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疲劳引发大危机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或许会让你大为惊讶:脑力工作本身并不会让你疲劳。听起来是不是很令人难以置信?几年前,科学家试图了解人类大脑工作多久会达到工作能力降低的临界点,这也是“疲劳”的科学定义。而让科学家感到诧异的是,研究表明,当大脑活跃的时候,流经大脑的血液丝毫没有显示疲劳的迹象。如果从正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血管中取样,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疲劳毒素”和因疲劳产生的物质;但如果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取一滴血样研究,从早到晚都无法在其中找到疲劳毒素。大脑在工作八至十二小时之后,依然可以像一开始那样敏锐高效。既然大脑完全不知疲倦,那么是什么让你觉得如此疲劳呢?

疲劳的根源


  心理学家认为,疲劳大部分源自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英国杰出心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他的著作《激励心理学》中指出,“绝大部分疲劳是精神原因导致的,纯生理原因引起的疲劳很少见。”
  美国最卓越的心理学家布里尔医生的论述更为深入。他认为,对于那些健康状况良好的久坐办公室的员工,他们的疲劳100%源自心理因素,也就是情绪引起的。
  那么,是怎样的情绪让这些非体力劳动者感到疲劳呢?让员工疲惫不堪的是厌倦、抵触、挫折、仓促、焦虑、担忧,以及不被赏识的感受。员工因为这些情绪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易患感冒,甚至会因为神经性头痛告假。

  在某保险公司的宣传页就写道:繁重工作引起的劳累通常睡一觉或者休息一下就会好……而忧虑、紧张及情绪低落才是导致疲劳的原因。当人们以为体力或脑力劳动让自己如此疲惫的时候,上述三个因素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紧绷的肌肉始终处于作战状态。放轻松些,节省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现在停下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审视一下自己。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正皱着眉头盯着书?你感觉到双腿之间的压力了吗?你坐在椅子上的姿势放松吗?还是正弓着肩膀呢?你的面部肌肉是否紧张?除非你的身体像一个旧布娃娃那样柔软放松,否则你正在给自己制造精神紧张和肌肉压力。
  不过最重要的器官还是眼睛。芝加哥大学的艾德蒙·雅各布森医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让眼部肌肉彻底放松,你能忘记所有烦心事。在全身消耗的精力中,眼部占据四分之一。许多视力欠佳的人饱受视觉疲劳的困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让双眼处于紧张状态。
  为什么在进行脑力劳动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制造这些不必要的紧张呢?心理学家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世俗观念认为工作时必须要做出一副正在努力的样子,否则就代表工作没做好。”所以我们一集中注意力就眉头紧蹙,肩膀弓起,调动全身肌肉一起用力,可这些举动却对大脑的工作毫无帮助。这就得出一个可悲的事实:人们不舍得浪费一分钱,却像醉酒的水手一样,大肆挥霍自己的精力。
  威廉·詹姆斯在《放松情绪的福音》一文中写道:美国人的过度紧张、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和痛苦紧绷的表情……都是彻头彻尾的坏习惯。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只有打破坏习惯,好习惯才能成型。

抗疲劳的四个好习惯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一:清理书桌上所有资料,只留下和手头工作相关的文件。
  芝加哥及西北铁路公司总裁罗兰·威廉姆斯曾说过,那些桌子上堆积如山的人如果学会清理界面,只留下和眼前的问题相关的文件,工作就会容易得多,也准确得多。我称之为有条理,这是高效的第一步。
  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天花板上,寫着诗人蒲柏的一句话:秩序是天堂的第一定律。秩序也应是职场的第一定律。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斯托克斯指出,认为自己必须完成或者有义务完成某项工作,要做的事情似乎无穷无尽,永远也做不完。清理办公桌这么简单的方法,能够帮助职场人减少这种“要做的事情似乎无穷无尽,永远也做不完”的感受。
  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曾一度精神紧绷,脸上写满了担忧。他很为自己的状态担忧,但又不能不工作,只好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走进咨询室,他开始向心理医生倾诉,这时,医生的电话响了,可能是要医生处理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医生便在电话里交待了一下事项。医生挂掉电话后,这位总裁继续倾诉,这时电话又响了,医生又打了几分钟的电话。过了一会儿,医生的电话第三次响起,又打断了总裁的说话。医生出去接完电话后便向总裁道歉。
  这位总裁却说,“医生,不要向我道歉,就在刚刚等待的十几分钟,我好像突然有些明白我的毛病出在哪儿了。我打算现在就回办公室,改变我的工作习惯。不过离开前,您介意我参观一下您的办公桌吗?”
  医生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所有的抽屉都空空如也,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文具。总裁开口问:“您未处理的文件都放在哪里呢?”
  “我没有未处理的文件。”
  “那没回复的文件呢?”
  “都回复了。”医生说,“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一收到信就立刻向秘书口述回信,不回完信绝不把信放下。”
  六周后,这位总裁邀请医生去他的办公室做客。他看上去变化很大,他的办公桌也同样如此。抽屉里面没有任何要处理的文件。
  总裁说:“六周前,我有两间办公室,三张桌子,文件堆得像积雪一样,工作永远也做不完。在和您聊完之后,我回到办公室,清理出一车报表和旧文件。现在我只留一张桌子,一有事情立即着手处理,再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待处理事项压在我的心头,让我这么紧张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彻底康复了,健康再也没有出过问题。过劳不是致命的原因,挥霍和忧虑才是。”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按照轻重缓急处理事务。
  全球城市服务公司创始人亨利·多尔蒂说,不管他开出多高的薪水,有两种能力都堪称世间难觅。一是思考的能力;二是做事区分轻重缓急的能力。   一家电器公司的总裁是从底层起步,十二年间一路做到了上市公司总裁,年薪几十万,除此之外还有百万的分红。这位小伙子把他的功劳归功于亨利·多尔蒂认为世间难觅的那两种能力。他说:“很早以前,我就养成了清晨五点起床的习惯。因为这是我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刻,我可以认真思考并且规划日程,按照事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次序。”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永远遵循重要性做事,但是预先做好计划比随心所欲要好太多。
  如果乔治·萧伯纳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他大概一辈子都只是个银行出纳,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他要求自己每天写作五页纸。这项计划和他坚定的决心挽救了他的人生。虽然他在九年内的收入总共只有可怜的三十美元,相当于一天只有一美分的入账,但他始终坚持每天写五页,九年间从未动摇。
  良好工作习惯之三:遇到问题,就立即着手解决,不要拖延。
  豪厄尔生前曾担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会成员,每次董事会总是旷日持久,讨论许多问题,但很少做出决定。结果每位董事会成员会后都要带一堆报表回家研读。
  后来豪厄尔先生说服董事会每次会议只讨论一个议题,而且一定要讨论出结果,不得拖延决策。无论决议通过与否,哪怕最终的决策是了解更多细节,但是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之前,必须有一个决策。效果自然惊人地可喜,事项表终于清空了,日程安排也清清爽爽。董事会成员再也不需要每晚带一大堆报表回家,每个人心里也不再有那种许多事情悬而未决引发的焦虑。这个好习惯不仅适合于美国钢铁公司,也同样适用于你我。
  良好工作习惯之四:学会组织、委任和监督指导。
  许多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分派职责,坚持凡事亲力亲为,因而过早地把自己送进了医院。混乱的琐事让管理者们疲惫不堪,每天都被紧迫、担忧、焦虑和压力紧追不停。我们知道学会分派职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把职权委任给不合适的人,结果更是一场灾难。这也就使得许多管理者经常抱怨:让他们做,还不如我亲自做省时、省力。
  尤其是那些把生意做大的企业家,如果不懂得组织、委任和监督指导,通常在五六十岁的年纪就会因为压力和忧虑引发严重的心脏问题。

每天多过一个小时


  相信任何一个医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降低身体对普通感冒和上百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而心理医生会进一步补充说,疲劳还会降低你对恐惧和忧虑等负面情绪的抵抗力。因此,预防疲劳有助于预防忧虑。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或波动的情绪状态会在彻底放松之后荡然无存。因此,防止疲惫和忧虑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多休息,在感到疲劳之前就休息。美国陆军通过反复测试发现,即使是在多年部队训练中已经锻炼得强悍坚韧的年轻军人,只要每小时卸下负重休息十分钟,他们就能够在行軍中表现得更好,坚持得更久。因此,军队把它变成了一项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虽已年近七旬,但依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如此惊人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每天清晨到中午十一点,丘吉尔在床榻上读报纸、下命令、通电话,甚至在床榻上主持重要会议。午餐后,他会再回到床上小憩一小时。晚间他也会休息两小时,八点起床用晚餐。他并没有与疲劳作战。他不用抵抗疲劳,因为他已经事先预防了疲劳。间歇性的休息让他有充沛的精力一直工作到深夜。
  丹尼尔·约翰林在他的杰作《人们为何如此疲惫》中指出,休息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休息意味着修复。短时间的休息蕴含着巨大的修复力,即使短短五分钟的小憩也能够预防疲劳。
  职场人士如何使用这样的方法呢?或许你是快递员,可能没有办法在办公室小憩;或许你是会计师,大概也不能在和老板讨论财务报表时躺在沙发上休息。但如果你生活在小城市,每天中午都能回家吃饭,那么饭后大概能休息十分钟。如果你生活在像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没时间午休,至少试着在晚餐前躺一个小时。这可比喝杯星巴克便宜多了。
  如果体力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小憩,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据计算,每个工人每天能够把12.5吨生铁装车,但往往到了中午就筋疲力尽了。如果工人有能力在不感到疲劳的前提下,注意休息,就能把工作效率提升四倍。其节奏十分简单:“现在开始搬铁……现在坐下休息……开始工作……开始休息……”
  请允许笔者再次重复一遍:不要让小疲劳引发大危机,按照军队要求的那样,常常休息;按照心脏的工作方法那样,在感到疲劳之前就休息。这样做,能够使你每天的清醒时间增加一小时。
其他文献
许多车迷都喜爱收藏汽车邮票,  主要是因为这些邮票大多都是一些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经典车型。  但BestRide和CarTalk网站的同行们却有个特别的想法,  为什么不选一些另类出名的汽车做成特别版的邮票呢?  于是,他们在网站上发起了公投,  这些以往你绝对不会想到的另类名车就这样被做成了邮票,  至于它们出名的原因,请往下看    出名原因:  最容易翻车的越野车  1988  Suzuki
长了骨刺,一动就疼,因此很多人不愿动弹,更别提运动了。其实,适当的运动反而会减轻疼痛,缓解病情。  当身体感觉不到疼痛时,可以试着进行一些加强大腿、臀部肌肉力量的运动及拉伸运动,比如弓箭步走、扶墙下蹲等。其他诸如游泳、骑车、慢走等轻度的有氧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身体局部有明显的疼痛感时,不宜做过多的运动,但可做一些静止的练习,具体动作如下:  屈膝站立 上身直立,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双腿屈膝
在我国,中学英语总的还处于粗放式教育阶段,班级人数多、教师任务重、课时数有限,要让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如此丰富多维的任务目标,压力自然很大[1]。因此,开展以“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贯彻课程标准、缓解课时压力的必然追求。应该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仍有
动物园物语  一个人是一座完整的动物园。头脑是笼子。思想是飞禽。欲望是隐形潜伏的兽。人性是动物园四周环绕的假山、喷泉、锈铁围栏与装饰有广告牌的塑料花园。四周经过的人都是动物园爱好者,他们每天穿越我生命的围栏参观我的存在与欲望。身体像一道低矮围墙沿我影子的地势在内心地貌中蜿蜒,环护着一个人小小的隐私与自我。我孤独的影子是动物园里最年长的管理员,每天无日无夜地巡视园区,还必须在月升时刻用一把钥匙把所有
“跳马,将军!老李呀,你怎么这么没有记性?你要是先把炮架上来,我这‘马后炮’就将不死你了。”  每次在路边看到别人下棋,听到他们的说笑声,我都会想起“棋老”。“棋老”姓齐,六十多歲,本来是齐老,只因为他爱好下棋,下棋时既认真还较真儿,又在这条街上百战百胜,久而久之便成为大家口中的“棋老”。  我家住在三里庵的淠河路菜场旁边,上小学时放学后要经过菜场外的这条街。傍晚时分,这里聚集着商贩、顾客,总有一
近5年来普及的新技术中,要说因为安全性而导致发展受到局限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因技术迅速发展和便捷无感的体验得到快速推广,但在普及过程中,这项技术的另一面——收集敏感信息、信息滥用、泄露风险等问题也数次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随着2020年欧美多地出台禁令,国内也开始出现"严监管"信号,尚未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的人脸识别技术,一时前路莫测。
“哎呀,你怎么只有一只手?”  “一只手,到底能干什么呢?”  童年的记忆里,出生时就没有左小臂的美国男孩扎克·霍斯金,总会遇到小伙伴们这样的询问,时间久了,他常常用调侃的语气解释:“我本来和你们一样,也是有两只手的。可是有一天,我出去游泳,遇到一条鲨鱼的袭击,手臂被咬掉了。”当看到小伙伴露出一脸吃惊的表情时,霍斯金会哈哈大笑,再告诉他们真正的原因。  当然,霍斯金并不是天生就这样乐观的。5岁那年
5月20日,备受瞩目和期待的全新BMW X1如约而至,在云南西双版纳上市。全新BMW X1是豪华汽车厂商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的首款专属SAV车型,专供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版本不同的是,中国版本全新BMW X1的轴距加长了110mm,创造了2780mm米的同级最长轴距。全新BMW X1 提供3种动力选择,分别为136匹马力的1.5T发动机和动力调校为192匹马力/231匹马力的2.0T发动机。两款发动
作为著名的综合性专业改装品牌,HKS早已在国际赛车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实力。进入中国之后,HKS首先重点关注的就是最具挑战性的中国越野拉力赛(大越野)赛事,它赞助的高端润滑油产品被不少赛手选用,并帮助他们屡创佳绩。2014年大越野赛后,我们有幸采访到3位使用HKS润滑油的车手,他们分别是卢宁军、何伟、汪海,关于该产品的使用体验,这几位最有发言权。  人称“老卢”的卢宁军可谓是家喻户晓,关注中国汽车越
若要问一个汽车厂的掌门人:哪个市场最让你垂涎三尺?恐怕非B级车莫属了。B级车粗略约等于中级车,原本只是个尺寸概念,以市场的领导者帕萨特和迈腾所处的区间来指代,然而到了中国,却发展为一个等级概念。    进入高利润大产销量的中级车市场就意味着成功  为什么中级车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呢?汽车对中国人来说不只是工具,还是地位和面子的象征,特别是公务、商务使用的中级车。有了这两点,你想在车上加入什么元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