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燕山石化公司率先从国外引进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工程及配套装置,使得我国落后的石化工业一下子站上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走出国门,让燕化人第一次开了眼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成功实践使燕山石化人迫切感到,只有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大胆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尽快缩短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点的伟大战略决策,如甘露春霖,极大鼓舞了燕化人。在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指引下,燕化人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用三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改造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跨越式的科技兴企之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燕化人刻苦学习、积极消化吸收和掌握大量的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现这些技术设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实施了技术改造和攻关。3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以后,一些能耗、物耗指标长时间达不到设计能力。1981年和1984年,公司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乙烷炉,甲烷塔、换热器和开工锅炉实施改造,使装置产量,质量、品种、物耗、能耗、环保6项考核指标全面达到设计标准,到1990年,实现了年产乙烯30.06万吨。聚丙烯装置是30万吨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1976年建成投产。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采用新型高效催化剂,把这套装置的生产能力从年产8万吨一举提高到了11.5万吨。1976年建成投产的丁二烯抽提装置,年产丁二烯4.5万吨。经过攻关改造,丁二烯产量现已增加到8.5万吨。聚酯厂氧化装置自1981年6月建成投产后,工艺、设备暴露出多种问题,腐蚀严重,能耗物耗高,仪表控制率低,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公司从1985年至1988年连续对这套装置进行四次改造,终于达到了正常稳定的生产水平。化工三厂的间甲酚装置是从美国引进的实验室技术,1986年建成后总是开不起来,外国专家对此一筹莫展。燕化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终于打通了装置全流程,生产出了合格产品。这一时期的项目引进与改造,让燕化人开扩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找到了自信。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技术改造属于消化吸收层次,还是“小改小革”的话,进入90年代以来,燕山石化对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掌控和改造发生了质的飞跃。
燕山石化公司地处北京,远离油源,运输成本高,既不靠海也不沿江,缺少海上通道,水源、环境容量受到严格限制。这些因素决定了燕化不能走以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只能选择内涵发展之路。为此,1992年到1994年9月,燕化用了不到28亿元的投资,便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的生产能力一举提高到了45万吨。这番改造,比新建套年产15万吨乙烯装置的工期减少了一半,投资也减少了一半。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对大型引进石化装置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成功尝试。朱镕基同志曾对这次改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建设思想、建设模式,建设方法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加入WTO后,石化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燕化的决策者再次担纲探路,开始了第二轮乙烯设施改造。历经32个月的拼搏,仅用32亿元的投资,将年产45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一举提高到了71万吨燕化再次成为中国石化行业乙烯设施改造的“领头羊”。此次改造,采用了20多项世界或国内最前沿的技术。其中,二元制冷、催化精馏碳三加氢技术、中美合作开发的10万吨大型裂解炉都是首次在乙烯装置上的工业应用,为国内其它大乙烯装置的改造提供了范例。改造过程中,燕化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一举实现了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废热锅炉、大型冷箱等化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不仅节约了大量投资,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成套工业化技术。
近年来,燕山石化不仅注重消化、吸收、改造进口装置,而且与国内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乃至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了友好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公司积极承担了中石化“十条龙”攻关和国家科技部的重点项目攻关,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瓶颈难题,已经完成了国家,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5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中的7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39项,申请国内专利125项,获得授权122项,申请国外专利4项,均获得授权;对外转让技术7项次,内部实施成果转化19项。
丁基橡胶是美国埃克森公司于上世纪40年代研制开发的一种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的合成橡胶品种。为了打破西方大型化工公司对丁基橡胶生产技术的垄断和封锁,燕化冒着极大的风险,于上世纪90年代从意大利PI公司引进了一套未经工业放大的原始生产技术。凭着始终不渝的使命感和不断增长的科技能力,历经艰辛,燕化人终于在1999年12月28日生产出了合格的丁基橡胶产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之后少数拥有丁基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国家。然而,这项第一次工业化的成套技术,由于自身缺陷,装置开车两年多,却总难达到设计能力,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燕化人“做争气人,干争气事,打争气仗”,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仅使丁基橡胶一举突破了设计能力,而且使燕山石化人掌握了诸多丁基橡胶生产的核心技术,为企业争得效益,为国家争了光荣。2005年,设计能力为年产3万吨的丁基橡胶装置全年产量突破了3.97吨。
燕山石化公司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的梯次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开发出了洗衣机专用料、瓶盖料、农用薄膜料等多种新产品。北京奥运会前,燕化不负国家重托,开发并生产出了耐火、不变形、不褪色的奥运场馆座椅专用料,为燕山石化赢得了良好形象和荣誉。
一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和问世,不仅为燕化赢得了市场,而且为赢得未来市场做好了准备。燕山石化公司正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燕山牌顺丁橡胶、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石蜡、丁基橡胶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已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燕化人刻苦学习、积极消化吸收和掌握大量的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现这些技术设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实施了技术改造和攻关。3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以后,一些能耗、物耗指标长时间达不到设计能力。1981年和1984年,公司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乙烷炉,甲烷塔、换热器和开工锅炉实施改造,使装置产量,质量、品种、物耗、能耗、环保6项考核指标全面达到设计标准,到1990年,实现了年产乙烯30.06万吨。聚丙烯装置是30万吨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1976年建成投产。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采用新型高效催化剂,把这套装置的生产能力从年产8万吨一举提高到了11.5万吨。1976年建成投产的丁二烯抽提装置,年产丁二烯4.5万吨。经过攻关改造,丁二烯产量现已增加到8.5万吨。聚酯厂氧化装置自1981年6月建成投产后,工艺、设备暴露出多种问题,腐蚀严重,能耗物耗高,仪表控制率低,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公司从1985年至1988年连续对这套装置进行四次改造,终于达到了正常稳定的生产水平。化工三厂的间甲酚装置是从美国引进的实验室技术,1986年建成后总是开不起来,外国专家对此一筹莫展。燕化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终于打通了装置全流程,生产出了合格产品。这一时期的项目引进与改造,让燕化人开扩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找到了自信。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技术改造属于消化吸收层次,还是“小改小革”的话,进入90年代以来,燕山石化对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掌控和改造发生了质的飞跃。
燕山石化公司地处北京,远离油源,运输成本高,既不靠海也不沿江,缺少海上通道,水源、环境容量受到严格限制。这些因素决定了燕化不能走以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只能选择内涵发展之路。为此,1992年到1994年9月,燕化用了不到28亿元的投资,便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的生产能力一举提高到了45万吨。这番改造,比新建套年产15万吨乙烯装置的工期减少了一半,投资也减少了一半。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对大型引进石化装置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成功尝试。朱镕基同志曾对这次改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建设思想、建设模式,建设方法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加入WTO后,石化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燕化的决策者再次担纲探路,开始了第二轮乙烯设施改造。历经32个月的拼搏,仅用32亿元的投资,将年产45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一举提高到了71万吨燕化再次成为中国石化行业乙烯设施改造的“领头羊”。此次改造,采用了20多项世界或国内最前沿的技术。其中,二元制冷、催化精馏碳三加氢技术、中美合作开发的10万吨大型裂解炉都是首次在乙烯装置上的工业应用,为国内其它大乙烯装置的改造提供了范例。改造过程中,燕化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一举实现了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废热锅炉、大型冷箱等化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不仅节约了大量投资,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成套工业化技术。
近年来,燕山石化不仅注重消化、吸收、改造进口装置,而且与国内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乃至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了友好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公司积极承担了中石化“十条龙”攻关和国家科技部的重点项目攻关,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瓶颈难题,已经完成了国家,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5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中的7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39项,申请国内专利125项,获得授权122项,申请国外专利4项,均获得授权;对外转让技术7项次,内部实施成果转化19项。
丁基橡胶是美国埃克森公司于上世纪40年代研制开发的一种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的合成橡胶品种。为了打破西方大型化工公司对丁基橡胶生产技术的垄断和封锁,燕化冒着极大的风险,于上世纪90年代从意大利PI公司引进了一套未经工业放大的原始生产技术。凭着始终不渝的使命感和不断增长的科技能力,历经艰辛,燕化人终于在1999年12月28日生产出了合格的丁基橡胶产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之后少数拥有丁基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国家。然而,这项第一次工业化的成套技术,由于自身缺陷,装置开车两年多,却总难达到设计能力,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燕化人“做争气人,干争气事,打争气仗”,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仅使丁基橡胶一举突破了设计能力,而且使燕山石化人掌握了诸多丁基橡胶生产的核心技术,为企业争得效益,为国家争了光荣。2005年,设计能力为年产3万吨的丁基橡胶装置全年产量突破了3.97吨。
燕山石化公司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的梯次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开发出了洗衣机专用料、瓶盖料、农用薄膜料等多种新产品。北京奥运会前,燕化不负国家重托,开发并生产出了耐火、不变形、不褪色的奥运场馆座椅专用料,为燕山石化赢得了良好形象和荣誉。
一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和问世,不仅为燕化赢得了市场,而且为赢得未来市场做好了准备。燕山石化公司正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燕山牌顺丁橡胶、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石蜡、丁基橡胶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已享有盛誉。