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对话中重新解读文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映潮先生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后,在语文界如何高效教学诗歌方面轰动一时,让单一的诗歌教学有了新的参考。余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美文联读”和“读写结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厚度,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表达经验。整堂课课堂积累丰富充实,训练活动扎实有序,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余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毋庸置疑,但在文本解读方面是否紧扣文本,读懂作者还值得商榷。以下主要从分析课例、文本解读入手来反思余映潮先生的这堂诗歌教学课。
   一、课堂回顾
   余映潮先生在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说理诗时,把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讲解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分为诗歌吟诵、自由背读和抒发感受三个环节。启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坚强;第二板块讲解课外诗歌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分为自由朗读和话题讨论两个环节,告诉学生对待生活要诚实、踏实;第三部分为写作部分,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想一想面对重新开始的生活,你要怎么做。
   二、作者身份虽有异,情感却如一
   余映潮先生在诗歌吟诵部分,强调根据作者的身份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吟诵方式和感情基调。余映潮先生把作者放在流放者的角度来劝慰、鼓励别人,要求学生以说话的方式吟诵本诗。当你面对生活的欺骗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你须要镇静!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现在的忧郁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站在劝慰者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可以读出作者的乐观,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劝勉。但是余映潮先生并没有升华到作者作为一个流放者的身份劝慰别人,作者本人品质的高尚——自己深陷其中,还能劝慰别人“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余映潮先生此处有点浅尝辄止。
   这首诗除了站在流放者的角度来劝慰旁人以外,余映潮先生还把这首诗当作是自我内心的一个独白,在受到生活的欺骗以后,作者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要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的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自己给自己安慰,自我暗示要乐观要坚强。余映潮先生看到了这首诗情感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深沉到慢慢明亮起来,要学生体会作者乐观坚强的心态。但余老师没有强调诗的最后一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最后一句是经历风雨之后见到彩虹的欣慰与轻松,是对苦难生活的感恩,今天生活的曲折会成为明天美好的回忆。余老师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回味苦难,感恩苦难,没有看到作者在经历苦难之后的坦然与充实。更多地强调了这首诗中的“欺骗”,并以此为文眼展开了另外一首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对待生活要诚实、要踏实。
   无论这首诗是流放者对旁人的劝慰还是自我内心的独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不要害怕生活,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三、重新定位文章主旨——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强调的是生活给你的磨难,生活让你有所负担,是生活欺骗了你,你要怎么办。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是不同的情感体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教会学生要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不要被生活所打败,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挫折、不快才是生活的常态,生活的精彩在于不断地解决困难,为人生画上不同的色彩。生活给你以欺骗,世界以痛吻你,你要“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以歌回报。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是一个人生活态度、道德品质的问题,这首诗告诉学生要脚踏实地地生活,要诚实地生活。
   余映潮先生在写作部分忽略了让学生站在挫折的角度来思考自己要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而是过分强调逃避生活的困难,让生活重新开头,自己重新生活。生活不是游戏,玩不下去了可以退出重来,生活只有前进键,遇上了困难,须要镇静,迎难而上。这节课的练笔部分应该更多强调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让学生思考要怎样,不要怎样。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渡过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不是告诉他们让糟糕的生活重新开头。
   四、学生深有感触,不能不“文”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生活学习上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不顺,教师应该抓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对青少年引起的强烈情感共鸣,让学生“发言为文”,一吐为快,既能解决写作问题又能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
   余映潮先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运用板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外国诗歌的教学问题,但普希金的这首诗歌不像其它诗歌运用了很多的形象(如统编版教材同时选入的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用了“树林”“荒草”“落叶”“路”等形象托物言志,阐释了作者对于人生之路的思索),也没有借景抒情,整篇文章语言直白,胸臆直抒。笔者认为运用对话教学生明白其中的哲理即可,即明白作者心中“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的豁达与乐观。
   五、以对话为主的文本解读与教学
   赖瑞云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一书中提出“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就是美)。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就是‘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賴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4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现代诗就“美”在哲理,“美”在对话式的叙述语言,作者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文中表面虽无对话语言,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处处有对话,作者有和自己的对话,有和他人的对话······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一)与作者的对话
   “文”是作者“志”的外显、“情”的外露。师生在鉴赏分析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要结合普希金的生平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只有在深入了解普希金之后才能明白他急切的呼唤“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不仅是流放的普希金给自己的希望,也是给沙皇专制统治下压迫的人民百姓的慰藉。    (二)与文本的对话
   通过仔细研读欣赏诗歌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这首诗中有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对话氛围。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又可以看到作者在与朋友(或是陌生人)对话,作者在文中自如地转化对话主客体,虽是一篇劝说文,但毫无说教之嫌,也无强迫接受之感。重新整合文本如下:
   与他人的对话:
   “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要怎么办呢?”
   他人:······
   “我”:“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怎样才能镇静呢?”
   他人:······
   “我”:“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要永远向往着未来。”
   他人:“但现在却常是忧郁啊!”
   “我”:“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种“与他人对话”式的文本解读可以理解为作者是在劝说他人,只有身在迷茫中、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对话时才会不发一言。这种留白式的对话正是体现了迷茫之人的无奈与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困苦之人的关心与劝勉。
   与自己的对话(“自我”与“超我”的对话):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到“自我是焦虑的实际的所在地。”“超我是自我典范”,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解读时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就是忧郁的自己,悲伤的自己,心急的自己,而“超我”即是那个乐观的自己,豁达的自己,安慰自己的自己。其对话如下:
   “本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要怎么办啊?我现在常是忧郁!”
   “超我”:“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本我”:“要怎样镇静呢?”
   “超我”:“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要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虽常是忧郁,但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是“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用“超我”来解读普希金对自己的劝勉,就能很好理解这篇诗歌是自己和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2]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9).
   [3]陈妍.任强.试论余映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7(5).
   [4]王涛.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有效性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5]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陈微,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专业:学科教育(语文)。
其他文献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细读文本是第一步。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知识,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明确细读文本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美和意蕴,从而体验到文本的“字面意”和“字外意”,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
“胖子、胡八一、黑驴蹄子、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提起考古,随着《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火起来的词汇大概最先浮现在大众脑海里。而对考古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则会想到“洛阳铲、棺椁、墓室、耳室、墓道、陪葬坑……”这类字眼,但依然与盗墓脱不开关系。甚至在西安兵马俑景区,我听导游说:“考古盗墓不分家,考古就说合法盗墓……”《盗墓笔记》中刻画的大型墓葬的盗掘与探险令不少读者心驰神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关于
与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简略地分析之后,总结“总观全文,作者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让人信服”,但作者是如何“层层推理”,如何“得出结论”,怎样“令人信服”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未有“令人信服”的分析。看来清晰地把握此文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作者的思路难以把握?作者的这种“层层推理”的方法是否可以探求到?又有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探究到“作者层层推理”的思
语文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彻和落实情况怎样,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的高下。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一、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    一、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人才需要
我国档案学发端于民国时期。从那时期起,许多有志之士便投入到档案工作革新和档案学研究中去了。其中,有位先生颇为特殊,因为他的两本著作均作为档案学旧著十三本之一而被翻印。这位先生就是周连宽教授。    1 周连宽与档案学    周连宽,广东开平人,1905年2月出生。192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就读,四年后毕业,旋即进入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即后来的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渗透学法指导、回顾学习过程、迁移、序列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我总结出了如下一些体会,与广大同行朋友探讨。  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地阅读。而实际情形怎样呢?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记录几乎为零。现在很多老师也都逐渐重视起课外阅读来,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只
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本不是个问题,当然是个体备课重要。但是现在却成了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大会小会上都拼命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采用查岗的办法来督促所谓的集体备课。更有甚者,喧嚣的中小学教育地界上,开始上演一出新的闹剧——集体备课展示。就是把原本应该在办公室里进行的一种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研究的日常工作,搬到阶梯教室或者礼堂里的舞台上,演给领导、教研员和教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