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笔记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新发现“解码”过去


  在三星堆新公布的众多文物中,3号坑发现的顶尊跪坐人像体量巨大,通高115厘米,下部为一尊跪坐的铜人,双手合握于身前,头部顶一块方板,方板连接青铜大口尊,尊的肩部有4条精美的龙形装饰。同样造型的铜器,在之前发掘的2号坑中发现过一件,但尺寸较小,通高只有15厘米左右,双手上举,如同“尊”这个汉字的形象化表达。铜尊最早见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发现。三星堆先民通过模仿和改造,将其作为核心铜礼器,融入到自己的社会体系之中。
  此外,本次新发现的青铜人像也丰富了三星堆人物形象的种类和造型,结合以前的发现,仅从它们的手部姿势来说,就有双手上举的小型顶尊跪坐人像、双手合握于身前的大型顶尊跪坐人像、双手环握于身前呈环抱状的大立人像、双手呈合十状的扭头跪坐人像等,它们以特写的方式从不同侧面生动再现了古蜀国的祭祀场景。

  在4号坑中,考古人员成功提取一件玉琮,它外部轮廓近正方体,中间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圆孔,表面磨制光滑、无纹饰。玉琮出现距今5000多年前。在《周礼》中记载,琮是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种重要的玉礼器之一。这件玉琮与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的同类器接近,表明古蜀文明与甘肃青海地区具有密切的联系。
  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也是极令人震撼的。可惜的是,只剩残存的半张脸,残宽超过20厘米,重量超过280克,是三星堆遗址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黄金面具。面具厚度比较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来。它的面部特征与之前2号坑所见的一些铜面具基本一致,考古人员推测,它很可能是附着在其他材质人头像之上,用以给“脸上贴金”的。

探秘考古全过程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取得巨大收获,并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不仅在于发现了一批精美的文物,更因其在发掘工作的理念方法、设备应用、操作技术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代表了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水平。所以要真正了解考古学,了解三星堆,还需要探究背后的操作过程。
  过程一
  在发掘之前要做考古方面的发掘、测绘、记录和样品采集方案;文物保护方面要针对可能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骨角蚌牙器、纺织品、漆木器做出保护与提取预案,微痕信息、微生物信息、动植物遗存保护与提取预案等。
  过程二
  发掘填土(覆盖在器物上的土)分为整块切割和散土采集两部分进行。考古人员对全部的填土进行采集,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样本。以4 号坑为例,填土平面面积不足9平方米,平均深度不足1.4 米,却发掘了两个月。
  过程三
  清理埋藏遗物时既使用传统的工具如手铲、小刷子、竹签等一点点清理,也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模等,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每一件细小的遗物,都要记录清楚它们的埋藏状态、三维坐标和相对位置。整个发掘过程既有纸质记录,同时也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电子记录。
  过程四
  还要边发掘边研究,包括器物坑本体研究——它们的背景、年代、性质、形成过程,坑内埋藏器物研究——埋藏器物的种类和功能,重点器物的专题研究。除此之外还构建了全面的工作团队,本次工作有40 家单位参与其中。

把实验室“搬到”发掘现场


  文物保护与考古如何更好地结合是田野考古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成功把原先的田野考古发掘变为了实验室考古发掘。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现场建设了2000 平方米的临时保护大棚、约150 平方米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近100 平方米的专家会诊室,以及4 座用于精确发掘与保护的恒温恒湿考古发掘工作舱,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除此之外还建立了有机质文物与无机质文物恒温恒湿库房,可为出土文物与微痕物提供稳定、可控的储藏环境。

現代科技鉴定一“丝”遗痕


  在4 号坑的埋藏遗物之上,覆盖了一层灰烬层。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观察到有麻线痕迹,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放大观察,可以明显看到呈麻花状结构。在现场应急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就更为明显了。这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麻线。考古人员随即采集了更多的样品,交给文物保护人员进行观察分析。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人员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经过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后发现了丝织品,丝织品为碳化后的状态,呈黑色,具有明显的经纬组织结构,从它的显微形貌基本可以判定是丝。又通过多光谱分析以及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发现在多份样品的不同层位不同区域上都有丝蛋白信号。考古人员通过这些高科技设备,就从形貌和成分两方面对三星堆丝织品进行了鉴定。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丝绸。

  考古发掘的最终目的,是在考古现场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并全面、科学、系统地记录下来,同时对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之长期地、完整地保留下来,为科学研究、为保存文化遗产、为认识古代历史文化保存最好的资料。
其他文献
为探索新时期工艺美术(以下简称:工美)行业如何把握红色文创的时代机遇,从行业从业者的实践出发,以深度、广度、高度三个维度进行归纳.通过对于文创产品中最重要的“人”的环
为建立LC-MS/MS测定牛蛙中呋喃唑酮代谢物3-氨基-2-恶唑烷酮(AOZ)、呋喃它酮代谢物5-甲基吗啉-3-氨基-2-恶唑烷酮(AMOZ)、呋喃西林的代谢物氨基脲(SEM)和呋喃妥因的代谢物1-
运动头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试验受仪器、数据获取系统、测试过程的人为操作偏差影响很大,科学合理的数理统计理论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小对试验结果的误判,增强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时光是一部镌刻机,刻下了我多次在党旗下的宣誓,也刻下了我从事上海房地产估价工作2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我见证了城市更新的荣光、国家发展的印记.唱支山歌给党听,
期刊
观鹤者与沙丘鹤的美妙相遇rn圣路易谷地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南临墨西哥州,面积约2100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36米.格兰德河(Rio Grande)是科罗拉多州最长的河流,它自西北向东南
期刊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赋予了人类在地理大发现中的方向感.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违反直觉——我们眼前的地面明明是平坦而笔直的,天空像个锅盖,“天圆地方”似乎是天
期刊
我们的生活被各种高科技设备包裹着,我们享受着虚拟网络世界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本期科幻空间站为大家带来《病毒的“超级大脑”》《完美社会》两篇科幻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
期刊
为解决开式工业循环水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因其本身的设计、水的温度、工艺参数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系统内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水质指标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换热器等工艺设备结
恐龙是已灭绝的古生物,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它们的模样呢?正是一代代古生物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才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恐龙真实的模样。科学复原恐龙和它们生活的世界可不简单,勾画古生物的艺术家更不是普通的艺术家,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艺术素养,同时又具备了古生物学、解剖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方面的深厚知识积累,正是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史前世界的大门,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恐龙生活的史前时代。由内到外抽丝剥茧的复原  古生
从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英勇的八路军在华北根据地民众的大力协同下,打响了一场抗战史上不得不大书特书的重要战役.随着战役的陆续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逐渐增加到105个团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