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体现出了文学教育的意义,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应该凌驾于文学教育之上,既需要通过确认和阅读现代经典文学作品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染力以及审美判断力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通过传递现代文学精神来实现“人的灵魂”教育。但是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教育的祛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并且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設置更加重视实用性,却未对人格培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基于此,文中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教育问题;分析
在文化启蒙语境当中兴起的中国新文学,必定会与思想运动相结合,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改革需求都体现出了文学教育的意义。启蒙语境当中的文学主要以新民、改造国民性和复兴民族文化为主,从晚清的梁启超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胡适、蔡元培以及鲁迅等学者始终传承着这一点。“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现代文学家对文学教育的理解,推动了文学的变化和改革。值得重视的是,在现代文学语境当中,文学的独立性与文学性所具有的本质属于现代中国文学变化和改革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高度重视凸显文化启蒙功用却增加了社会思想变革的分量,从而导致了文学变革的初期就处于两难之境。
1“发现”经典: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关键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尽管文学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且也属于设立此门课程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当中的基础科目,相对来说同文学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并且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文学教育。中国现代文学属于专业教育,就文学本身的意义而言,作为专业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感染力以及审美判断力进行培养,其次是文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建立在文学感染力与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写作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现代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何种方法把现代文学家对文学精神的理解传授给学生。上述文学和启蒙交织的所有历史丰富性,既在文学思潮、事件以及文学争论中得以体现,同时也若隐若现的隐藏在每名文学家的作品当中。因此,阅读与解读文学作品应当作为此课程的核心。不管是对新文学精神进行历史性的认知,还是运用何种方式提高文学理解力的目标,均需要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来实现,然而,如果未对错综复杂的文学史内容进行筛选就无法实现此目标,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经典的确认属于现代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中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发现现代文学的经典,并不是仅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的变化和改革及其发展历程、内涵进行全面了解,其中还包括部分民族的特点、文化思想以及民生特质等问题,这些都属于文学学习的必然内容,特别重要的是,文学经典采选的宗旨及其意义在于文学性本质同文学精神的认知。教育就是促使受教育者逐渐“发现”经典作品中未表达完全的东西,应该把作品的“新”意持续不断的涌现在各个不同时期,通过文本创造一个“诗性现实”,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这不仅属于文学的无限能力,而且也可以作为现代文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2祛文学化:当下文学教育凸显出的病态
就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学教育属于必要的课程,然而,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文学阅读。此种现象的存在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语文教育是如何降低学生的文学趣味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喜欢消遣性读物,并且满足于浅阅读,无需面对升学压力之后,学生们并未把阅读与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重点内容,即使走进了大学,学生们所关注的仍旧是如何应对考试,却不是从各门新课程当中学习到了什么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基本都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因此,在学习现代文学史的过程中,他们宁愿查阅一本对自身考试具有帮助的辅导书,却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原著上面,因此,也难以体会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经典文学魅力。由于文学同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和灵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五四运动时期把文学称之为“人的文学”,“人”的教育决定着文学教育的所有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属于从教工作人员的问题,“文学教育的悲哀”实际上就是对教师自身的又一重挑战,特别是在这个文学面临“终结”的时代当中,文学教育的意义难以追寻。更严重的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文学作为一个实用性不是很强的传统专业,同其它人文学科一样已经日趋走向边缘,并且文学专业的反文学倾向越来越严重。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专业基础课程的“简化”方法,以及课程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增加了文学教育所处的困境。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基本未涉及到全部作家作品,而是直接进入到了文学史方面的学习,在有限的课时中不仅难以展开作家作品的阅读,而且也无法体会到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丰富内涵。这种祛文学化的文学教学加速了学习的浮躁性。另外,课程之间也常常会产生冲突,比方说,写作课程应该以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分别进行讲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教育问题进行过研究,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并未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当代文学教育还具有一种祛文学化的病态,因此,必须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程鹭红.当下大学文学教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5.
[2]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教育问题;分析
在文化启蒙语境当中兴起的中国新文学,必定会与思想运动相结合,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改革需求都体现出了文学教育的意义。启蒙语境当中的文学主要以新民、改造国民性和复兴民族文化为主,从晚清的梁启超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胡适、蔡元培以及鲁迅等学者始终传承着这一点。“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现代文学家对文学教育的理解,推动了文学的变化和改革。值得重视的是,在现代文学语境当中,文学的独立性与文学性所具有的本质属于现代中国文学变化和改革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高度重视凸显文化启蒙功用却增加了社会思想变革的分量,从而导致了文学变革的初期就处于两难之境。
1“发现”经典: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关键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尽管文学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且也属于设立此门课程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当中的基础科目,相对来说同文学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并且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文学教育。中国现代文学属于专业教育,就文学本身的意义而言,作为专业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感染力以及审美判断力进行培养,其次是文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建立在文学感染力与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写作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现代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何种方法把现代文学家对文学精神的理解传授给学生。上述文学和启蒙交织的所有历史丰富性,既在文学思潮、事件以及文学争论中得以体现,同时也若隐若现的隐藏在每名文学家的作品当中。因此,阅读与解读文学作品应当作为此课程的核心。不管是对新文学精神进行历史性的认知,还是运用何种方式提高文学理解力的目标,均需要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来实现,然而,如果未对错综复杂的文学史内容进行筛选就无法实现此目标,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经典的确认属于现代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中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发现现代文学的经典,并不是仅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的变化和改革及其发展历程、内涵进行全面了解,其中还包括部分民族的特点、文化思想以及民生特质等问题,这些都属于文学学习的必然内容,特别重要的是,文学经典采选的宗旨及其意义在于文学性本质同文学精神的认知。教育就是促使受教育者逐渐“发现”经典作品中未表达完全的东西,应该把作品的“新”意持续不断的涌现在各个不同时期,通过文本创造一个“诗性现实”,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这不仅属于文学的无限能力,而且也可以作为现代文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2祛文学化:当下文学教育凸显出的病态
就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学教育属于必要的课程,然而,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文学阅读。此种现象的存在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语文教育是如何降低学生的文学趣味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喜欢消遣性读物,并且满足于浅阅读,无需面对升学压力之后,学生们并未把阅读与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重点内容,即使走进了大学,学生们所关注的仍旧是如何应对考试,却不是从各门新课程当中学习到了什么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基本都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因此,在学习现代文学史的过程中,他们宁愿查阅一本对自身考试具有帮助的辅导书,却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原著上面,因此,也难以体会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经典文学魅力。由于文学同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和灵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五四运动时期把文学称之为“人的文学”,“人”的教育决定着文学教育的所有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属于从教工作人员的问题,“文学教育的悲哀”实际上就是对教师自身的又一重挑战,特别是在这个文学面临“终结”的时代当中,文学教育的意义难以追寻。更严重的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文学作为一个实用性不是很强的传统专业,同其它人文学科一样已经日趋走向边缘,并且文学专业的反文学倾向越来越严重。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专业基础课程的“简化”方法,以及课程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增加了文学教育所处的困境。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基本未涉及到全部作家作品,而是直接进入到了文学史方面的学习,在有限的课时中不仅难以展开作家作品的阅读,而且也无法体会到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丰富内涵。这种祛文学化的文学教学加速了学习的浮躁性。另外,课程之间也常常会产生冲突,比方说,写作课程应该以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分别进行讲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教育问题进行过研究,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并未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当代文学教育还具有一种祛文学化的病态,因此,必须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程鹭红.当下大学文学教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5.
[2]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