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美术国画教学的认识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曾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笔者就高中教材中国画作品进行了反思,得出“传统的才是永恒的”结论。
  [关键词]人品 画品 人格
  
  美术欣赏课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高中美术国画教学的现状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其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当中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内涵而屹立人类绘画艺术之林,感染着古今中外无数大师学者,然而,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感到最陌生的,居然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绘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文明的交融,绘画工具材料的“便携”化,孩子从小涂鸦时用的就是油画棒、水彩笔,以后用的又是水彩颜料,水粉颜料,接触的基本都是西洋画的工具;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大量的外来绘画语言搅乱了人们的视线,孩子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促使他们用另外的绘画形式满足自己的视觉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中小学阶段过于强调绘画技术性、技巧性,淡化了作品的思想性,让我们自己丢失了自己。文化交流不应排外,但更不能使自己传统文化失去本位,初中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只有几个课时,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古代、现代中国画加起来占全教学总量10%弱,传统艺术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断层。人性是相通的,艺术也是相通的,当我们沉溺于西画五颜六色的再现性外表之时,毕加索、罗丹早就迷恋上东方表现性文化的意韵。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的实质,就是对人之真性的表达和阐述,作品既令人荡气回肠,又让人回味无穷。
  
  二、对高中美术国画教学的认识
  
  纵观中国绘画,凡能惊天地、泣鬼神,畅抒胸意的优秀作品,无不是出自情深韵高、气浩质坚画家之手,究其原因,人品决定画品。何谓画品、人品?画源于人,“人之真性乃心胸之真,对世界万物之真。真乃筑于人之深刻学养和坦然,非深刻与坦然之情怀其真也不纯,其作也难真”。中国自古在赏画过程中有“读”与“品”之分,“读”就是读析画家的品行德性,“品”更是从作品中悟出画家的真实灵魂。读之有味,品之深刻。
  1.道学与禅学文化偏重
  中国文化整体倾向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在绘画领域,道学和禅学文化因素偏重。“道”与“禅”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两大神奇而绮丽的瑰宝。它们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庄子哲学是中华本土的产物,禅宗则是印度佛学传入中土之后,由中国士大夫加以改造吸收之后而成的一个佛教变宗。
  正由于道学、禅学思想成为贯穿整个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主线,因此,它们在以追求人自身的“自然”存在和发展为最高目的、有着高深文学修养的士阶层所从事的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禅学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受此感染,中国画家重视个人品格修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人生哲学上追求“无为”、“随缘”,并把画品和人品联系在一起,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品格高,落墨自超。此乃天授,不可强成。品格不高,落墨无法。显示出他们对作为“人生之大美”的“自然无为”境界的深切热爱与执着追求,而这些也是后来古代诗词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所求的境界,做到“学画者先贵立品”。要使个人灵魂修成“正果”,先贤借助手艺和学问之外的东西——痛苦、快乐、深沉、激越、崇高、真诚、纯朴、超然。由此窥见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心灵世界——作品超越了技巧和智慧而展现出一种精神,让我们获得了真正让人们感动和给予我们启迪的东西,这种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的精神,中国人称之为“气”。说作品有清逸之气、冷峻之气、孤傲之气,都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真切体现。而我们由此可知他们的内心必有一段不同流俗的空间,必有一所不同常人的世界。这种精神,生于天,养于地,成于心。有了这种精神,绘画才能超越技术和学术而真正地成为艺术,把艺术纳入无功利性,正是致圣者的目的。真正的艺术是源自心灵的,它不张扬技术、不炫耀智慧,它呈现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画画除了用手用脑,用心也是很重要的。读书识理,实现心灵世界的充实与脱俗,是养气的基础,也是用心画画的前提。用心画画,要有一个对自然、对生活感悟之心,要有一个对生命与个性的珍爱之心,还要有一个清静、平常之心,清静之心可以去除急欲与纷扰,身心处于宁静清安的状态,一心一意地乐享笔动墨流之趣;平常之心则可以让我们尊重理性的同时也尊重感觉,面对功利而不执著于功利,以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情自由自在地在创作过程之中流露心迹。
  2.中国绘画重视绘画作用
  中国绘画既精妙又丰富,也重视教化作用,人物画用以表行颂德,山水、花鸟画也都各有寓意。作品在反映时代气息的同时,又折射出画家的人格:南宋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作品往往是表现山水的一角,或峭峻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他之所以画“残山剩水”,用意在讽刺朝廷的苟安。郑所南以墨笔兰花出名,南宋亡后,所画墨兰从此不着土坡,人问缘故,他说:“难道你还不知道吗?土地都给番人夺去了!”真正的画家往往清高孤傲,蔑视权贵。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徐熙,出身于“江南名族”,自幼聪慧,但深谙官场黑暗,同情百姓疾苦,一生未做官,后人称“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作品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古今绝笔”,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院派柔腻绮丽之风,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风格,奠定了写意花鸟画基础。明代徐渭是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宗师,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物象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或缘物抒情,或借题发挥,一反吴门画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荡不平的心情,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3.中国绘画注重人品
  “人品即画品”是中国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智的结晶,其艺术价值必然体现并受制于艺术家思想艺术修养,人品高画品就高,而且它对艺术家提高思想艺术修养,培养良好品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艺品与人品是两个范畴,其内涵不同,其关系是复杂的,画史上较多注意二者的统一性、一致性,忽略了二者的差异性。史上曾有特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大画家,但他私德不修,横行霸道,纵子行恶,掳掠民宅,导致“三县军民,乌合万余,共称报仇”,纵火烧毁董府。董其昌这些劣迹在他那秀媚柔弱、风流蕴藉、平淡天真的山水画里是一丝一毫也看不出来的。足见人有百面,画未必如其人。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兴仁中学)
其他文献
舌咽神经痛属临床少见病之一,笔者自1993年4月至2004年2月应用微波行舌咽神经凝固术治疗顽固性舌咽神经痛患者23例,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