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中量词“张”的研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较为广泛和特殊。有“一张车”“一张树叶”“一张犁”等说法。笔者试图从“张”作为量词的现象、来源产生、演变来分析云南方言中量词“张”与其他地方用法的区别。
  关键词:“张” 量词 云南方言
  “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较为广泛和特殊。例如,有外省的学生进入云南之后,经常会听到云南人口中“一张车”“一张树叶”等说法。这些现象令省外人感到惊讶无比:认为“张”作为量词,往往是用来形容纸张、桌子、皮革等平面或是由某个平面承担主要功能的物件。其实,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其计量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中“张”作为量词的计量范围。
  一、量词“张”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现象
  第一,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时,可以计量任何一种车辆。如:
  一张轿车、一张大汽车(货车或卡车)、一张拖拉机、一张自行车、一张摩托车、一张搅拌车、一张挖机(挖掘机)、一张打田机(犁地所用的机器)、一张马车等等。
  第二,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计量部分农具或工具。如:
  一张犁(传统农业中,人与牛合作完成犁地所使用的犁)、一张耙(传统农业中,人与牛合作,将土壤打碎的农具)等。
  第三,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用于计量树叶:一张树叶。
  第四,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还计量某个平面承担主要功能的物体,如:
  一张桌子、一张纸、一张皮、一张脸、一张卡等等。
  第五,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计量可张开的事物。其中,以“一张嘴”的表述最为典型。
  “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以上述几种情况最为普遍。其中,前三种情况在云南方言中运用普遍且特殊。后两种情况在云南方言中运用普遍,但并非属于云南方言中特有,故本文重点讨论前三种“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
  二、云南方言量词“张”的来源和演变
  在《说文解字》中,“张”本意为:张弛,本谓弓施弦解弦。即拉开弦,开弓。[1]如: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经·小雅》)
  段玉裁注说文中:“张”本意为张弛,本谓弓施弦解弦。引申为凡作辍之称。[1]即,“张”有了引申义。不仅指“张弓”,泛指一切“张开”。后来逐渐引申,由动词逐渐词汇化,引申为量词,“一张弓”的说法较为常见。如:
  “承五月余官弩二张,箭八十八枚。”(《居延汉简》)
  這是“张”作为量词的使用,由动词意义“张开”“拉开”引申而来。
  到了汉朝,“张”作 为量词的使用较为少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张”所称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之前的“张开”引申为“可张开的事物”,再进一步引申为“拉张开或可撑张开的事物”和“可铺张开的事物”,其引申范围还停留在动作意义上。
  但到了隋唐,“张”作为量词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计量的范围也从计量弓、箭等“拉张开”的事物逐渐泛化为可平铺的事物,如纸张、棉被等。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用的时候均需要铺张开来。这种表示“铺张开”的计量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出现“一张纸”,或是由“铺张开”的“纸”所承担内容的计量,如:两张经书。今天所用的一张奖状、两张试卷应该还是此用法。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张”来计量“绫机”的用法。[2]如:
  赀财巨万 ,家有绫机五百张。(唐·张鬻《朝野佥载·卷三》)
  “绫机”无须“拉开”或是“铺张开来”这一动作,而是已经铺张开之后的一个平面,是“铺张开”之后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张”的动作意义已在这里进一步弱化,开始称量一些由动作引发的平面或是直接计量某一个已经形成的平面,上例中的“绫机五百张”即为此。而这一用法,应该就是云南方言中用来计量车辆或是机器的用法。如:
  一张轿车、一张大汽车(货车或卡车)、一张拖拉机、一张自行车、一张摩托车、一张搅拌车、一张挖机(挖掘机)、一张打田机(犁地所用的机器)、一张马车等等。在云南方言中,凡是可移动或转动的机器均被称为“车”。如上例中的“打田机”“挖掘机”等,还有用于纺织绳子的老式半自动机器也称为“纺车”,而计量这些车的量词均用“张”。
  因此,目前云南方言中仍用“张”作为量词来计量“车”,应该是唐朝时期就有的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唐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张”计量“镰”“锹”“匙”等事物。[3]如:
  锹一张,马钩一。(《敦煌契约文书》)
  铧一孔 ,镰两张。(《敦煌契约文书》)
  匙廿张。(《吐鲁番出土文书》)
  “锹”“镰”“匙”为农具或者是餐具,由此可见,“张”计量的范围逐渐扩大。但是由本身的动作意义衍射出来的量词范围远远低于由“平面意义”延伸出来的量词范围。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张”作为量词计量平面意义的范围进一步变大。“张”作为量词还用于计量那些有平面承担主要功能的事物。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等。用于形容“一张桌子”或“一张椅子”的量词“张”逐渐延伸到由这些“桌子”“椅子”上所摆设的东西,如:一张桌席等。这是“张”作为量词的用法的再一次泛化。
  此时,“张”在保留唐朝计量“锹”“镰”“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出了新的分支,出现了对“锄”“犁”的计量。云南方言中所说的“一张犁”“一张耙”的说法,便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三、量词“张”在云南当代方言中的使用特点及原因
  首先,“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虽然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但是“张”作为量词用于计量车辆却一直存在,在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中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云南人在计量车辆时,仍然首选量词“张”。“张”在隋唐时期,语义发生了改变,与“机器”“床”等事物类似的车,是已经铺开来形成平面摆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是“铺张开”后形成的结果。这样的用法,也是在强调平面或是某个展开的平面的意思。   其次,因为一些使用工具或器具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或是某些工具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导致用于计量该器具或工具的量词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如:“一张犁”的量词“张”也有人用“架”来代替,说成“一架犁”。而“一张耙”仍然沿用量词“张”。原因有二:第一,“张”由本意引申出来“平面”或是“铺张开来”的意思,传统农耕中所用的“耙”本来就是直接平铺开来放在地里将土块碾碎的工具,所以继续用“张”作为计量工具。而“犁”这一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更像是一个架子的形状,故逐渐变为用量词“架”来计量。第二,“犁”作为当地农耕文明的典型工具,必须与牛同时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犁”与牛共同动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架牛”,即将牛与犁相连接的过程。一头牛与一张犁共同劳作称为“一架犁”,单纯的一张犁也可称作“一架犁”,故由此而来。
  最后,在云南方言中,“张”作为量词,继续用来称量树叶,用作“X张树叶”。在正常的语言表达中,我们往往会用量词“片”来形容树叶。如前面所说的,“张”在隋唐时期,由修饰可拉开的弓等事物,演变为可修饰一些铺张开的事物。“一张叶子”往往形容的是一片较宽大的叶子,凸显其“铺开”“张开”的平面功能。云南方言中,形容叶子的量词会随着叶子的形状改变而改变,例如:形容长条的像兰花叶子的量词用“匹”,形容香蕉叶子等则用量词“扇”,等等。所以,在云南方言中,继续沿用量词“张”来计量叶子,是沿用了“张”的“铺开”之意,是强调叶子是铺开来的意思。
  由以上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量词“张”在修饰名词时,云南方言中“张”用作量词修饰名词的范畴更为广泛。“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是原型成员。”[4]在云南方言中,“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成员需要进一步讨论。遇到使用频率高、名词家族相似性较多、学习的顺序靠前的一般被认为是原型成员。例如,原型成员居于整个“张”作为量词所修饰的名词的范畴中心,但中心与边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量詞“张”不是严格按照所谓的原型成员之间范畴中心与范畴边缘的关系来搭配名词事物的。“张”所搭配的名词事物与该名词事物本身的性状、动作、性能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张”修饰叶子时,强调的是“铺张开”;表工具的“一张犁”“一张耙”,强调的是“铺开”,也是强调动作的状态。
  四、结语
  在云南方言中,量词“张”修饰名词事物的范畴大于现代汉语中的范畴,更多地保留了“张”的原型意义,而这些修饰的名词事物所凸显的特征在隋唐时期就有体现,这是“张”作为量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40.
  [2]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2010(05):469-476+480.
  [3]赵静.量词“张”的来源及语义历时发展[J].知识文库,2019(15):21+25.
  [4]刘银婷.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效应及认知机制[J].文教资料,2016(08):19-21.
  (作者简介:伊忠莎,女,硕士研究生,昭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其他文献
痴天涯  阶边花底微风发,似冷非冷古院华。  丝丝诗意倚黄昏,斜阳笑我痴天涯。  春何在  矫情志文水闸开,冲入怜泉共徘徊。  君莫问我春何在,唐诗伴土已全埋。   独坐生惆  独坐山间湿云起,隔院清磐断几许?  莫名惆怅缘何生?这般黄昏这般雨!  共遨游  金乌穿隙破石囚,刺果借光嫩伸头。  何当凌云蔽阡陌,与君携手共遨游。   春乐  春在山林不在阶,乐在繁忙不在歇。  清福一日恐难尽,亭雨一
期刊
一台缝纫机,一棵柿子树,一只狗,一方鱼塘,一片菜园,是我对奶奶家为数不多的记忆。  三四岁的时候,爸妈工作忙,就把我放在乡下奶奶家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其间因为种种原因我都没有再去过。前几天听说老家房子要拆迁了,爸爸带我回去看看……  我的奶奶是个裁缝,留着很多奶奶都会留的短发。小巧的脸上有着浅浅的弯眉,大而忧伤的眼睛,圆圆的鼻子,以及微薄的嘴唇。“小宝,过来——”奶奶总是这样叫我,我
期刊
当您看到这封信,不知道是不是父亲节啦,不知道快递小哥有没有偷懒,不知道这封信是否在节日那天到达……不管在哪里,何时何地,都想大声说一句:老爸节日快乐!  安妮·塞尔顿说过,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在别人那里爸爸是优秀的,是让人赞不绝口的,在我心目中更是无所不能的。  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害怕,明明觉得刚过完自己十几岁的生日,却要奔二了!于是会忍不住地想到您,
期刊
摘要:虽然中国和泰国都是亚洲国家,但自古以来两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存在许多文化差异。通过对中泰两国文化的对比,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够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泰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越来越频繁。[1]中国和泰国地处亚洲,两国交往已久。中泰文
那天  是六月十号  你穿着詹姆斯的白球衣  满头的锡纸烫  那天  我爱上了篮球  也是那天  不觉得寸头最酷了  那天  三十四度有风  你和其他朋友拥抱寒暄  而我站在旁边  那天  风吹乱了你的头发  也是那天  风吹动了我的衣襟  校门口那棵不知名字的树  垂落的綠枝  惊不起树上的麻雀  却编织了我们相视的借口  球场上投进的篮球  和你不经意的回眸  情绪推着不经意  肢体在吐露欢喜
期刊
暮色弯下腰,捡拾世界的背影。  夕阳坠山,红霞尽散,周遭一切就不明朗了,朦胧一片,极静人心。暮色,日落后的恬淡。  我一直喜欢暮色。  小时候贪玩,放学后必去疯跑。日不坠山,手不启笔。也有无奈的时候:被父亲提着脖领子拎回家。万般不悦地抱出两只凳子,一高一低,高者做桌,低者依旧为凳。把红的、黄的练习本铺上去,整个人笼罩在暮色中。  這是很好的黄昏。红日已经坠毕,白月还未升起,暮色蒙蒙,似置身时光之外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其根本立足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本文试从文化娱乐、经济、延续和创新等方面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从而找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遗 传承 保护 价值 路径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
在《登记》这一短篇小说中,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很能体现出赵树理惯用的写法和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们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还有其他的如“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这里就非交代一下不行了”等等,这种语言在其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
摘要:本文主要在创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从不同侧面探索新创办科技期刊的策划、申请、筹办等流程,在明晰服务于科技创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探索更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为科技期刊的创办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创新 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
摘要:当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