单打冠军的最好时机,24岁的年龄,如日中天的气势,成熟细腻的技术,使他成为雅典夺金的最大热门,然而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马林早早的就被近年间从未赢过他的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淘汰出局,输球并不是他技不如人,无论是相持还是变化,马林都不在其下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他不自觉中的轻敌情绪;二是比赛中微妙的心理变化,造成雅典奥运会上的悲剧。正如赛后马林回忆说:“以前和老瓦打球总是选择最凶悍的打法,这次所有可凶可稳的地方,我都选择最保守的,而他却相反”。
(二)内环境因素
同队队员之间激烈的竞争、过高估计对手的实力、过分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以及生理因素等的变化常常会给运动员带来内在的压力。我国体操名将肖钦是在2001年国际体联改革体操动作难度规定后,世界大赛上打出的第一个10分的运动员。在2004年4月的雅典热身赛上,以9.825的成绩稳居冠军,为夺金梦想增添了最大的砝码。在第28届奥运会鞍马比赛中,决赛一开始,前面动作完成得很顺利,但是从交叉开始,满脑子不是认真做好每个具体动作,只想着赶紧做完,做完后就下来,顿时感觉身体发僵,完全提不上气来,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就落马了。因他太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失去了一次绝佳问鼎的时机,功亏一篑,痛失鞍马金牌。
(三)个体因素
动员的年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其心理抗压能力也有差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突出的成熟运动员对自身竞技水平的阶段性回落,能够正确认识,不会因一时成绩的下降,丧失继续训练的信心,他们会通过自我调整,在教练的帮助下度过低谷,重新达到竞技水平的最佳状态。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有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俄罗斯运动员霍尔金娜、中国射击老将王义夫和中国女排的运动员等。但对于年龄较小、缺乏大赛磨练、职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很容易因竞技状态的起浮、运动成绩的下降,产生消极的想法,引起心理压力,如意志品质薄弱、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更容易使压力扩大化。
三、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表现
(一)过度兴奋的表现
过度兴奋表现为情绪过早过度地兴奋、心跳过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忙乱、坐立不安;心理过程表现为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听不进教练的指导等,严重是会发烧、失眠、腹泻、恶心呕吐、出冷汗等,上述情况往往在赛后自动消失。一旦出现这种过度兴奋的情况,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安慰疗法、放松训练、催眠练习来逐渐缓解。
(二)赛前淡漠状态的表现
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信心、身体乏力、反应迟钝、动作怠慢等。一般来说,过度疲劳,伤病长期不愈,比赛任务过重,以及意志力较差的运动员较易出现;对待这种情况主要采取激励、动员、积极的语言暗示,提前做准备活动等方法来调动其比赛的积极性。
(三)赛前盲目自信的表现
这种状态表现为表面上兴奋,内心空虚,其信心是建立在对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的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的。这类运动员大都表现为浮躁,不冷静思考问题,总相信能轻易或侥幸取得成功,不努力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比赛;一旦比赛失败,情绪一落千丈,形成恶性循环,抑制过程加强。对待这种队员应加强作风培养和思想教育,还必须认真做好赛前心理准备,头脑清醒的参加比赛,避免盲目乐观。
(四)抵达赛区的心理动态
运动员在到达赛区后,受气候、饮食等改变的影响,对手的情况了解不够,使之坐立不安,加上路途上的疲劳,担心对抗能力下降,思想负担过重等对比赛不利的情况。应积极采用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法”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缓解赛前心理变化。
(五)赛前受伤的心理特征
赛前因受伤而没有进行正常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情绪波动非常大,这种波动会带来心理方面的消极因素,放弃比赛,竞技状态不佳,都应积极采取暗示、回忆等方法,对比赛情绪低落进行调整,消除消极状态,赛前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保持机体能力,唤起积极参加比赛的念头,使运动员调整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到比赛。
四、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训练
大赛来临,运动员的压力会逐渐增加,甚至会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因此,赛前安排一些心理训练,让运动员学会根据不同的临赛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赛前心理状态的训练一般是从2至3周开始的。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调节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态,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达到适宜的兴奋度,就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培养运动员团队合作精神。
(二)确定合理的参赛目标
在比赛前教练员要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尽早让运动员了解对手的情况,使运动员明确自己的比赛任务和目标。指导运动员摆正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制定比赛目标,控制好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只有明确了比赛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确定自己的行动计划,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过高会造成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过低则会产生消极松懈情绪。
(三)树立运动员获胜的信念
信心是成功的基础,缺乏信心就会不战自溃。赛前要运用一些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如帮助运动员经常回忆以前的一些成功战例,使运动员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赛前过高或过低的情绪。
(四)综合分析利弊因素安排模拟训练
赛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和比赛结果,尽量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出现问题容易产生慌乱和被动局面。模拟训练是赛前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在赛前有意识地模拟比赛时的各种情境来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减少赛前疲劳和心理紧张。
(五)感官调节法
针对过分紧张、焦虑的运动员,让其在赛前休息时多接触场外景物,听舒缓的优美乐曲,调节神经系统,进入平静稳定的竞赛环境;对过分淡漠或盲目自信的运动员,在赛前多注意观察对手的技术动作和竟技状态,并与自己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还可听快节奏的动感音乐,使之振奋,表现跃跃欲试的求战状态,从而信心十足的进入比赛。
(六)心理行为调节法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赛前重要的心理调整的环节之一。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控制心理焦虑,保持最佳自信水平,如想象放松、想象成功等等。但运用想象力调整心态时必须要作到准备充分,内容逼真,过程完整,时间一般应在5分钟左右,否则效果不佳。
五、建议
运动员成绩的表现一靠运动员的潜能的挖掘和提高训练水平,二靠在大赛中将最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适时地调出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他们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对容易引起临场紧张的心理因素要与日常训练同步进行,通过训练使运动员临场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训练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把心理训练、身体、技战术训练与实际比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心、技、体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保华.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曹炳山,廖志锦.第1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评析——兼论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J].四川体育科学,2006,(1)
[3]姚卫宇,周爱国,刘丽茹.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4]王长琦.现代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调控[J].福建体育科技,2005,(6)
作者简介:施丹萍(1987-),女,江苏丹阳人,苏州大学200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