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与阅读工具,而朗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此本文谨从小学高年级学生入手,探讨新时期、新常态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且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师以语文教学材料与阅读材料为基础组织学生朗声阅读材料,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材料的具体内容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汉语言文化体系中的语言文字,不断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素材,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与语文基础都有所提升。为此,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也是极为必要的。
  一、语文朗读能力对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弱化的现象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功底与表达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比如“吓死宝宝了”“拿小拳拳捶你胸口”等,而这些网络语言的应用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表达情绪或意愿的一种方式,但小学生还没有发展成熟,正处在奠定文化基础的重要阶段,大量使用这种网络用语,就会限制学生对其他用语的使用,导致许多小学生长此以往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比如无论是震惊、愤怒、调侃等情绪,都可以用“我也是醉了”来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能力弱化的表现。
  (二)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需要
  事实上,语言能力不仅是受到其先天因素影响的,更是依赖于后天的不断努力与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就可以开展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来帮助学生纠正其读音,并且提高学生对于语言、语义乃至语感的感受、体验与鉴别能力,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言要素库存量,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累积语文基础,并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朗读不同于听讲,是一个相对主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通过朗读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获得课文情感上的熏陶。
  (三)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升学压力,而在应试教育流毒广泛的情况下,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忽略朗读教学,而是提供过大量讲解语文知识,结合语文教学参考书开展灌输式教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中被动地接收语文知识,并没有对知识的主动追寻[1]。被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苦不堪言,缺少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谓的“中心思想”仅仅是教师囫囵地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一旦考完试或毕业,没有了升学压力,这些概念一下子就会烟消云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朗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对教学材料的深入挖掘。一般来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是极为必要的。在对教学材料与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的广度,教学材料中的某些课文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而教师在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延展,不断探索学生们感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一边就这一话题进行思考,一边大声朗读课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感情带入到朗读活动中;其二,教师可以搜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向学生们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二泉映月》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故事背景,进而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名曲,引导学生们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下,大声朗读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记忆,从而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课文。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只有养成朗读习惯,在朗读时心无旁骛,才能够进一步加深阅读体验,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应当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课文,选择一位课代表,每天在固定时间起头朗读课文。一般早自习时间都会用来组织学生朗读。高校而有价值的朗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朗读习惯与朗读情感,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情感时,其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与语感的培养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还应当保证规范性,在前期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一句一句地带领学生们朗读,从而规范课文读音,并及时发现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读音不规范问题,进而加以纠正。而在领读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纠正学生们的读音问题,还应当帮助学生明确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领读向学生示范什么叫语感、语速、节奏等,向学生示范朗读的感情应当是怎样起伏的,朗读的重音应当是放在哪里的等等。
  最后,对于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以录音作为示范。目前,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的语文课文录音文件,一般都是由专业人士朗读录制的,具有语音语调方面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如果教师自身对朗读的情感把握不足,就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录音领读可以节省教师花费在领读方面的时间,因此也是较为有效率的教学方法[2]。
  (三)引进多种朗读形式
  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有集体朗读课文这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引进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朗读比赛,就同一篇文章进行朗读,根据朗读者的朗读能力、表情动作等综合性因素进行评分,或者由全班同学共同评选出以为优胜者,基于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是一支钢笔,或者是一个笔记本都可以。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就某篇课文编排情景剧本,并自行排演情景剧,在表演过程中要求全部有感情地念台词,在剧本编排时,禁止使用任何网络用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朗读应用于实际情境当中,并且能够在朗读情景剧表演过程中将语言表达与肢体语言相结合,更加全面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现力。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负荆请罪》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为单位,安排学生过们自行组织情景剧本,由教师对剧本进行审核与修改,确保情景剧本的通顺与合理,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剧排练,分别扮演廉颇与蔺相如或者赵惠文王等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朗读与表演的趣味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能力,提高学会僧的朗读能力。
  (四)建立朗读测试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还应当建立科学的朗读测试与朗读评价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师的期末评语,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期末评语相挂钩,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测试。或者由学校牵头,将朗读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语文考试当中,以此提高学生与来时对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制定合理的朗读能力测试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部分,对认字读音能力的考察。要充分结合当地人语言表达的实际特点进行题型设置[3]。比如,东北部分地区的口音,难以区分平翘舌,因此可以设置“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测试学生的平翘舌发音;比如部分等华东区域的口音,难以区分n和l,为此可以设置“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的绕口令来测试学生对于n和l发音的掌握情况。测试时不限时间,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念对每一个字的读音即可。第二部分,对朗读节奏的考察。可以由学生对句子断句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第三部分,对于朗读重音的考察。需要设置相应的重音较为突出的题型,重点考察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重音位置。
  【结 语】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引进多种朗读形式,建立朗读测试体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朗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婕.小學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7(95)
  【2】崔凤艳.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2016(17)
  【3】陈少虾.浅谈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几点看法【J】.考试与评价,2013(08)
其他文献
研究了泽泻个体发育早期的器官发育顺序.认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原胚-成熟种子胚阶段,以苗端发育先于根端和胚芽节生根原基并快于胚根原基为特点;种子萌发-种苗形成阶段,以
【摘 要】  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向前迈进,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越来越被师生认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全面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将有限的课堂容量最大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纵观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提问教学环节问题多多,甚至出现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导致课堂无生气,无趣味,教
段落在小学语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课文中句子与篇目的媒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教学时要注意在阅读课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学段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段概况,以达到提高课文总结的能力。  一、分段训练的特点  (一)结合小学生的生长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段训练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的生长特点,例如,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情感单一,因此表达模式比较简单。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设问导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要求教师按照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语文问题的设置,用问题来引导教学,通过课上的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这种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分析了初中语文设问导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
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要制定目标、打好基础、培养习惯;提高兴趣、激励评价、快乐学习;多种方式、检查巩固、
我偷过东西。  现在看来也就四十几块钱吧。在当时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也可以算作是一笔巨款。那是我第一次这样做,这么说的意思是,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当然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我——一个品学兼优、奖项无数的优等生,这一切只是因为生活枯燥,我玩的一点小把戏,制造的一点波澜而已,无伤大雅的。  然而,我们总是太自以为是。只要自己安然无事,就以为一切都好,把无关己利的一切全都忽略掉。  那个黑黑胖胖的女孩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