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统谈课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6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联系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学得失的分析,谈当下语文教学的困惑,指出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新课改的根本意义在于转变观念。最后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 新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
  
  近日拜读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教学的得失》一文,该文写于八十年代,然而于我心有戚戚焉,甚为共鸣。文章从传统教学得与失两方面写:就得而言,传统教学注意到汉语文字特点,从古代直到清末民初所有的汉字教材几乎无一例外是押韵的,并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从来特别重视语序和辅助词,帮助学生“涵咏”、“玩味”语言;传统教学的另两条经验是:一、重视语文工具性特点,从而多读多写。二、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至于失的方面有:一、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训练。二、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错觉,产生迷信。三、不善总结经验,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四、语文教材脱离实际训练,没有科学的训练系统。
  张志公先生分析很精辟而且大气,他所指的传统教学指的是汉唐以下,特别是唐宋以下直到19世纪末的语文教学。这根研究的线拉得很长,当然,他也提到这个传统对现代的教学,是有很深的影响。
  应该说来,我们一直喋喋不休说的传统教学更多指建国后人们根深蒂固受老祖宗影响并应用的一套教法,最样本的方式就是人们所诟病的“一言堂”,按部就班,该方法最直接的后遗症就是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再深一点是国人文化素质下跌,因为学生主动性不能极至发挥。我想其中的弊端可能是很多教师对“一滴水与一桶水理论”的误解,即要对学生输出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但是,教师们却在“输”上太较真了。
  其实后来人们对这种方法是有“拨乱反正”的,即认为是一种讲授法。不过,客观来说,任何教法都有本身的合理性,就象张志公先生眼里的传统教学有得有失一样。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最近苏教版语文教材提供了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些提法颇让人耳目一新,那么这和前人提到的教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等又是什么关系呢?和张先生提到的传统教法又是什么关系呢?
  细究下来,前面提到的教法其实也是一种摸索,一种在实践中获得的方法、理论,反映出一代代教师的努力和探索,也可以说当年探索这条路的,大概也就是当代中国教坛上的领军人物,当这些领军人物蓦然回首,发现语文教育还在欲说还休,还在一声叹息。因此,连同教育部门痛下决心改革,最近的改革举措是03年率先在广东、海南、江苏、山东四省实施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继而有06年浙江课改,继而有苏教版课本在手,继而知道三种呈现方式。广大立志于教育改革的专家用意很清楚,就是要改变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几个向度为经,以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为纬,确定了22个学习专题,贯彻这个精神在选文、模块、教学方法上作转变。
  由此说来,新课改就是改观念,也由此可知,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教法否定。比如某学校邀请一位专家上示范课,上的是篇文言文,整堂课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停顿,前面学生读一句,后面学生作点评,指出哪里如何停顿,语气如何,教师也从旁指点。专家后来说,他这样上了三十年。你说他是传统还是现代。
  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的是教师,指向的是学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即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是的,新课改要进入一个新天地,理想一点说,就是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不再发出“造化是为庸人设计的”感叹。
  然而,模块化设计,专题的集结,呈现方式的提出,课文数量骤增,教师可能都或多或少引起阵痛,至于迷惑,甚至于斥骂,这是常态,就像进入一座陌生的大城市,漫无目的转上几圈,感受的是这不好那不好,而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又感觉不尽的妙。因此,理解很重要,理解到了,发现不足,也可改进。
  于此说来,传统未必是好的,课改未必是失败;传统未必是一无所有,课改未必至善至美。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就语文教学而言,有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多研究些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任何教法给我们提供的都是指向性的,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下,正因为如此,任何一堂课不能说是样板。落实到操作层面,依我之见,可研究一些基本问题,如:各种体裁的文章该怎么教。文以体分,虽说现在提倡文体不限,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划分是没有争议的,如果说任何教法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中去,那么,针对不同文体特点作教法的研究也是必要的,或者可以说前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后者更具语文学科特点,也可以说,解决了四种体裁的教法,也就解决了语文怎么教的问题,当然,语文学科还有个重镇是文言文教学。具体而言,小说要求侧重故事复述,结构、人物性格方面分析;诗歌重朗读,重品意象;戏剧重赏析戏剧冲突,亦可适当让学生排练、表演;散文在于解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问题。至于文言文,首先就应该夯实文言基础,然后就文章的特色如行文、结构、意境方面做侧重涵咏。
  当然,还有一些常规性问题,如一篇文章必须理清思路,必须找准授课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如何围绕高考要求,灵活落实知识点,都是我们应研究的,而且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二、多谈些理论
  
  照张志公先生的研究,传统不重视理论构架,也难怪,儒家祖师爷孔子就是述而不著的,然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多谈些理论,也是很有帮助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比之于无助式的摸索是事半功倍的,这也是获得迅速成长的途径吧。
  多谈些理论,也应该多研究些理论,其实,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就是最好的理论。一线教师其实完全可以把亲身的教学体验整理成文,同时也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杨金华,浙江省乐清市芙蓉中学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教师备课授课应以钻研、吃透教材为主,酌情参阅教参资料,不能以啃教参代替研读教材。使用各种教案学案等教参资料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慎重取舍,因材施教,要仔细鉴别正误,去伪存真
善意的赞美和肯定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真诚的肯定,比批评更有力量,可以解开学生的心结,鼓起自信的风帆。在与学
【摘 要】前人论述姜夔词风,几成定论:清空、骚雅、幽韵冷香、使事用典,却更多偏向于主观感悟,有失明朗具体。笔者查阅有关文论,筛选甄别,认为:“幽”,宜指文字的幽深微妙和感情之沉郁;“韵”,乃不可说破、说尽,有味外之旨;“冷”,与“心境”、“风景”有关;“香”,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同时,文章还对白石词的清空、骚雅、使事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姜白石 清空 骚雅 幽韵冷香    南宋周密
学校教学关键在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课堂教学。要上好课,就必须先备好课。但仅仅有课堂的预设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美丽的生成。
摘要:构建微博群体用户的画像模型并对其信息行为进行分析,是认识大数据环境下微博群体用户复杂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微博平台精准营销的实施。以微博群体用户为例,基于微博数据构建了微博群体用户画像的概念模型,由此对其信息耦合传播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微博群体用户;用户画像;信息发布行为;交互行为  作为异军突起的新兴社交网络媒体,微博每天都能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博文数据,可
服务外包公共实训平台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搭建的、用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验室教学与实践环境。通过梳理武汉地区高校服务外包公共实训平台的现状,理清构建服务外包公共实训
【摘要】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创造教学情景、精心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基础,讲究授课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动力,生成性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是关键,学会赏识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是保障。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创造教学情景、精心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基础。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
【摘要】高中学生对语文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应引起重视。语文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脉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应注重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关键词】心理;兴趣;培养;激发;维持    兴趣是个体爱好并且力求认识某一对象的带有情感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兴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人们才能对学习和工作产生热情,才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