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与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 对3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17例,恒定性外斜视14例;具有阳性家族史7例)行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切除前段内直肌作为患者组;21例正常人对应前段内直肌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内直肌中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性别患者间、具有不同家族史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年龄患者间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患者组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23.56 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444.59 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103.88 μg/g)明显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1.2 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患者内直肌蛋白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0.8712,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年龄增长无关(r=-0.1718,P>0.05).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有关,在今后的斜视研究中应对纤维连接蛋白给予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为探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规律性及麻醉效果。方法:将74例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患者 ,女 ,32岁 ,因头晕 1个月入院。查体 :面色苍白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脾肋下未及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血象 :Hb 86 g/L ,WBC 4.1× 10 9/L ,PLT 95× 10 9/L ;外周血嗜
目的 分析Ⅰ期分流术后行Ⅱ期矫治术的可行性及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2月~2006年4月,在我院行过Ⅰ期分流术的11例患者进行Ⅱ期矫治术的病例特点和手术结果.7例行法洛氏四
目的 观察晚发型 (≥ 5 0岁 )重症肌无力 (MG)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5 3例 MG患者 ,其中晚发型 2 9例 (5 4.7% ) ,2 9例均做 EMG、Ach R- Ab、胸腺 CT及 X线检查 ;分别
数据查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有效的使用数据查询,将给我们工作中带来很多方便。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方法在EXCEL中进行数据查询。为大家提供多种数
网络的异构性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对无缝融合的网络架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技术方面,为支持全球漫游,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必须能够完全兼容无线设备的各种基本结构,并且保
目的观察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血浆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将2003-01—2003-12在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科就诊的特发性癫癎患儿随机分为托吡酯组(45例)和丙戊酸钠组(42
目的 探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1982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四肢组织缺损110例,其中男80例,女30例;年龄5~54岁,中位年龄30岁.损伤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比较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组织基因谱差异性表达的影响.方法 2004年5~12月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另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浓度降低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38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