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典范”背后的叙史见人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ng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15、16日,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在珠海隆重举行。作为培训活动的议程之一,我们有幸代表东莞历史教研团队,进行以“文景之治”内容为依托,“国家一统,人民至上”为主题的片段教学展示。
  一、在教学追求中寻找突破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他们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创造并变革社会生活。”[1]与人民群众的存在紧密联系的杰出人物,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与普通民众相比,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更具有特殊性。但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作用,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时势造成的,即“时势造英雄”。我们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时,既要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也要肯定杰出人物的作用。
  “文景之治”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子目。教材主论汉文帝,兼叙汉景帝,两位有为之君勵精图治、共同开创的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治世典范”。在落实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如何审视盛世局面形成中,君主个人善治与人民群众推动作用的关系,深化“文景之治”的内涵,彰显“国家一统,人民至上”的主题,是首要思考的根本问题。
  “文景之治”出现于汉初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背后处处活跃着“人”的身影,既有颇具韬略、显性引领的杰出人物,更有默默付出、隐性推动的人民群众,反映了君与民的互动,显现出国与家的牵连,凝聚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分挖掘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平故事和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人物的微观视角,透视宏观的治世图景,引领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理解“治世典范”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笔者将达成教学主题的突破方法凝练为:“治世典范”背后的叙史见人。
  二、在故事探秘中形成理性思辨
  “治世典范”背后的叙史见人,需要在教学中梳理“文景之治”相关史实,聚焦文帝治国理政的故事,创设情境,展开探秘之旅,引导学生通过文帝的视角,体察“文景之治”的丰富内涵,探寻“文景之治”的治世“密码”,涵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唯物史观素养,形成理性思辨。
  1.以德服人,怀柔安边
  汉文帝刘恒,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侧室之子,本继统无望。但在诡谲多变的政治乱流之中,于公元前180年被拥立为帝。时局艰险,作为继位新君,文帝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对手——赵佗,如能妥善应对,化解政治症结,不失为宣传治国理念、树立政治威望的绝佳良机。
  材料一: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史记》
  赵佗,原是秦朝南海郡将领,后来趁乱叛秦,兼并邻郡,行不忠不义之举,割据一方,自立为南越王。刘邦徐图抚之,吕后则欲急起杀之,奈何兴兵无果,徒增伤亡靡费。至此,恩抚则威不足慑,剿杀却力有不逮,南越国遂成边疆大患,悬而未决,陷文帝于政治僵局之中。为打破僵局,收安边之效,文帝采取了“惊人”举措。
  材料二:(文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
  ——《史记》
  材料三: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文帝)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南粤王恐,乃顿首谢,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
  ——《汉书》
  文帝派人修坟扫墓,祭拜赵佗父母,并以后生晚辈自居,亲切问候赵佗。赵佗虽为边疆叛臣,但文帝没有挟天子之威,乘国力之势,反而处处彰显谦下之风。最终,在文帝的怀柔“攻势”下,赵佗心悦诚服,称臣纳贡,镇守边疆,终其一生再无叛汉之举。一个“恐”字尽展文帝之风范:将坦荡胸怀与若水柔德的君王形象映衬得生动光辉,把“以德服人,怀柔安边”的治国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文帝为何要选择德治招抚,而非武力征服的方式来处理南越国问题呢?看似“意料之外”的惊人举动,实则是“情理之中”的充分考量。文帝不费一兵一卒,便有效化解了困扰汉朝多年的边疆症结。“以德治国”,一方面是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另一方面是沿袭西周“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进一步彰显汉朝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与此同时,以和平方式解决政治争端,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利于汉初社会民生的恢复和发展。至此,透过文帝以德服人的政治行为,深刻认知汉朝“以德治国”理念的价值所在,自是水到渠成。
  2.仁爱宽厚,省刑化民
  身居君位,文帝面对过无数棘手的难题,既有展现政治智慧、迎刃而解之时;也有陷入两难境地、抉择艰难之际。缇萦救父,便是摆在文帝面前的一大难题: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年仅15岁的缇萦因父亲被判肉刑(主要包括刺面、割鼻、砍脚等)而上书陈情。
  材料四: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史记》
  缇萦力陈肉刑的残酷性,甚至愿意代父受刑。其言情真意切,有理有据。肉刑自古有之,缇萦的一纸短书,自是道尽了缇萦的拳拳孝心,更是诉不完天下百姓对肉刑的控诉心声。舆情甚于虎,对于安不忘危的文帝而言,堪比一次公关危机。是否批准缇萦的请求,竟令文帝陷入法与孝的两难境地:倘若批准,则法律权威无存,动摇国家法治根基;如若拒绝,则孝道意义全失,违背以孝治国的传统。站在治国之君的立场上,审视缇萦的请求,不禁发人深思。在与朝臣反复商议之后,文帝颁布诏令:
  材料五: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史记》
  面对受肉刑戕害的子民,文帝“甚怜之”,感其“楚痛”,强调绝非“为民父母之意”。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般,文帝对子民为刑所累感同身受,怜悯、不忍、愧疚之情溢于言表。最终,文帝顺应舆情,赦免缇萦之父,并毅然废除肉刑!文帝敢于改革的魄力和关爱子民的善行,既保缇萦一家之安,更谋天下子民之福,诠释了仁君应有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以仁治国”的理念。在肉刑废除的背后,隐约可见人民对文帝治国理政的推动作用。   3.躬行节俭,依山为陵
  公元前157年,文帝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死后被葬入霸陵。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陵墓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形象工程之一,纵使极尽奢华也属正常之举。因此,聚焦霸陵,有助于从另一个视角和维度来体察文帝的治国理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帝陵的修建征用了数十万民夫,至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后才最终完工,以封土堆为中心,周围陪葬区分布众多,规模极其宏大。相比之下,文帝的霸陵却显得尤为“寒酸”。
  材料六: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后世帝陵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
  ——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解说词
  材料七:(文帝遗诏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史记》
  文帝摒弃人工建陵的传统墓葬形式,选择把陵墓深藏在大山之中,开创皇帝“依山为陵”的先例。临终之时,文帝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告诫后人厉行薄葬,不得用金银铜锡作为霸陵的陪葬品。遗诏中的一字一句,皆是这位克勤克俭之君向天下百姓传递的价值导向,既彰显教化之意,更显明志之心。
  “成由勤俭败由奢”,居安思危的文帝,始终把节俭作为治国安民之大道,而视奢侈浪费为祸国殃民之畏途。可我们不禁疑惑:普通人尚有追求享乐的欲望,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文帝依然严守节俭的红线,强调薄葬,究竟是何因素在无形之中制约着他呢?要解开这一谜团,就必须回到汉初的历史“现场”。
  材料八:(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
  汉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执政者不得不遵从民心,节约民力,克己尚俭。“民心”、“民力”堪比一只“无形的手”,始终制约着汉初君臣的治国理政。文帝在秉承先辈遗志的同时,始终一心为民,恪守“以俭治国”的理念。故而,当我们再次回望朴实无华的霸陵时,不禁心生敬意,感受到一份“奢华”的厚重!
  纵观文帝的一生,既有德才兼备的超凡,亦有躬亲自省的可贵,又有防微杜渐的敏锐,堪称君王楷模。“德”、“仁”、“俭”,不仅是文帝奉行如一的治国理念,更是后世所宣扬推崇的治国智慧。细细体察,无不聚焦于“人”: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关注民生,人民始终作为一股力量,若隐若现地“主宰”着文帝的治國理政行为,推动着汉初历史的发展,最终开创治世局面。作为治国之君,唯有遵奉“人民至上”,方能实现“国家一统”。
  三、在历史评价中感悟治世典范
  文帝、景帝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治国智慧,在继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作为,适时改革,治下的四十余年间,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盛世华章,呈现出令人着迷的时代风采。
  材料九:至今上(汉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材料十: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文景时期,社会政治清明,粮食丰足,财政收入增加,马匹增多,家给人足,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隐藏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治世“密码”,受到历代史学家和执政者的推崇,成为治国守成的典范,美誉流传千载。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2]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至上”的理念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3]。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溯“文景之治”,依旧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此,笔者设计如下结语:“我们所看到的治世,无不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土壤之中,镌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强盛和百姓安康的生动写照和薪火相传。治世的出现,固然离不开执政者等杰出人物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治国智慧,但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付出与推动。正因为如此,‘文景之治’才成为历朝历代、乃至今天依然备受推崇的‘治世典范’,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与璀璨智慧。”基于唯物史观的引领,透过“治世典范”、叙史见人,有助于认知“人民至上”的深邃意蕴,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聚力托举伟大中国梦的万里苍穹。
  【注释】
  [1]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2](汉)刘安著,刘少影译注:《淮南子》卷13《氾论训》,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2018年5月4日。
其他文献
“2010年以来,中国年均报告职业病新病例2.8万例。截至2018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约占报告职业病病例总数的90%。”7月30日,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在健康中国行动之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8年,我国就业人口达7.76亿人,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1/2。吴宗之说,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
“罗斯福新政”在世界现代史上极具重要意义,但是学界对于新政的评价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状态。那么高中历史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和处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呢?  一、建构知识体系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的单元要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居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  根据实验教材的内容,本课的知识体系可以用下列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二、理解核
一、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  早在二十世纪初,受现代史学的影响,英国历史教科书就“以各种时代的原始材料作为引证,来让学生感受历史叙述‘如其所是’的真实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但此时,史料只作为课文叙述的辅助,并非作为证据来探究历史问题,真正将史料作为探究某一具体历史问题的证据是在“新历史科”的影响下开始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历史课陷入危机。随之出现“新历史科”运动
长期被选择性遗忘的中世纪欧洲历史,终于在高中历史新教材[1]中“凿空”上线,过去那种“千年黑暗”、“四处蒙昧”、“毫无光亮可言”贬损标签也会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一点点被揭去。当我们把中世纪欧洲这段历史当作养育学生的重要文本之一时,补教材之遗、匡历史之误、探史学之真、正史育之养就成为我们上好这一课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行动。既可填补中世纪欧洲之史实不足,又可从不同视角佐证中世纪欧洲历史,在真实与完整的
对话教学以教材为中介,以师生持续的对话投入为前提,以师生有意义的交流、解决问题为主线;师生之间深度互动、交汇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1]对话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满堂满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历史课堂模式,为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决思路。  笔者以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中“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目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一
作为电商领域的年中狂欢,今年6·18大促期间,各大知名平台不仅早早地撒出补贴礼包,也在商品价格上竞相争低。更热闹的是,在此期间,众多直播带货豪杰披星戴月、快马加鞭、你追我赶,以四方云集之势,在平台上摇旗、呐喊,其场面像极了若干年前街头巷尾的一排排地摊,摊主毫无保留地叫卖,让走过路过的人们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卖家使用网络直播技术,为消费者近距离地导购商品,使买家边看直播边下
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冲过终点,以9秒95刷新全运会纪录。图/原韬雄  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9月27日闭幕,在本届全运会上,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项目,1万多名群众运动员参加群众赛事活动。运动员和参赛群众取得了竞技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恰逢建党百年,无论是不久前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还是本届全运会的良好表现,都是中国体育健儿和体育工作者对党的百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够“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1]。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重要的要求目标。大量教学实践反馈信息表明,当前历史教学中零散知识点的教学挤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指向学科教学本质的学科微项目化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历史课堂学教方式变革
概括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题(含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和综合题)考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据统计,2016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13次,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述)”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的下降,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那么,我们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
民間传统工艺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当地百姓特别是妇女脱贫致富的产业。  38岁的任艳艳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2017年,她发挥自身在香包刺绣方面的特长,创办庆阳妙丽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短短几年,工坊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兼职刺绣女工348名、香包刺绣专业技工36名的专业文化产业团队。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任艳艳先后在4个乡镇创办巾帼扶贫生产车间4个,在16个乡镇举办民间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